□ 孫木光(北大荒集團八五一〇農場有限公司)
近年來,八五一〇農場有限公司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墾區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統領,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職工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精準發力調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揮比較優勢,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科技進步,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增強發展新動能,推動農場有限公司經濟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1、調優種植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穩定產能、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為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種植結構,堅持綠色特色發展,推進糧經飼結合,實行產加銷聯動。水稻突出價值鏈,由“種的好”向“賣的好”轉變,玉米突出產業鏈,在加強倉儲物流、精深加工基礎上,重點抓大壟雙行、“三減”、深松整地、全程機械化等技術的推廣,提高單產,同時擴大粘玉米、青貯玉米面積,實現“以特增收”;大豆突出價值鏈和產業鏈并重,依托非轉基因優勢,擴大優質食用大豆面積。
2、調精品種結構。綜合積溫區劃、土壤狀況、生產條件等因素選擇作物品種,優化品種區域布局,明確主栽品種和搭配品種。水稻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努力增加食味值高、長粒型、粘稻、黑稻、富硒稻等特色稻和專用品種的生產訂單。玉米按照生態區劃選擇品種,以早熟品種為主,合理搭配中熟品種,禁止越區種植。加快推廣青貯飼用玉米、鮮食玉米和加工專用玉米等品種。在粒型選擇上,選擇半硬粒型且穗腐病較輕的品種。大豆種植以高蛋白、高油脂和雙高等品種為主。根據市場需求和地域特色,積極推進小粒豆、紅小豆、黑大豆、蕓豆、高粱等雜豆雜糧專品種的訂單生產。畜牧業以澳洲奶牛、西門塔爾乳肉兼用牛、白鵝和白羽雞為主要品種。林業以平歐榛子、黑木耳、林下參、黃芪等優勢特色品種為主。推進種、養、林規模化發展,打造特色農產品競爭優勢,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農業。
3、調強現代畜牧業。以提升發展質量為目標,以“兩牛一豬一禽一魚”為重點,加快畜牧業結構調整。積極爭取和落實支持畜牧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形成以標準化養殖、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規模奶牛場實施“12噸奶”工程。推進乳肉兼用牛改良進程,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積極培育鵝、白羽雞、大白魚等產業。建設優質飼料生產基地,促進糧食飼草過腹轉化增值增效。
4、調壯現代林業。以原生態林產品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林果經濟、林下經濟、棚室經濟、苗木經濟等“四型經濟”模式。突出抓好林果經濟,并把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融為一體,形成產業優勢。擴大中草藥、林禽及野生動物等林下經濟發展規模。積極推進林業碳匯資源開發建設,實現林業資源轉化。
1、實施農業“三減”行動。加強農業“三減”實用技術的探索和實踐,抓好水稻側深施肥、旱田分層施肥,抓好精準施藥設備應用,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積極采取水稻側深施肥、緩控釋肥應用、有機肥使用、生物肥(菌)應用、生物農藥替代、智能噴霧控制系統等技術措施,到2025年實現農業“三減”示范面積達90%。
2、推進農業環境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搞好農藥殘液、包裝物回收集中處理,嚴控長殘效農藥的施用,開展廢舊農膜回收,控制白色污染。加強秸稈還田配套技術研究,加大秸稈禁燒和秸稈還田力度,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加大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投入,支持規模化養殖場開展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3、加強生態工程建設。高標準落實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和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旱作種植實行區域化布局,堅持統一輪作、統一作業標準,推行“一地一作”、“一地一品”,杜絕“花花田”。旱田全面推行玉豆(經)玉等科學輪作制度,力爭實現“玉不連三、豆不重迎”,促進用地養地相結合,構建合理輪作體系。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加強“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建后的運行管護工作。實施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持續加強造林綠化投入,提高造林綠化質量。加大防火設施設備投入力度,加強撲火隊伍建設,嚴格執行《森林法》、《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濕地資源等違法行為。
1、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以養帶種”、“以加帶種”、“以游帶種”等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加強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建設,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2、推進農業旅游發展。挖掘農業休閑體驗功能,增強農業的供給活力,把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帶等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度假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各類資源優勢,創辦特色民宿、農家樂和林家樂,豐富特色農產品、休閑食品、工藝品等旅游商品。把農產品變禮品,增加職工的經營性收入;把民房變客房,增加職工的財產性收入;把農區變景區,擴大就業容量,增加職工的工資性收入。打造農業精品景點和精品線路,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積極開展休閑采摘、農事體驗、攝影采風、自行車邀請賽、中小學生夏令營等系列活動,努力構建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和康養等融合發展新格局。
3、推進電子商務發展。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深化營銷體制變革,創新營銷手段,與拼多多、淘寶等平臺合作創建了網上商城,建立了網上銷售平臺。同時,與順豐、百世等快遞合作,縮短配貨時間,爭取降低物流成本,使銷售利潤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借鑒網絡直播銷售成功案例,成立專業營銷團隊,采取直播形式進行銷售產品。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開展視頻宣傳、直播帶貨等活動,加快產品引流,提高銷售量。
大力推進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著力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實施“優質米工程”,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過程監管和農產品質量追溯。鼓勵農場開展“三品一標”認證,著力加強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報、登記工作,推進農產品商標注冊工作。建立實施完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和農產品質量追溯項目建設。深入開展農獸藥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治理,嚴厲打擊違禁超限量使用農獸藥、非法添加和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
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努力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推動農業產業鏈改造升級。到2025年,大型播種機智能導航、種肥實時監視、大中型噴霧機智能控制和大型耕整機械智能監控實現全覆蓋。
改變傳統農業生產、加工和經營的思想和方式,引入品牌營銷模式和人才,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鼓勵“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聯合協作,整合現有優勢產品和已有知名品牌,促進品牌集中化。通過培養一批市場信譽度高、影響力大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推進“當壁鎮品牌”的農產品向中高端市場邁進。
1、提升科技創新與轉化能力。切實把做好各項試驗示范項目作為破解當前農業生產效益下降的突破口,充分認識到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推廣水稻側深施肥、大豆精準栽培、秸稈還田、節水控制灌溉、測土配方施肥、分段收獲等先進技術。深入開展水稻旱作、水稻旱平壟作雙側雙深、水稻超早缽育機插、水稻振搗提漿、農牧共生模式(“鴨稻”、“蟹稻”和“鵝玉”)、玉米間種蘑菇等試驗示范項目。進一步探索農業節本降耗、綠色高效、提質增效等技術路徑。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5%。
2、堅持應用優良品種。加強農作物新品種的試驗、展示與示范工作,加快新品種更新更換,杜絕盲從、亂引、越區種植等現象。提高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種子質量標準化供種率,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100%。
3、加快發展“互聯網+”農業。積極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著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互聯網+銷售”、遠程病蟲害診斷、智慧氣象服務等技術的應用,實現環境精確監控和水、肥、藥等農業投入品精量控制,拓寬綠色優質農產品營銷渠道,進一步提高農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加強主體培訓工作。重點圍繞種植戶、農技人員提升技能,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建立農場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繼續抓好新型職業農工培育工程,開展新型職業農工培育工程試點。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
1、加強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繼續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持續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質量。積極爭取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和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等項目資金。
2、加強農機裝備建設。繼續爭取和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水稻側深施肥、大豆精播、保護性耕作、缽苗機插、秸稈處理、低溫烘干、大馬力深松、飛機防控等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為重點,加大農機更新投入,推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
1、努力培育綜合高效的經營性服務組織。整合服務資源,加快發展要素優化組合、利益聯結的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鼓勵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利用自身資本與技術優勢,成立農業專業服務公司,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全程服務。注重引導、規范和提升一批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的經營性服務組織。
2、不斷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倉儲、冷藏、保鮮、物流、銷售、生態循環農業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斷開拓市場預測、信息傳遞、農產品開發推介、人才咨詢管理等新領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基礎性工程,不斷創新服務手段和方式,完善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多角度、多領域、多范圍的公益性服務實現形式,引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質量、擴大規模、發揮作用。
1、發展多元市場主體。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從事糧食收購和經營活動,開展公平競爭,活躍糧食流通。培育放心糧油產品,發展放心糧油生產企業,構建放心糧油銷售網絡,建立質量檢測體系,全方位推動放心糧油工程。
2、加強糧食產銷合作。積極支持和鼓勵域內糧食經營企業采取購銷貿易、委托收購、租賃經營、訂單經營和“互聯網+”等手段,大力發展產、購、加、銷一體化經營,進一步加強與主銷區開展糧食產銷合作。鼓勵糧食企業在主銷區糧食市場經銷糧食,建立集收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糧食經營企業。指導企業誠信經商、規范履約,營造良好合作環境。
3、提高農產品營銷水平。建立農產品電商基地,積極發展網絡分銷業務,推動一批標準化較高的農產品進行網上大宗商品交易,開辟多層次的網上銷售渠道。鼓勵企業依托“互聯網+”,積極整合農場優勢產品,開發設計適合電商銷售的包裝和產品,并規范產品二維碼識別系統,靠品質拓展市場。引導企業積極參加各類展會,借助國內外展銷平臺,推進農業觀光旅游、農產品預定、私人農場定制等營銷合作。
要始終堅持統分結合、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始終把家庭承包經營作為農場土地承包經營的基本組織形式。進一步規范土地承包制度。積極探索規模田市場化運作,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動員各領域能人領辦、創辦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聯合體(組)等經營組織形式。堅持自愿聯合、自主興辦、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原則,規范各類現有的合作社,形成“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對農機、畜牧、加工、農業服務類合作社要加大政策扶持,搭建好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加強合作社隊伍建設,抓好相關法律法規、合作經濟知識和專業技能等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