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縣深入開展以農業投入品打假掃劣為核心的“利劍護農”行動,走出了一條“執法與普法結合,管理與服務并重”的農業投入品市場監管新路子,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示范窗口單位”稱號。
以農業投入品打假“利劍行動”、“漁業亮劍”、“生豬調運百日會戰”、“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及“亮劍護河聯合執法專項”活動為契機,積極宣傳國家政策法規知識,設立農業法制專欄通過多種方式提供法律法規咨詢,確保群眾合法維權。深入開展放心農業投入品下鄉宣傳月活動,采取出動執法宣傳車輛,舉辦科技大集、法律知識培訓等多種方式提高農民依法維權意識和科學選用農業投入品能力。活動過程中共培訓農民5000人次,發放放心農業投入品累計500余萬元。通過廣泛宣傳,農業執法工作得到社會各界廣泛支持,提高了經營業戶知法懂法、守法經營意識,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年初以來依安縣采取了封城、封村等緊急措施,確保疫情不發生、不擴散、不蔓延。為保障春耕生產的順利開展,2月1日成立了依安縣眾邦種業協會,搭建豐信之家網絡平臺,向廣大農戶開展宣傳培訓、市場供應、產銷運服務,提供農業投入品選擇、購買、農作物種植技術培訓,農業“三減”、農機具供應服務、商品糧銷售渠道等方面優質技術信息服務,實現了無接觸選用、使用農業投入品。疫情期間全縣共實現線上發布供求信息13572條,達成銷售705筆,完成銷售額1727萬元,做到了疫情防控關鍵時期農用物資“保供穩價安心”。
依安縣境內農業投入品店近500家,遍布城鎮、鄉村,管理難度大,為此重點做到三個突出:一是突出監管重點,嚴防坑農害農。緊盯重點季節、重點地區、重點對象、重點品類,在重點農時季節開展農業投入品市場專項治理整頓行動,認真開展“七查”,把生產、經營集散地尤其是近年來事故多發的地區作為打擊假冒偽劣的主戰場,把生產銷售假劣種子、劣質復合肥、高殘高毒農藥的企業作為工作重點。二是嚴厲查處性質惡劣、影響面大的案件,增強震懾力。針對縣內市場采取地毯式排查,對生產經銷假劣農業投入品的違法行為一經發現嚴查重處。三是嚴格要求,抓實抓細各項專項整治。針對“生豬調運百日會戰”,集中人力24小時在主要交通卡口設檢查點,對運輸鮮活及冷凍農產品進行嚴格檢疫檢查;在“農機安全整頓月”和“農機非法載人專項整治活動”中有多個部分組成聯合檢查組深入全縣各鄉鎮、村屯對違法載人、無牌行駛、無證駕駛、無反光標識行駛等違法行為進行核查,確保了全年無農機重大事故發生;在“漁業亮劍”專項行動中,執法人員集中奮戰77天,在全縣11條河流,4個水庫不定期巡查,確保在禁漁期、禁漁區無非法捕撈現象發生。全年共出動執法車輛1324次,執法人員4037人次,檢查畜禽鮮活、冷凍農產品1763車次;立案查處違法經營行為20起,處罰經營業戶20戶,說服教育15人,罰款38.9萬余元,取諦不合格企業7家。
自2013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大縣以來,縣政府嚴格按照《農業部關于開展國家級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實施方案,抓好種子生產基地發展規劃的落實并啟動基地相關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共爭取國家政策4000萬元,省級政策240萬元,撬動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投入資金3270萬元。制種地塊100%實現機械化中耕,航化施藥(葉面肥)示范比例達到90%,機械化收獲比例80%以上。10個貧困村辟建了玉米制種生產基地,帶動3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區域內“一鄉一企業、一村一品種”格局初具雛形,“六統一”標準化生產管理方式面積達到1.2萬畝,基地單位面積產量和純效益分別增加10%和20%以上。在玉米制種基地設立信息采集分析監測點15個,監控玉米制種基地8000畝,對大田環境的監測、病蟲害預警、作物長勢情況等進行系統錄入和綜合分析管理。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基地建設監管體系,對全縣制種基地生產備案管理、企業監督檢查、轉基因監測、種子質量檢查、種子真實性檢測全程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