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晨晨,鄭 峰
(1.新疆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藥學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2.新疆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處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與社會面貌發生了極大變化,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入,農村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依然存在鄉村經濟普遍不強、農業產業化不足、農村整體發展水平與城市差距大等問題。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年,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當前農村問題的發展戰略回應,而將“三農”問題視為黨與國家的工作重點,有助于推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生產中應用科技,將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提高單位農業生產效率。涉農高校擁有科研力量、產學研基地,以及豐富的涉農科技成果,中國農科院、地方農科院、農業院校與農業企業聯合,如中國農科院與新希望六和、中國農業大學的“科技小院”等合作與實踐,服務農業、服務農戶,覆蓋了農業生產的作物體系。涉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能夠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動物疫病防治,實現鄉村生態治理與改善,推進鄉村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結合,有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1]。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科技支撐,需要引導社會資源向鄉村匯聚,鄉村社會的發展需要從生態、經濟、民生等方面改善與提升,科技成果的價值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能夠引導科技金融機構投資農業產業,建立有區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科技成果轉移平臺。涉農高校科技成果、科技人員深入鄉村基層,讓農業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業生產結合,真正產生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小家庭農戶的分散經營到如今的現代規模化農業產業園區種植,正是科技助農、科技興農的體現。我國農業院校的涉農科技成果數量多,農業農村部、教育部每年都有大量農業科技成果的課題項目,大量項目成果被提出,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涉農科技成果往往是束之高閣,缺乏有效的轉化、推廣。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科技成果的支持,才能真正提升效率與質量。從涉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上看,總體成果轉化率低,成果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在城鎮化發展背景下,我國農村普遍出現“空心村”“老人農業”的現象,老年人成為農村種植的主體,其對農業科技的接受能力弱,缺乏科學文化素養,較少能夠接受先進的農業技術。我國的農業生產以家庭承包為主體,經營分散,無法承擔規模化、產業化種植,打擊了農業運用新科技的積極性[2]。
目前,涉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數量多但實際轉化率低的問題,主要由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需要的周期長,需要驗證、試驗、成果鑒定、成果推廣等,從農業科技成果思想轉為具體的應用成果往往需要好幾年,而農業生產是根據消費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整,近年出現的農作物新品種等都是為了滿足市場而種植的。涉農高校科技成果中,部分成果是高校科研課題,是在實驗室研發、試驗,很多情況下不是針對實際的農業問題而進行的,導致涉農高校科技成果對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有效性不足,難以滿足現實農業生產的需求。
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農業生產技術,是將潛在的科技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過程,農業科技成果只有轉化到農業企業、農戶手中,發揮其提高生產效率、生產質量的價值,才能真正凸顯農業科技的效用。目前,農村中缺乏推廣涉農高校科技成果的專業隊伍:一方面,我國農業推廣體系不完善,政府在農業推廣上缺乏體系化,推廣效率低且推廣成果得不到重視;另一方面,缺乏農業推廣專業隊伍,專業人員少,特別是涉農高校的農業推廣專業人員少,涉農高校的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與農業企業、農戶形成信息對接,導致涉農高校科技成果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業企業、農戶運用科技成果的意愿不強烈[3]。
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在于能夠運用到農業生產、推動鄉村振興中,涉農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農業企業、農戶使用農業成果的意愿不高等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涉農高校與農業企業脫節、科研與實際產業脫節,因此,需要形成產學研融合,在產業鏈上形成利益共同體,真正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一是涉農高校通過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小院”的方式推進成果轉化。涉農高校應深入農村基層,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合作,通過開展農村社會實踐的方式,進入鄉村地區了解農業生產需求,組織學生深入農業產業第一線,針對農業、農村的科技需求進行調研,將涉農高校的科研成果與農戶需求結合,促進成果轉化,推進農業科技發展,推進鄉村振興[4]。
二是建立涉農高校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與農業需求產業鏈體系。涉農高校可以利用政府成立的農業成果交易轉化平臺,通過線上交易、合作開發的形式轉化科技成果,以農業產業的需求為主導,借助成果交易平臺實現信息互通交流,快速地將科技成果轉為農業生產力。
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布局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科技投入與成果轉化。將農業企業的需求與涉農高校提供的科技服務進行對接,國家涉農科技申報課題與農業企業需求銜接,推進國家重點科研計劃向農業企業需求傾斜,有效推進農業加工業的發展,提高農村產業化水平。
二是涉農高校與農業企業協同合作,為農業企業提供設備改造升級技術服務。涉農高校與農業企業合作,特別是一些技術設備改進的科技成果運用到農業企業的生產中,能夠提升產業鏈價值,幫助農業企業開發高質量、多元化的產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三是以農業企業、農戶為主體,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涉農科技成果研發體系,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涉農高校需要與農業企業合作,提高先進技術成果的源頭產出。涉農高校與農業企業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及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協議。在對優質農產品技術的改良上,涉農高校需要與企業合作,由企業開展新產品的推廣銷售,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
四是打造涉農高校科技成果展示與示范的樣板農業區域。涉農高校需要依托政府,打造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涉農高校將其科技成果在基地中進行展示,如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等,讓企業、農戶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科技成果的優勢,購買新品種、新技術。
一是涉農高校需要打造自己的農業技術成果推廣隊伍。涉農高校擁有科技成果,且學生隊伍數量大,科研團隊的資源豐富,可以鼓勵學生深入農村推廣宣傳,提升高校農業技術成果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效果。涉農高校可以組織“脫貧攻堅”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貧困鄉村,針對貧困戶出現的農業科技問題進行解答,提供技術指導,幫助貧困戶改進生產技術。特別是對貧困地區開展專項的技術支持活動,促進成果轉化,能夠革新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有效提高單位農產品的產量,為貧困戶早日脫貧提供技術服務支持。
二是涉農高校組建高級農業專家服務團,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咨詢服務。涉農高校可以采用高校專家入農田的活動,在關鍵的時節、作物種植上提供技術服務支持,有針對性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讓技術服務真正落根鄉村,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