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明
(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糾紛是鄉村日常生活摩擦擴大化的外在表現。鄉賢是鄉村中有崇高道德、言行有示范作用的鄉村杰出代表。鄉賢因其在鄉村中特有的公信力,在鄉村糾紛解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蘇省徐州市耿集鎮充分利用鄉賢這一鄉土社會優勢資源,成立鄉賢協會,解決鄉村糾紛,取得良好成效。
耿集鄉賢協會于2015 年在江蘇省徐州市耿集鎮設立。耿集鎮地處蘇北,鄰里不睦、土地劃定邊界爭議、宅基地矛盾等糾紛經常出現。為了緩解這些問題,耿集鎮創建了耿集鄉賢協會,希望鄉賢協會能夠調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平安。
耿集鄉賢協會以“鄉賢為民生,鄉賢助和諧”為服務宗旨,有明確的工作制度、工作時間、值班安排、工作章程。鄉賢協會具有包括1 位會長、2 位副會長及數位會員在內的完整組織架構。鄉賢協會的成員主要是“五老”人員,即退休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老軍人、老族長,平均年齡63 歲,最大的78 歲,最小的56 歲。
耿集鄉賢協會用老百姓的“法兒”,平老百姓的“事兒”。鄉土智慧是耿集鄉賢協會糾紛調解的基本原則。鄉賢深諳鄉土社會的人情事理,在糾紛解決中不與糾紛雙方講大道理。耿集鄉賢協會與司法所、派出所聯系密切。司法所、派出所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民事糾紛,會請鄉賢協會的成員幫助解決。鄉賢沒有派出所等行政機關身份上的束縛,調解方式比較靈活。利用鄉村生活道理、輔之以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一些派出所調解幾天而沒有進展的糾紛案件,鄉賢僅用一個下午就可以解決,效率極高。
耿集鄉賢協會自成立以來,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截至2018 年,耿集鄉賢協會共接訪1 034 例,成功調解996 例,調解成功率高達96.3%。其中,農村土地糾紛236 例,占22.8%;農民工薪糾紛169 例,占16.3%。
隨著耿集鄉賢協會的發展,耿集村及耿集鎮下轄各村的村民糾紛矛盾案件數量明顯減少。以往每年鄉賢要調解數百件糾紛案件,如今每年不過幾十件。因在維護社會和諧中發揮的作用,自2015 年建立以來至2019 年,耿集鄉賢協會接連被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評為先進文明單位,被各大新聞媒體報道。
鄉賢長期生活在鄉村,熟悉鄉土人情[1],在化解糾紛時多用人情事理和不成文卻被當地百姓默認遵循的規則[2]。耿集鄉賢用老百姓的“法兒”,平老百姓的“事兒”,這種鄉土智慧在化解鄉村糾紛中具有較強的匹配度。但是,僅用這種鄉“土法”化解糾紛,對于現代化的鄉村治理而言,專業程度有所欠缺。
糾紛化解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其中涉及人際關系、社會工作等多方面知識。鄉賢僅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沒有專業的調解技巧和人際溝通方法,調解時會力不從心。以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專業化要求而言,耿集鄉賢協會作為一個糾紛調解的專門組織,缺少專業調解知識。
同時,單純以生活經驗化解鄉村糾紛矛盾,需要社會閱歷豐富且年齡要求偏大,培養一位從事調解的鄉賢時間成本巨大。
這種評選標準面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年齡足夠大者,其調解方式固化,不能及時調整解紛思維。二是以年齡論長短的篩選形式,排斥了年輕而有理想人才的進入,不能妥善解決村莊內年輕一輩的糾紛。年齡較大的鄉賢以年齡、輩分上的威壓,迫使小輩妥協,不是鄉賢協會調解糾紛的初衷。
村民之間發生矛盾糾紛,大多去找村委會,很少想到鄉賢協會。耿集鄉賢協會設立在耿集鎮,與鎮政府距離近。這種距離使百姓存在這樣的理解:到鄉賢協會調解,就是到政府調解,找政府解決鄰里糾紛等煩瑣小事不合適;與政府沒有那么親近,許多心里話說不出來,不如找村委會解決問題,距離近也有親近感。不只百姓如此,一些村干部也不愿意主動找鄉賢協會調解糾紛。
找村委會調解矛盾糾紛時,對于小問題,治保主任到糾紛現場可以直接解決;對于比較困難的問題,請雙方當事人到村里的調解室,由村干部居中主持調解,雙方各退一步,問題也就解決了。村里希望做到矛盾不出村,只有村委會確實解決不了,才會請求鄉賢幫助調解。一些村干部認為,找鄉賢調解矛盾糾紛會顯得村委會工作能力不強。
需要耿集鄉賢協會解決的糾紛,一般已經發展到了比較難化解的程度。鄉村是在固定區域形成的群落,其封閉性使村莊里消息傳播速度非常快,“村東頭的事”沒多久就能傳到“村西頭”,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為了不成為別人口中的談資,村民秉承著以和為貴的原則,即使發生小摩擦,只要不觸犯底線,能忍則忍。當矛盾鬧到需要第三方介入時,糾紛雙方已經積怨頗深,無可忍讓。
在糾紛爆發鄉賢介入化解時,糾紛導致的積怨已經給糾紛雙方造成了傷害,即使能夠化解,但傷害也無法改變。糾紛剛產生時最易化解,若能夠抓住時機,及時將小糾紛化解,既可以減少復雜糾紛,也減輕了鄉賢的工作壓力。同時,鄉賢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糾紛預警機制的排查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鄉賢從事鄉村化解糾紛工作,要有過硬的解紛工作能力,不能單純依靠多年的生活經驗、社會資歷。拋開年齡、閱歷上的評判標準后,能吸引更多有奉獻精神、樂于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的有志者。不論其是否年長、是否為本地人、是否具有鄉土經驗,只要有解決糾紛的能力、保有一顆公心,就可將其吸收到鄉賢隊伍中[3]。
化解糾紛要把握住糾紛雙方的心理狀態。可安排鄉賢協會的成員定期學習心理學相關課程,提升心理學專業素養。鄉賢幫助村民化解糾紛是社會工作的一種,可請社會工作專家到村里開講座,講授社會工作溝通技巧。心理細節觀察、社會工作溝通技巧,加之真誠的態度,可以讓糾紛雙方把埋在心里的話說出來,從而發現問題的焦點,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使糾紛真正化解。
通常情況下,村民會選擇花費時間較少、成本較低的方式解決糾紛[4]。鄉賢協會與村民之間仍存在不利于糾紛解決的心理阻礙。鄉賢把百姓的日常小事放在心上,百姓才會把鄉賢當作自己人。
村干部不愿輕易找鄉賢幫助調解,說明村干部觀念仍需轉變,同時鄉賢協會沒有與村委會做好對接。村干部應以為民解憂為最重要的事,不應過于重視“面子”。村干部應及時轉變轉念,主動向鄉賢請求幫助解決糾紛。鄉賢協會應加強與村委會的密切合作,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共同為百姓解決糾紛。
化解糾紛的最佳時機是在糾紛剛產生時。應健全糾紛預警機制,及時發現糾紛,防止糾紛擴大。可將糾紛預警機制與社區網格化治理結合,暢通網格員與鄉賢協會溝通機制。網格員及時將發現的糾紛現象匯報給鄉賢協會,鄉賢協會做好備案記錄,派專人到現場了解情況,將小問題就地解決,防止雙方因小事產生隔閡。
要健全糾紛預警機制,注重對村民的法律宣傳。鄉村治理不能只是保證村民物質充足,也要讓村民的精神文明跟上來。鄉賢是鄉村里具有較強法律理念、認同鄉村治理法治化的群體[5]。鄉賢要定期在村莊開展法治宣傳活動,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在周末、節假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加強村民精神文明建設。素質提高后,村民自然不會因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縱使產生糾紛,雙方也有互讓一步的氣量,只需要把事情說明白,糾紛自然得到解決。
化解糾紛對鄉村治理法治化有重要意義。為實現良好的鄉村治理效果,耿集鎮建立鄉賢協會,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著接受度不強、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需要采取積極舉措,解決這些問題。鄉賢是鄉土社會特有的人才資源,完善現有鄉賢化解糾紛機制,能夠更好地解決鄉村矛盾糾紛,使鄉村社會更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