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濤
(大同市水庫管理中心 山西 大同 037018)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各級政府不斷加強民生保障事業建設力度。隨著時間推移和政策逐步落實,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水庫建設和開發同樣取得顯著成效。具體而言,民生事業保障政策的不斷落實能夠進一步推動水庫的建設,并使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為水庫開發和提高相關工作人員待遇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各級政府不斷推出并落實相關政策。隨著市場經濟環境不斷活躍,各級水利部門受到的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作出相應的改革[1]。
具體而言,各級水利部門應加大對水庫環境的建設力度,通過多種渠道盡可能籌措、爭取資金,多個角度、全方位提高水庫資源開發的深度、強度、效率和質量。通過對水庫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不僅能夠提升水庫經濟效益,還能夠促進其他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發展循環經濟。這樣的發展方向,與當前各級水利部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文明體系的首要任務不謀而合[2]。
加強對水庫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的研究,是各級水利部門面臨的重要難題之一。對這一問題提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有許多裨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水庫經濟更上一層樓[3]。應結合實踐對我國水庫資源和水庫經濟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為了達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文明體系的目標,各級水利部門要加大水庫管理力度,進一步明確水庫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線。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是水利部門得以落實工作的基礎。在宏觀政策的基礎上,水利部門要因地制宜,使水庫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讓各種資源有機結合,發揮出“1+1>2”的效力。全面提升水庫整體經濟效益和開發效能,盡其所能促進經濟和社會實現長遠、科學、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分配極為不均勻的國家,水資源分布整體呈現出程度較為嚴重的區域分布不均衡。我國水資源充沛的地區大部分在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水資源較為匱乏。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和社會不斷進步,人口增長和生產力攀升都會增大對水資源的需求,為我國水資源帶來更大的壓力。
然而,我國水資源利用率并不高,宏觀上水資源緊缺的局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水資源利用率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耗費比率可達50%以上,以農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低效率利用為主。對水資源的低效率利用,會加劇水資源的浪費,進一步惡化水資源分配不平衡和宏觀水資源儲備不足的現狀。
隨著經濟和各行業生產力發展,我國社會對水資源的行業配置相比過去發生了較大變化。有關資料顯示,傳統的水資源分配方式是農業占比較重、工業緊隨其后。隨著時間推移,農業用水占比逐漸下降,工業用水占比不斷提升,近5 年工業用水占比增長了20%左右。目前,我國水資源分配的主要行業是工業和農業,生活用水和其他只占小部分。
根據學者預測,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2030 年左右我國能夠達到用水量的平衡。就宏觀政策而言,在確保生活用水充足和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農業用水的比重逐步降低、工業用水的比重不斷上升,將會是我國未來水資源分配的主要趨勢。宏觀政策調控對水資源的分配方式存在較大影響。因此,科學合理的政策支持對于水庫長久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同時,對水庫的不斷開發可以滿足其對經濟效益和安全性能不斷提高的要求。
水庫是重要的基礎民生工程之一。較大程度地開發水庫資源,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有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生態經濟體系。水庫資源的進一步深化開發,不僅是我國建設民生工程的具體要求,也是滿足水庫本身不斷發展而對安全性不斷提升的需求。
水庫建設是一項持續時間較長的社會工程。許多地方水庫建設完成時間較早,隨著多年使用,建設時埋下的隱患日益凸顯出來或者出現年久失修等狀況,導致許多水庫呈現出帶著故障運行的狀態。這對水庫長久健康發展存在較大弊端。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就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我國水庫的發展,在完善水庫的功能和強化水庫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能忽視水庫自身的安全措施和保障功能。只有為水庫打好安全的基礎,才能真正讓其發展有所憑依,全方位促進其長久健康發展。
發展水庫經濟,優化水利管理部門人員結構,改善管理方式,是各級水利部門面對的問題。目前,各級水利管理部門受到傳統管理方式影響,人員結構較為臃腫,雇傭人員較多,存在許多無意義崗位,加大了水利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成本。
在水利部門和水庫本身不斷進行改革的當下,資金占較為重要的地位。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地改革和進步。如果大部分支出用于支付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工資與福利待遇,那么用于實業的資金勢必會減少。
應當發展水庫經濟,積極進行融資和改革,使水庫經濟效益增長。多方面拓展資金獲取渠道和資金數額,通過雄厚的經濟實力組成能力較強、結構較為精簡完善的管理團隊,確保管理人員的穩定性,可以對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然而,目前大多數水利資源管理部門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只對水庫本身資源進行了淺嘗輒止的開發,導致大部分資源無法轉化為經濟效益,甚至造成資源浪費,導致水庫整體發展空間大打折扣。水庫綜合發展是我國水利管理部門目前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
首先,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通過進一步細化責任分工,為水庫資源開發提供堅實的基礎。具體而言,就是要從立法層面出發,對我國水庫建設和水庫經濟發展提出具體的要求,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明確規定各權利主體的管理范圍和工作方向。為各級水利單位提出長期和短期發展的具體目標,并且細化管理部門內部職責,盡可能避免工作人員職責出現重疊等情況,做到水庫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將管理效率控制在較高的水平上。
其次,要做好對當地居民的安置工作,腳踏實地保護水庫安全、發展水庫經濟。要對工作人員加強培訓,保證其工作能力能夠滿足水庫發展的需求。要建立高效率的專門管理部門,讓水庫資源開發具有更高的“活性”,讓水庫資源與其他領域資源有機結合,使水庫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不斷攀升。
除具體政策和規劃外,相關配套措施和政策扶持對水庫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專門的監管部門,對各級水庫管理部門建設、管理等進行全方位監督,第一時間找到其中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解決,從而盡可能避免由管理漏洞或建設紕漏等問題導致的水庫發展效率下降。
同時,有許多其他方面的政策需要繼續完善和落實。水庫融資范圍具體規定、水庫旅游開發相關規定、水庫管理和發展管理機制等政策的逐漸完善,都能進一步為水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要從宏觀角度為水庫發展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在吸取改造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細化水庫發展方案,并且建立具體的發展計劃和監管方案,從多個角度確保計劃的切實落實。要加大對水庫資源的調度力度,盡可能將不同種類的資源統一調度,通過不同資源之間的有機結合促進水庫資源的開發利用。
面對我國水資源分配不均、水資源利用率較低的現狀,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是水利部門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完善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強水庫經濟發展統一規劃,進一步發展水庫經濟,有助于緩解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