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鵬,呂孟彥
(廣西科技大學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 廣西 柳州 545000)
中央多次在關于現階段和未來鄉村發展會議上提到在現階段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性成果的同時,要鞏固前一階段取得的成績和拓展下一階段全面推進美好鄉村建設[1],以此來提升中國廣大鄉村的新面貌,符合中國對于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劃。在如今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大環境下,我國眾多的鄉村選擇了短期經濟效益的追求,而忽略了自身條件的挖掘以及自身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定位不準,隨意拆毀鄉村古老建筑,沒有很好進行自我文化的延續。
目前鄉村所面臨的建設主要體現在經濟與文化建設的矛盾點上。一方面經濟需要建設,并非短期的經濟需求,而是需要響應政府的號召,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有特色的、經濟與文化并重的發展道路,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發展道路[2]。在一定程度上一個地區鄉村文明的演變是這一城市歷史脈絡的縮影,從鄉村中能尋找出所留下的許許多多的文化遺產,能追溯許多人文歷史印記。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鄉村區域的優勢來實現鄉村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一文化進行經濟建設;另一方面給予廣大鄉村群眾學習文化的機會,可實現鄉村文化延續和鄉村文化建設[3]。
當前眾多鄉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依舊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大致可分為3 個方面。
第一,許多非遺雖然處在鄉村之中,但由于非遺傳承問題并不被現階段推為主流,所以許多非遺文化出現傳承危機,鄉村文化的建設浮于表面化,非遺傳承人年齡較大,對于新事物、新知識適應的能力較慢,造成鄉村村民自發建設區域鄉村文化基本不可能實現,這就需要專業的藝術開發與當地區域文化進行結合,讓非遺等鄉村文化成為一種新的藝術流派,讓鄉村文化也形成自己的“圈”,進行新的發展模式,而不是幾十年只發生了微乎其微的變化。政府每年花費大量扶持資金來推行鄉村文化振興,例如鄉村藝術節、電影下鄉、鄉村大舞臺建設等。但在此基礎上需要繼續探索和開發區域文化才能獲得較好的鄉村文化建設效果。實現區域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從以往失敗的道路中及時轉換發展模式,與時代主流相互融合發展。
第二,鄉村文化振興的方式生搬硬套,雖然大多數鄉村也陸續地提出了通過各種方法來振興鄉村文化,僅有一小部分鄉村抓住了區域的特色,打造了屬于自己的特色區域文化,既豐富了鄉村生活又成功擁有了鄉村特色產業。但絕大部分鄉村并沒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一味地去模仿其他鄉村的特色,甚至破壞了當地傳統的特色文化,亂拆亂建,造成了資源的毀壞。
第三,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有特定的人才進行前期開發指引才能因地制宜地來發掘地方文化、創新地方文化、傳播地方文化。要擁有專業規劃團隊和地方財政的支持,兩者缺一不可,目前政府對于鄉村文化振興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可觀的,能夠讓鄉村實現自我發展需求,這就需要引進相應的藝術文化等人才來做切實可行的規劃,以此來帶動整體資源的整合與發展,引進藝術文化人才通過藝術的手法來發展鄉村文化,帶動鄉村發展[4]。
有許多的著名學者批評指出,當前中國鄉村遺產中有許多都被無知地破壞,每個鄉村的特色古文化都被新的建筑所取代,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未能將自己的文化認識清楚。本身所擁有的風土人情、自然資源都沒有運用起來,而是隨大流地來打造所謂的屬于新時代的產物,造成了競相模仿,改造舊場地,翻新新場地。本就擁有鄉土氣息的綠水青山,卻被打造成第二個城市化社區[5],缺乏自己獨特的風格,導致沒有歷史考究可言,也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在2020 年秋季,廣西就利用區域優勢,與高校藝術人才合作進行了“稻田文化藝術節”的項目,利用這個優勢,打造出了秋收后的區域特色。當地擁有稻田資源,同時秋收后的稻草則成為了廢棄物,當地就運用這個契機來打造此次文旅項目,將區域所擁有的與人才創造力相結合,來策劃鄉村文化的振興。本屬于廢棄物的稻草,燃燒后會造成大氣污染,保留在田地中影響耕種,這時候變廢為寶,變區域為優勢,進行藝術化加工。眾多高校師生打造出了眾多的稻田文化藝術品,不僅如此,眾多高校教授也以此為景,進行了油畫、服裝、版畫的創作,給當地吸引了一大批觀瀾游客,提供了眾多的藝術文化附屬性產業。運用藝術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文化建設,給予了文化新的生機[6]。
每個區域都有著屬于地方的不同特色、文化與傳統習俗。各地的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當地人民的智慧,是世世代代的人們在生產生活勞動中所總結出來的,是情感與鄉土人情精神面貌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區域文化特色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記載著這片土地上的勞動與創作,這也與當前所大力發展的振興鄉村文化有著很大的契合之處,區域特色的文化更能被當地群眾所接受,更能走進當地群眾意識的最深處,使得當地群眾能夠更容易地理解與吸收,從而更能調動鄉村群眾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于鄉村文化、鄉村經濟的振興更加有利好的局面。
想實現鄉村文化建設,就不能夠避開經濟而不談。但現如今經濟建設并不是唯一的建設目的,在建設的同時需要將經濟融入文化之中,以文化帶動經濟。文化產業與經濟產業相結合,保證文化與經濟的均衡,既需要有經濟效益也需要有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憑借著自己獨特的區域性、時間性、領域性等優勢能夠給鄉村文化振興帶來不可估量的潛力,能很好地推動鄉村文化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產業化、鏈條化的發展。在建設、發掘、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探尋出更多的發展資源,將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傳播開來,使群眾更多接觸文化熏陶與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給鄉村文化經濟建設提供了眾多新道路。
合理運用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創新化發展,將前人所形成的文明成果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關聯進行延續,來構成理性的社會秩序與社會和諧。例如刺繡作品圖案傳達了勤儉節約、相互幫助、兄友弟恭等優良社會價值觀。對于自然界的崇拜,也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體現的畫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發揚優良的區域文化能夠極大推動鄉村優良公德意識,同時也能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與新時代社會價值觀有一個很好的互動效果,產生聯動的效益。古人尚知禮儀,通過傳承也能讓后代子孫以此為榜樣,擁有禮義廉恥的明辨能力,更加強禮儀與文化建設學習,弘揚中華各民族優良傳統。
鄉村依靠藝術文化振興的案例有許多,以日本的一個鄉村為例,在一定程度上該鄉村在鄉村藝術文化振興上有著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在日本的長野就利用藝術文化實現了經濟與文化雙重的效益。長野縣本是日本浮世繪名家小布施町的居所,所以收納了許多小布施町晚年的大作,當地鄉村就將小布施町的作品收集保護,建造了一座藝術館,將作品的創作和背后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記錄,打造出屬于本地的文化特色,每年能夠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建造藝術館也只屬于區域藝術文化產業的一部分,當地的村民經過藝術文化熏陶也開始了自己的創作,從而進行文化學習和打造文化產業,使得長野縣成功實現了以藝術文化帶動產業,以藝術文化帶動思想文化,實現了區域的振興與發展。
現階段藝術文化興起能夠帶領區域的興盛,運用鄉村藝術文化來振興鄉村不僅是解決鄉村與城鎮經濟發展不平衡,更主要的是針對文化的培養,從而帶動產業的長久性發展。給目前鄉村制作一副藍圖與規劃,采取不同形式、不同手段來均衡發展鄉村,打破現有鄉村所出現的窘迫局面,在看到鄉村之中青山綠水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每一片不同的鄉村風情、鄉村藝術文化,讓每一位走出去的鄉村人能夠有一份特有的鄉愁。無論從淳樸的民風、人民群眾的工藝傳承、還是產業化背后的故事,都能掌握著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條文化自信,鑄造出一幅美麗鄉村、和諧鄉村、文化鄉村、藝術鄉村的時代巨制。鄉村通過藝術文化興產業、產業生鏈條、鏈條生經濟,形成環環相扣的可持續的循環鏈,不僅能讓當代人受益,而且還能讓后代感受鄉村文化,感受不一樣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