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江琪
(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5)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勝困難挑戰,實現宏偉目標的長久之策。近年來,生態循環農業不斷發展與創新,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探尋了道路并積累了寶貴經驗[1]。
生態農業采用當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將節約資源作為目標,在農業生產中縮減資源投入,增加農業產業價值,擴展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現代農業在給人們帶來高效勞動生產率和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危機,如土壤侵蝕、化肥和農藥用量上升、能源危機加劇、環境污染等。面對以上問題,各國開始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模式。生態農業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從理論上來說,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目標是改變固有的農業發展形式,把原來從農業資源到生產出產品再到廢物排放的直線生產,轉變成從投入資源到生產出多種多樣的產品再到廢物再次利用的高級循環利用方式,這不但是發展鄉村循環經濟的基本準則,也是構建循環農業產業經營體系的主導原則[2]。
生態循環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并進行系列化深加工,重視各種資源,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從而降低農業成本,節省資金,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我國地域遼闊,生態農業針對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汲取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先進的技術“武裝”農業生產。互聯網時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可以把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更重要的環節,節省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
循環農業力求綠色、有機、生態,在種養過程中不施用農藥、化肥,使農產品在市場上可以更加長遠立足[3]。基于此,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實現可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
“種養”相結合的綜合利用模式是按照畜禽養殖排泄物特點設計的,在處理畜禽糞便時會遇到3 個問題,一是排水量大,使沖擊的負荷加強;二是固體和液體混合摻雜在一起,有機質濃度增高;三是養殖業的利潤相對較低,受自然環境和市場的影響較大。針對上述情況,國內外相關人士對養殖糞便造成的污水進行了深入研究[4],有好氧、厭氧、好氧和厭氧結合、氧化塘和人工濕地等,主要有以下3 種處理模式。
4.1.1 還田模式
養殖業中,糞便還田是最原始且有經濟效益的糞便處理方式,畜禽糞便不直接向外界環境排放,不對外界環境造成污染。這種方式適合土地遼闊、農田多的地區,農村散養大戶多采用這種方法處理畜禽糞便。
4.1.2 自然處理模式
自然處理模式是把畜禽糞便轉化為沼氣,沼液、沼渣當作有機肥,沼氣可作為能源再次利用。這種方式在鄉鎮等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使用廣泛。
4.1.3 機械化處理模式
機械化處理模式分為好氧和厭氧處理、污泥處理、沼氣處理、儲存與利用等,這種模式要求高、機械設備復雜,對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該模式適用于經濟發達、土地資源少且沒有大量農田的地區。
畜禽糞便污水作為沼氣池的原料,在極度缺氧的環境下,利用微生物分解其中的有機物,得到優質可燃氣體沼氣及沼肥,沼氣可用作家用,沼肥可用于種植農作物。該生態工程具有產生新能源、去除污染、綜合處理的作用,不僅解決了農業的環境污染和能源問題,還在厭氧發酵的同時,殺死病原菌和寄生蟲等病菌,解決了養殖中傳染病的傳播問題。
畜禽—作物相結合模式是利用人工清理的方法,把新鮮的糞便儲存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干后再利用。這種原始的種養結合方式能提高地力,但是沒有經過高溫處理,會對地表及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且儲存需要大面積土地,造成運輸成本高等問題。
水稻、養鴨共育生態模式是把傳統靠化肥和農藥種植水稻的模式,轉變成為水稻、養鴨和養殖水生植物如紅萍的種養模式[5]。該模式主要靠鴨子在稻田草叢間吃蟲、除草、吃紅萍、排泄糞便再轉化成肥料,從而達到不用化肥、不打農藥、不污染環境的目的,完善了有機稻田的生產體系。所養的鴨子屬于無公害產品,能夠讓人放心食用。水稻和鴨子養殖共育模式是以水田作為基礎,把種植水稻作為中心,鴨子放養為特點的自然生態系統。該模式的特點是不用化肥和農藥,給鴨子的養殖供應了足夠的水分和無污染的生長環境,害蟲和小生物可作為鴨子的最優質飼料,降低了害蟲對水稻的為害;水稻還能夠給鴨子提供遮蔽陽光的棲息地。同時,鴨子在稻田間不停行走,也達到了減少雜草的效果,還能疏松土質,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長發育,對中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鴨子排泄的糞便可以用作水稻的肥料。
合理開發和利用固有的環境資源作為核心,把有機的綠色農產品作為基礎,沿著產業發展的道路開發休閑農業,在山上、田地種植和養殖各種農產品,然后把水果、蔬菜、畜禽和魚類等產品直接供應給來農莊度假游玩的客人,不僅能讓客人吃上新鮮的綠色有機食物,還能向游客銷售農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一是施行混套種養,開展有機種植業和健康養殖業。大力開發有機肥的生產及綠色植保[6]。采用凈水灌溉發展生態有機種植業,產出有機大米和有機蔬菜等。大力推廣生態畜禽和生態漁業健康養殖,采用多種組合的農作物套種和輪種的模式。發展林下種植經濟,推行林下種菜、林下種菌、林下種藥等套種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秸稈、農業廢棄物等,積極推行食用菌循環生產。
二是種植和養殖相互結合的模式。積極發展農業和牧業相結合的互利模式,創建青飼料—沼氣工程和畜禽糞便—有機糧食蔬菜水果等產業鏈,大力推進綠色循環生態農業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水稻與養鴨共作,發展稻田養菜、養魚、養蝦蟹等多種養殖、種植相結合的模式。
以農產品的生產為基礎,積極發展依靠農產品加工業,以及冷鏈物流、農村電商及休閑農業、鄉鎮旅游、創新農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大力推行農業的“接二連三”工程[7]。創建生產、加工、銷售、旅游相結合的產業鏈,以及公司、合作社和農戶相結合的組織鏈,促進一二三產業積極融合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例如某油脂公司,利用近年電商迅速發展的有利條件,在2018 年投資2 200 萬元注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截至2018 年底網上交易額已經突破1 億元。公司利用自己的油菜基地,舉行了油菜花觀賞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公司把油菜種植作為第一產業,油脂加工作為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如電子商務和旅游,積極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8]。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必須走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現有的生態資源,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廣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