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福
(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保就業就是保民生,保民生就是保就業。贛縣牢固樹立“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的理念,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公益性崗位、就業扶貧車間、就業交通補貼、職業技能培訓、就業信息管理、創業帶動就業等重點工作,依托現有的就業扶貧政策,因地制宜,內外聯動,探索創新就業扶貧政策,采取以下措施筑牢脫貧攻堅的“壓艙石”。
常態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脫貧攻堅和就業扶貧的重要精神和指示,充分認識“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就業扶貧隊伍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將就業扶貧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列入贛縣脫貧攻堅工作考核和績效考核范圍,出臺縣級就業扶貧實施方案,同時成立了由縣領導“掛帥”的就業扶貧工作小組,下轄6 個指導組,分別由黨組成員任組長帶隊赴農村貧困群眾一線調研實際情況,并定期召開碰頭會,認真研判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就業扶貧工作有序推進。
建立考核管理制度,劃定網格、倒逼責任,對存在問題的領域限期整改,對就業扶貧工作進度滯后的鄉鎮進行通報,適時召開工作現場會、經驗交流會,及時推廣工作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對就業扶貧工作不力、滯后的鄉鎮相關人員嚴肅追責,始終擰緊就業扶貧的“發條”,助力贛縣徹底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
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滿意的事情抓起,加強全方位就業服務,高度重視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1]。
在農村地區仍有部分群眾存在就業難、難就業的問題,需要針對性予以解決,設立公益崗位,實現困難群體安置,做到因人而異、因人施策。
2.1.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陸續出臺了《贛縣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管理暫行辦法》《贛縣實施“秋冬鞏固”攻勢解決就業扶貧突出問題工作方案》《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考核管理制度》等政策,明確崗位適用對象、工作職責、人員管理、補貼標準等,切實解決部分貧困勞動力因身體、家庭等客觀原因造成的就業困難問題。
2.1.2 加大崗位開發力度
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和就業人員需求,重點開發村衛生保潔員、公路養護員、護林員、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河道保潔員、光伏發電運維人員等公益性崗位,用于安置無法外出、無業可就、無力脫貧的農村貧困勞動力家庭。目前,贛縣已安置困難就業人員4 413 人,人均收入達500 元/月。
通過政府引導,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鼓勵有條件的鄉鎮因地制宜創建扶貧車間,幫助貧困勞動力和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易地搬遷群眾“穩得住”,進而逐步實現致富。
2.2.1 嚴格就業扶貧車間建設
就業扶貧車間必須符合吸納5 人以上貧困群眾穩定就業在3 個月以上的條件,且能長期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確保就業扶貧車間帶貧益貧成效。贛縣現有扶貧車間38 個,帶動貧困群眾實現就業388 人。
2.2.2 規范就業扶貧車間管理
通過“一宣傳兩公示”,即就業扶貧車間政策宣傳上墻、車間就業的貧困勞動力信息上墻、車間補貼情況上墻,增強政策落實的透明度,接受群眾監督。不定期核查全縣就業扶貧車間生產經營狀況、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情況、工資發放情況和補貼政策落實情況,每季度在審核扶貧車間補貼時再次核實。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不足5 人、長期停產關門、生產不穩定的就業扶貧車間進行清理和摘牌,撤銷扶貧車間資格,停止發放補貼。
2.2.3 落實就業扶貧車間補貼
對在車間就業3 個月以上的貧困勞動力給予200 元/月的務工補貼,按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人數給予車間每人每月100 元的崗位補貼和不高于2 萬元的一次性項目補助資金,支持能人創辦就業扶貧車間,鼓勵貧困勞動力到車間就業。
近年來,贛縣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優化補貼手續,鼓勵有條件的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累計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47 161 人。
2.3.1 提高補貼標準,放寬補貼范圍
交通補貼對象從最初本區園區務工貧困勞動力,延伸到省外務工、省內務工、本市園區務工、本縣園區務工,補貼標準也向深度貧困村貧困勞動力和深度貧困人口傾斜,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600 元、每人每年400 元、每人每年700 元、每人每年300 元。
2.3.2 優化補貼申報手續
針對交通補貼申領手續煩瑣、政策難以有效落實的問題,取消了相關證明材料,由貧困勞動力填寫基礎信息申請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經幫扶干部、村干部、第一書記等核實確認簽字,待鎮村蓋章后即可審批撥付至貧困勞動力家庭一卡通賬戶。
2.3.3 擴大轉移就業規模
以貧困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大力推動勞務輸出,助力就業脫貧。除搭建區外用人單位與本縣求職者平臺外,還解決了群眾交通出行的問題。5 年來,贛縣累計省外轉移就業22 378 人,省內縣外轉移就業20 290 人。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要加強貧困人口職業技能培訓,使其掌握一項就業本領[2]。
3.1.1 全面擴大培訓規模
首創“培訓供應商”招標模式,廣泛吸納贛縣金華學校、新起點職業學校等社會優秀培訓機構5 家,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服務貧困勞動力6 675 人。
3.1.2 全面加大培訓力度
著重抓好未脫貧勞動力的“脫貧線”,抓好就業貧困勞動力的“增收線”,建立培訓供給和需求臺賬,針對性地提升不同群體的就業技能。
3.1.3 全面拓寬培訓領域
對小吃、制衣、家政等傳統行業,進行崗位職業技能的全面梳理和更新;對直播電商、短視頻等新型就業形態進行創新,設立新業態培訓課程。此外,集中教育資源、稀金谷產業優勢,推動校企融合,創新“新型學徒制”,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實行“雙師帶徒、雙證共取”,打造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贛縣樣板”。
3.1.4 全面落實“雨露計劃”
為鼓勵貧困家庭子女就學就業,對就讀職業中(高)職院校的貧困家庭子女給予3 000 元/年的“雨露計劃”補貼。2016 年以來,贛縣共為4 700 余名貧困家庭子女發放“雨露計劃”補貼累計1 396 萬元。
結合贛縣的區位和產業優勢,大力推行“創業+電商”“創業+旅游”“創業+養殖”“創業+種植”等創業模式,以創業帶動就業。
3.2.1 大力支持創業貸款
對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的企業,優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并在貸款額度上給予傾斜,按規定給予貼息。近年來,贛縣通過發放扶貧創業貸款累計帶動1 028 人就業。同時,針對自主創業穩定經營6 個月以上的貧困勞動力,給予5 000 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
3.2.2 大力支持穩崗就業
對帶動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的贛縣園區企業給予崗位補貼,對在本縣園區就業的貧困勞動力給予務工補貼,破解企業解決招工難題的同時,有力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
①加快線上線下就業對接。成功舉辦“贛縣2020年春季線上招聘會”,開設農村貧困勞動力、城鎮貧困勞動力等板塊,發布職位581 個,提供崗位3 519 個,網頁瀏覽33.8 萬人次,應聘人員達4 382 人;建立縣、鄉、村、組4 級微信招工網絡,通過微信公眾號推介招聘信息,發布就業崗位信息,鼓勵企業通過線上進行人員招錄,實現就業崗位和就業需求精準對接。②加速貧困勞動力返崗就業。疫情期間,積極組織專項隊伍摸排貧困勞動力14 天軌跡,加快貧困勞動力集中連片返崗就業;建立就業車隊156 輛,優先實施貧困勞動力“點對點”集中運送到崗,運送人數達3 248 人,其中運送貧困勞動力赴企應聘實現就業150 人;促進因疫情脫貧又返貧的困難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增設臨時防疫消殺、卡點值守等崗位,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
就業扶貧不是階段性工作,而是歷史性任務。贛縣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統一思想、凝心聚力、擔當實干的精神狀態,為贛縣百姓譜寫就業扶貧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