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正
(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與城市相比,我國鄉村發展相對滯后,同時存在環境惡化、特色文化流失等問題[1]。
2017 年10 月18 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3 月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對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釋,再次強調推動鄉村振興是一項重要的舉措,指出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這使鄉村振興的內容更加豐富,實施方向更為明確。我國當前正處于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期,由于各地區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探索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思路與模式。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 年發布的全國人口數量統計數據可知,我國農村人口有57 661 萬人,所占比重為41.48%。由此可見,實施鄉村振興可惠及億萬人民群眾,是解決新時代下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方式,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將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實施鄉村振興的動力。由此可見,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順應了農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
當前,我國鄉村地域文化的發展現狀與農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部分地區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農村經濟發展上,對地域文化的重視程度不高,使地域文化的發展缺乏向心力,長此以往會導致鄉村文化發展滯后,進而影響鄉村現代化進程。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農民對文化的需求與時俱增,傳統廣播、電視等單調的文化形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2]。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基于地域文化背景實現鄉村振興,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改變鄉村落后的局面。
我國是農業大國,2019 年我國的農業增加值為70 467 億元,增長了3.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1%。我國鄉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鄉村的發展狀況和農民生活質量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鄉村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背景下,鄉村發展出現了很多新問題,比如農民道德失范、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等比較突出,這些不和諧的因素進一步發展后會對整個社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诘赜蛭幕尘?,發展鄉村振興可以有效緩解上述問題,可以協調農村社會關系并化解社會矛盾,幫助更多農民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與此同時,重視地域文化的發展可以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增強農民的凝聚力,實現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3]。
鄉村地區的地域文化是廣大農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之后形成的,分布于具有農業景觀的廣大鄉村地區。鄉村振興的對象是廣大鄉村地區,突出鄉村優先發展的原則,將鄉村作為發展的優先地域和主要戰場。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廣大鄉村已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截至2020 年,我國已經有15 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凝聚著農村的文化特征,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色彩,受到了世界的認可。對地域文化進行發掘、申報與保護的過程挖掘出了鄉村振興深度,對鄉村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
鄉村振興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要實現農業或者農村現代化發展,同時還要實現產業與生態、文化與社會之間協調發展,從多個方面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鄉村振興目標與地域文化目標具有一致性,地域文化所關注的是地區生態文化環境的構建和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內容、范圍等方面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總體目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與此同時,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農民“生活富?!保筠r民主動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長期和穩定的收入。地域文化的發展目標是“多方參與、惠益共享”,與鄉村振興具有相似性。
鄉村的地域文化不僅指單純的農業知識和農業生產技術,還包含了農業資源的復合性生態系統、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術系統、自然與人文景觀系統以及系統當中的傳統文化。在地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在利用基本生產知識的同時,還融入了地區的生態、人文等資源優勢。
鄉村振興融合了鄉村地區的自然景觀、水土資源以及傳統文化,根據當地的區位交通和基礎設施創新經濟發展模式,比如部分鄉村利用當地的景觀和文化發展旅游業,利用當地的環境優勢吸引城市游客前來參觀。由此可見,在可用資源方面,地域文化與鄉村振興之間具有趨同性,二者都主張挖掘和利用鄉村地區特色資源實現進一步發展。
鄉村的地域文化是在保留傳統文化因子的基礎上而結合現代化文化元素所形成的,經過了自我革新和再塑造的過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先進文化,這些文化是地域的瑰寶,同時也為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提供了動力。
因此,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應將這些地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挖掘出來,根據國務院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的發展目標重塑文化機制,促進新舊鄉村地域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運用現代化的設計手法將這些文化轉化為符號化的語言,在鄉村地區形成獨特的地域景觀。
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地域文化發揮了催化劑和引擎的作用。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當中,要將無形的特色文化融入到有形的產業經濟發展當中,明確差異化產業定位?!?019 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提出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作為新時期的重點工作,增強鄉村產業發展的聚合力。
為了實現產業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可以打造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基地,利用鄉村特有的生態景觀建設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態園、濕地園等,在其中展現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和鄉村農業特色。利用鄉村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同時,還可以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創品牌,通過有效的宣傳方式使品牌文化深入人心,進而吸引更多游客,促進鄉村第三產業發展。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可以依托鄉村的自然環境打造藝術創意基地,將地域文化作為主題,形成鄉村特色產業。
在現代鄉村發展的過程中,青壯年人口流失、中堅力量不足成為制約鄉村振興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走向城市。要想解決農村人才缺失的問題,就要增強人才對鄉村地域文化的認同感。
為此,各級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改善農村環境,吸引更多高素質年輕人返鄉創業,通過融合人才與地域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我國政府在2007 年出臺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提出了青年返鄉創業存在的問題,指出要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發展平臺,完善信息咨詢、融資、扶持等服務。各級政府要積極響應這一政策,改善鄉村的軟硬環境,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
與此同時,鄉村還需要加大對文化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通過宣傳地域文化的方式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以便培養更多鄉土人才。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地域文化是展現鄉村特色的重要因素,對鄉村地區生產生活、社會治理、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各級政府要正確認識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對地區文化優勢進行剖析并加以利用,在其中加入現代化的文化元素實現地域文化革新,同時實現地域文化與產業、人才之間的融合發展,打造有個性、有特色的現代鄉村,促進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