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瑤
(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 北京 100029)
2020 年11 月4 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舉行,日本有156 家企業及團體參加了此次展覽,成為此次出展規模最大的參展國。與此同時,中日兩國政治關系已趨于緩和,給中日兩國貿易關系的發展帶來了更大機遇,中日雙邊貿易現狀及變化趨勢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日本貨物貿易近年來出現下滑趨勢,2015 年日本進出口貿易總額明顯下跌,之后逐漸回暖。日本出口額近年無明顯變化趨勢,在2015 年經歷大幅下跌后并無明顯回升。
通過整理中國商務部官網的相關數據后發現,2014—2019 年日本對外貿易總額有下滑趨勢,尤其在2015 年出現明顯下跌,同比下跌15.3%,2017 年以后逐漸回升,2018 年達到最高點,總額為14 865.69 億美元。
日本的進口額在2014 年后有明顯下跌趨勢,出口額基本保持平穩。2014—2019 年,日本進口額在2014 年處于最高點,為8 129.54 億美元,2015 年大幅下跌后,2016—2019 年沒有明顯回升。2014—2019 年日本的出口額沒有明顯變化,2018 年達到最高點,為7 381.97 億美元。
總體來說,2014 年日本貿易總額處于最高水平,經歷小幅下滑后在2018 年達到高峰,整體情況趨于平穩。
中日雙邊貿易概況主要從中日雙邊貿易總額和中日雙邊貿易進出口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2015 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經歷了大幅下跌,之后又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2018 年達到2014—2019 年的最高點。中國對日本的進口額整體呈上升趨勢,在2018 年達到最高點;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在2014 年以后出現明顯下跌,之后雖有小幅上升趨勢,但仍未達到2014 年的出口額。
總體來說,在中日兩國貿易關系中,中國始終處于貿易順差地位,2014 年后中日兩國貿易差額逐漸減少。
2014 年,中日貿易處于低迷狀態,中日貿易開始呈現負增長趨勢。2015 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同比下跌12.2%,主要原因除了“釣魚島事件”使兩國政治經濟關系處于短暫僵化狀態外,日本大地震等因素也對中日貿易的發展產生了復雜影響[1]。
中日雙邊貿易額經歷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后,在2018 年達到了最高點,2018 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為3 175.30 億美元,這是因為2018 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 周年,兩國政治關系逐漸緩和,中日雙邊貿易關系更加緊密。
2014—2019 年,中國對日本的進口額整體呈上升趨勢,在2018 年達到峰值,為1 439.90 億美元。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在2015 年有明顯下跌,雖2018 年的出口額再次達到峰值,為1 735.40 億美元,但仍未恢復到2014 年的最高出口額。2015 年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出現明顯下跌,而且中國外貿同比下降7%,自2009 年來首次負增長,主要原因是外需低迷,國際經濟總體復蘇乏力,導致全球貿易進入深度調整期,進而抑制了中國出口增長。
總體來說,在中日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貿易順差地位,尤其在2014 年兩國貿易差額達到545.20 億美元,但是2014 年之后貿易差額逐漸減少,2018 年達到最低點,為295.50 億美元,2019 年有所回升。現階段,中日兩國的貿易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國在貿易上出現的低迷現象,這主要是受到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如釣魚島和南海問題,導致中國與日本存在很大的政治互信問題[2]。
貿易密集度指標反映了兩個國家之間貿易關系的強弱,可以分成出口密集度和進口密集度。如果貿易密集度大于1,表明兩國的雙邊貿易關系比較緊密,兩國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如果貿易密集度小于1,表明兩國的貿易關系比較弱[3]。
從中國商務部官網和WTO 官網的數據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隨著中日貿易規模擴大,中日雙邊貿易關系一直處于十分密切的狀態。2014 年和2019 年兩國進出口密集度大約維持在1.80,說明2014—2019 年中日雙邊貿易關系沒有明顯變化。2016 年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密集度和日本對中國的進口密集度達到了最大值,分別為1.99 和1.97。2017 年中國對日本的進口密集度和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密集度達到最大,分別為1.83 和1.86。
總體來說,中國和日本近年來都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貿易關系。
對于日本來說,該國的出口和進口貿易與中國的聯系非常緊密。日本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在2014—2019 年未發生明顯變化。
從出口額方面進行分析,日本貨物主要銷往美國、中國以及韓國,其中中國排名第2,2014 年和2019 年分別占比23%和24%,與排名第1 的美國的出口額占比相差無幾。
從進口額方面進行分析,2014 年日本的貨物主要從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進口,2019 年日本的貨物主要從中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沙特阿拉伯進口,2014—2019 年日本貨物的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發生了變化,但中國始終為日本第1大進口國,2014 年和2019 年分別占比28%和31%,有明顯上升趨勢。
將21 類產品按照自然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劃分為3 大類,從商品結構的角度分析2014—2019 年中日貿易結構的變化趨勢[4]。
從中國對日本的出口情況來看,中國對日本出口商品的結構逐漸優化,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例逐步下降,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例穩步上升。
具體來說,中國對日本出口排名第1 和第5 的商品都為技術密集型產品,其中機電產品的出口比例從2014 年的45.5%上升到2019 年的46.2%,化工產品的出口比例從2014 年的4.6%上升到2019 年的5.6%。與此同時,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紡織品及原料的出口占比由14.4%下滑到12.2%,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的轉型升級。
從中國對日本的進口情況來看,中國從日本進口商品的結構也有非常明顯的變化,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步減少,技術密集型產品在穩步增加,并且中國對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比例始終在70%以上。
具體來說,2014 年中國從日本進口排名前5 的商品中,商品結構為勞動密集型的賤金屬及其制品排名第2,而2019 年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商品中,此類產品排第5 名,排名前4 的商品全部為技術密集型產品。排名第1 的機電產品進口額占比由2014 年的39.3%上升到2019 年的40.7%,排名第2 的化工產品進口額占比由10.8%上升到2019 年的12.5%,這說明隨著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人們對高新技術型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對技術水平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不斷下降[5]。
利用中國商務部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分析中日雙邊貿易概況,通過貿易密集度指標分析了中日貿易關系密集程度和中日雙邊貿易商品結構,得出了以下結論。
2014—2019 年,中國對日本始終是貿易順差方,但由于中國對日本的進口額不斷上升,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在2015 年經歷大幅下跌后并無明顯上升趨勢,因此中日兩國的貿易差額不斷下降[6]。
根據貿易密集度指數分析可知,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中日兩國貿易密集度變化始終趨于平穩,同時中國是日本排名第2 的出口國,也是日本第1 大進口國,說明2014—2019 年中日雙邊貿易關系十分緊密。
在商品結構方面,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中日貿易商品結構都朝著良好的趨勢發展,但對兩國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對比發現,中國對日本出口的商品中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比不到60%,而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商品中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比超過70%,說明中國未來還需加大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入,在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的同時,推動中國技術密集型產業進步,加強中日兩國在此方面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