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敏,葉 舉
(1.湖北省糧食經濟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48;2 南京財經大學糧食與物資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46)
糧食產業創新需要由多個部門、多個系統協調完成,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給予引導和支持,在資金和行政方面給予幫助,推動糧食產業創新,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協同合作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特定機制作為保障。由此可見,體制創新的重要性高出企業創新本身,好的體制機制能夠確保糧食產業的創新之路更加順暢。
向管理要效益一直是我國糧食局堅持的根本原則。為了更好地保證相關管理部門落實自身監管責任,確保各部門能夠實行規范的企業管理,保證內部管控效果,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目標管理體系。在糧食監管中,要對每一項工作內容制定量化指標,并將該內容歸納到全年經濟工作目標管理責任中,確保所有員工團結一心。目標制定與企業法人任職和員工的考核及獎罰制度有關,同時與企業員工的績效工資和評選相關,能夠提升全體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二是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制定完整的獎懲制度是人力資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保證員工工作質量的重要方法。為保證經濟效益和糧食收購,落實重獎重罰措施,加大對優秀員工的獎勵成為有效督促員工工作的重要方法。除此之外,提高職工的工資待遇,提高住房公基金待遇等,也是激發員工工作潛能的重要手段。三是嚴格執行財務預決算管理。企業財務部每年都會編制全年的收支計劃,為確保計劃順利落實,財務檢查、審計和監管人員要堅持日常監管,嚴查企業開支,避免費用不合理使用,落實責任。四是嚴格執行財務申報制度。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糧食局重視企業財務收支情況,利用審批制度對企業的財務進行嚴格統一管理,每月月初匯報支出計劃,每月月底審批匯報結果,支出匯報通過審批后才可確認入賬。大金額支出使用、項目建設等重要事項,則需提前由集體研究后決定,研究結果需經企業班子研究通過后才能到相關部門審議。確認落實后,必須嚴格監控所有工作過程,做好相應的事后檢查核實工作,實現全程跟蹤訪問[1]。
促進我國糧食行業整體水平上升的關鍵是解決我國高技術人才短缺問題,具體措施如下。一是提高科研人員的薪資水平,打破從前老舊的人才管理體制,解除機制羈絆,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重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推動我國糧食行業青年培訓計劃實施,不斷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新型人才培養機制。二是加強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落實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培養綜合技術型人才,以滿足當前行業的發展需求,為行業發展帶來推進和引領作用。三是注重糧食行業后備人才的培養。結合我國糧食行業的現有需求,從教學和評價體系角度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完善,建立更完善的育人模式。四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評價體系。優秀的科研人員可以依據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通過評價體系獲得較高榮譽,依靠自身研發的項目成果獲得收益,同時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五是在全行業范圍內尋找優秀的科研專家,以科學研究帶頭人為中心建立項目研究團隊,鼓勵學術自由,給予科研工作者良好的學術環境,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該過程是文化交流和科技研究的過程,應尊重每個人的奉獻和創造,同時強調學術人員的科研誠信,嚴禁出現學術不端等問題。五是糧食管理部門應積極主導各級涉糧高校和科研院所對糧食領域專家學者的遴選,將優秀人才分配到由政府組織的不同形式的企業當中,幫助企業開展項目申報,同時申請知識產權保護,保護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通過上述措施,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升,有利于企業轉型升級[2-3]。
(1)推出綠色糧食支持政策,構建激勵機制。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社會發展需要遵守的重要內容,而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將綠色理念融入到糧食產業中,能更好地引領該產業朝綠色方向發展,實現綠色發展和協調發展兩個理念的有機融合,進一步調整糧食產業結構,實現技術創新,體現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讓糧食產業經濟效益達到最佳,獲得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確保綠色糧食龍頭企業能夠持續發展,應采用環境保護、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方法完善政策法規中的激勵機制,深入挖掘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的內在聯系,實現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展,將綠色糧食發展政府激勵機制的優勢展現出來。將綠色糧食發展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放到一處,促進環境政策與科技創新政策進一步融合,不斷完善相關法律規定,為綠色糧食發展鋪設法治道路。與此同時,要完善財政稅收激勵機制。綠色糧食產品發展少不了服務企業的投資補貼和生產補貼,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降低綠色糧食產品成本,增長企業創新收益,有效激發企業的創新和改革動力,進一步促進綠色糧食產業發展[4]。
(2)將綠色糧食作為重要內容,建立激勵機制。我國正在推行“一企一策,精準幫扶”戰略,同時制定并出臺了相關扶持發展政策,為綠色糧食產業開發提供了專項資金幫助。此外,貸款貼息、貢獻獎勵等方式也為企業解決資金問題提供了巨大幫助。為了支持綠色糧食產業發展,我國還開辟了綠色道路,加大對重大項目政策的引導力度,努力優化企業的發展環境,解決項目手續辦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相關企業發展提供便捷。消費者購物是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獲取經濟收益的途徑之一,為此我國大力宣傳綠色糧食消費,努力轉變消費者傳統的消費理念,倡導消費者提升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加深綠色消費認知,讓消費者可以理性消費,自覺接受綠色食品產品價格并進行購買。增加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產品公共配套設施服務等也可有效促進消費者消費。
(3)將綠色糧食供需互動作為重點,構建相應的激勵機制。要想推動綠色糧食企業迅速發展,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遵從經濟發展常態,認清科技發展趨勢。企業是發展主體,市場具有導向作用,認清綠色糧食發展供需規律,掌握供需動態結構,可強化糧食企業與綠色糧食供給系統和需求系統的對接。運用信息網絡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舉辦成果轉化、評估推廣等活動,能有效加強供給方和需求方的協調合作,創新綠色糧食發展,提升推廣能力,保障企業發展呈螺旋式上升。在綠色糧食企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需給予大力支持,加強政策激勵,利用優惠政策培養更多綠色糧食企業急需的全能型人才[5]。
(4)將綠色糧食可持續發展作為重點,構建激勵機制。在糧食生產過程中,要確保生態環境修復和治理,落實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確保糧食的清潔性,堅決維護和落實綠色主題。糧食種植要實現新品種的更新換代,確保種植的糧食能夠更好地適應機械化生產,保證生產質量。在糧食耕種過程中,要有效調整種植結構生態補償試點,確保種植地的生態處于穩定狀態,給予子孫后代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在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方面,應盡可能采用有機肥料和低毒生物農藥,保證糧食產量,最大程度減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針對這一問題,我國頒布并落實了《農藥管理條例》,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有效保證。建立優質優價的綠色糧食流通機制,引領農業生產者調整糧食品種結構十分重要。要推動糧食智能化管理,加強糧食交易網絡化,為構建綠色物流園區,完善現代化綠色糧食物流體系提供不竭動力[6]。
為推進我國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促進購銷企業發展,各地糧食局應結合當地情況,積極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一是幫助購銷企業實現規模化發展,構造倉儲、物流、加工一體化發展格局。二是幫助企業實現集團化發展。推進企業的集團化發展步伐,幫助企業有效提高糧食物流和加工產業水準,同時打開招商引資企業合作路徑,發展混合經濟。企業做大做強有利于加強與加工企業之間的溝通合作,提高企業的加工水平。三是品牌是企業長久發展的重要內容,完善產業發展鏈條,打造獨特的產業品牌,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必要內容。四是做好市場營銷。企業發展與市場關聯密切,要緊抓市場發展風向,及時了解國家政策,確保企業實現市場化經營。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在科技和體制機制兩方面進行創新能夠更好地凝聚各方力量,將科技創新力量和體制機制創新力量發揮出來,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不竭動力。目前,糧食產業處于轉型階段,緊抓時代機遇,做好產業升級是保證產業良好轉型并長久發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