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占英
(大通縣黃家寨鎮人民政府 青海 西寧 810100)
農村集體經濟具有勞動效率高、機械化水平高、占用資源少等優勢,能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業生產帶來標準化技術,進一步統一管理模式,細化資源配置,確保農民增收穩定、明顯、持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適應社會發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加快農村建設的有效策略,與傳統的大集體有本質區別。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保證有完備的發展條件,農民主動加入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中,以此獲得穩定持續的家庭收入,確保農業種養模式的持續性,使農業生產朝著標準統一、擴大規模、提升技術水平等方向發展,逐步加快農村建設腳步[1]。
許多農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的作用缺乏客觀認知,對集體經濟發展持懷疑態度,認為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時宜,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過度強調發展中的困難,對自身優勢挖掘不充分,存在畏難心理,思想認識不足,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不強[2]。
農村集體經濟主要架構并沒有與村委脫離,管理能力和認知水平都存在不到位的情況,導致集體經濟管理機制不完善,同時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限制性因素。有些集體經濟受到區域資源優勢的影響,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但是管理職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存在管理混亂的現象,經常出現財、物流失問題,損害了整體利益[3]。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缺乏整體規劃和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數據模糊問題,不利于相關政策的制定,集體資產管理較為混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關鍵性指導。目前,農民將更多精力放在了政府土地使用政策、資金撥款方面。由于經濟發展存在滯后性特點、資金不足,導致各項建設活動起步較難。對于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村級集體企業,由于其建在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沒有產權,面臨著隨時拆遷的問題,影響了后續的建設活動。
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屬于服務的基礎內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業收入,做好公益事業建設工作。有些村集體資產長時間被農戶占用,出現了管理不嚴格、賬目混亂等問題,使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無法得到廣大群眾的信任。另外,由于農村集體資金保值增值、缺乏合理的經營計劃、資金使用缺乏靈活性,沒有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存在坐吃山空的現象,農村集體經濟增長停滯不前[4]。
2.1.1 建立有償服務型經濟發展機制,依靠服務創收
對于沒有涉及拆遷并且有農田的村,鼓勵其創辦經營服務,以此促進實體增收。利用多元化的形式創辦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及時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提供機械、病蟲害防治、技術支持等服務,幫助農戶解決生產經營中面臨的難題,適當收取服務費用,進一步增加村級收入。
此外,通過建立行業協會、致富協會的方式,創新經濟合作組織形式,為大眾提供科技、中介等有償服務,以服務推動經營活動開展,逐步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收入[5]。
2.1.2 建立土地經營型經濟發展機制,以土地生財
土地屬于最基礎的生產資料,是村級集體資產的核心組成部分。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土地的資本屬性愈發明顯。要想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需要科學利用土地資源,發揮其實際效用。根據各村的經濟基礎,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堅持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發展原則,保證土地經營決策落到實處,例如憑借地理優勢建立交易市場,完成市場資金收取工作。
2.1.3 建立項目興業型經濟發展機制,不斷強化農村發展
在征地用地的過程中,不能犧牲農民和村集體的利益。在對土地資本增值功能進行考量的同時,要明確農民生活保障以及村級經濟發展的功能。
鎮一級需要以統一開發、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為思路,并向農村實施扶持政策,結合各村的特色和優勢,統一引進、科學布局。在整合人力、財力等資源的同時,將規模較小、不適合在鎮級工業園區發展的項目引薦給各村。
管理的核心作用就是確保組織機構在內部有序開展工作,以完善的管理機制作為重要支撐。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來說,只有加強管理,才能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基于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需要以管理制度為依托,做好設備管理、材料管理、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將其整合到管理機制中,確保民主決策、監督、管理工作到位,避免個人主義對集體發展產生影響。在完善管理機制的階段,要從多個角度入手,秉承公正、公開、民主的思想并不斷改進,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化、精細化,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相應的服務,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腳步。首先,要建立相關的規范制度和管理體系,明確農村集體資產要發展、要壯大的目標,強化農村生產建設、優化生產條件,從而提升農村經濟治理效果。其次,要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實現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的高效配置。再次,要明確集體資產的范圍,包括土地、林木、山區、水體以及通過村集體資本投資而得的各類基礎設施、證券和農用機械等各類有形資產及村屬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
在集體資產承包、出讓以及租賃等環節,村領導和農民代表應共同參與,實現民主協商。使用集體資產時,需要簽署相關文件,依法保障農民權益并做好備案。定期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核算,有報廢的資產需明確報廢原因,如果是人為惡意損壞,需要追償損失。對于10 萬元以上的大額集體資產變動,需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超過2/3 的村民同意后才能通過申請。聘請審計機構,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的審核和監督,防止資產流失,助力農村集體資產保值。
農村集體資產屬于重要的物質基礎,是農民多年來辛苦奮斗的結果。要想做好資產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不斷改革農村發展機制,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集體經濟組織機構的出發點是帶動農民致富,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高效化和規模化程度,進一步加強農村建設,從本質上解決“三農”問題。基于此,政府需要不斷增加財政投入,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腳步。
發展集體經濟組織,承擔規模相對較大的農業產業項目,拉動更多勞動力就業,盡可能緩解社會就業、交通建設等方面的壓力。各部門要認識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發揮組織、引導、支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作用。對農業服務、農業技術、農田水利等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為農村集體經濟創設良好的政治和社會氛圍,確保農村集體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人才是生產力的代表,能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創新。建設農業集體經濟人才隊伍有助于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思想認識,對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引導帶動作用。農村集體經濟人才隊伍建設十分重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強化意識引導,增強集體向心力。發展集體經濟需要確保宣傳工作到位,使農民可以意識到集體經濟的優點,增強引進機械設備的意識,從而引導與帶動農村、農業發展。
(2)做好重點人才優先培養工作,在農民中培養更多精英。培養的精英不僅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掌握技術,發揮發展集體經濟的作用,還需要具備宏觀調控能力,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進行把控,落實內部組織事務。
(3)做好素質教育工作。通過開展技術研討活動、組織培訓活動、策劃活動等,做好農民的再教育工作,不斷提升其思想意識和勞動技能水平,真正做到為發展集體經濟排憂解難。
隨著農村不斷改革與發展,農村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機械化、現代化發展速度加快,農業生產設施不斷改善,在實現現代化農業創新發展的同時,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實現了農民持續增收。在農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結合自身優勢,挖掘內在的潛力,才能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農村應當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為農民創造更高的經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