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雪
(潞州區防汛抗旱指揮部協調中心 山西 長治 04601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1]。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水土流失情況日趨嚴重,不僅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2]。因此,必須做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長治市潞州區地處太行山脈西側,上黨盆地東緣,國土面積380.60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共有192.20 km2,主要發生在東部和北部地區,占全區面積的50.50%,全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面積為100.76 km2,占全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2.4%。
潞州區水土流失狀況主要為水力侵蝕,侵蝕方式以溝蝕為主。根據2014 年成數抽樣方式調查土地利用資源情況可知,潞州區水土流失類型區域主要類型如下。
2.1.1 黃土丘陵溝壑區
黃土丘陵溝壑區主要分布在西白兔鄉和黃碾鎮所轄的14 個村,面積0.26 萬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0.24 萬hm2。該地區以丘陵為主,溝壑縱橫,植被稀少,地面坡度一般在7°~15°,較大處25°以上。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和強度不同,水土流失狀況比較嚴重,屬于強烈侵蝕區。
2.1.2 黃土丘陵階地區
黃土丘陵階地區主要分布在老頂山鎮所轄的49 個村,面積0.89 萬hm2,其中水域面積0.23 萬hm2,水土流失面積0.303 萬hm2。該地區地勢不平,坡面較緩,沖擊溝發育良好,水土流失狀況以溝蝕為主,地面坡度一般在3°~7°,較大處15°~20°,屬強烈侵蝕區。
2.1.3 土石山區
土石山區主要分布在老頂山鎮所轄的19 個村,總面積0.25 萬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0.23 萬hm2。該區地勢高、石厚土薄、林草較多,水土流失緩慢,如果在汛期發生山洪災害,會有發生泥石流的可能。地面坡度一般在15°~20°,最大處35°以上,屬于強烈侵蝕區。
2.1.4 沖積平原區
沖積平原區主要分布在濁漳河流域附近的馬廠鎮、大辛莊鎮和堠北莊鎮所轄的12 個村,總面積1.46萬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0.724 萬hm2。該地區土質肥沃、地面平坦,水土流失以面蝕為主,對農業及生態環境影響不大,農田水利建設基礎良好,生態環境好,糧食產量高,是全區發展農、林、牧、副、漁產業的優勢地區。
綜上,潞州區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分布在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丘陵階地區及土石山區,且多以溝蝕為主,造成的危害相對較大。經過幾十年水土流失治理,這些區域的水土流失情況已基本得到控制,被洪水沖蝕切割的土地極少,且這些區域遠離河道,水土流失情況并不明顯,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較小。
潞州區的水土保持工作興起于1949 年之后的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運動期間,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廣泛推動下逐步發展起來。
1951 年,遵照黨中央“土不下山,水不出溝”的水土保持方針,潞州區水土保持工作起步。全區廣泛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原老頂山、壺口和嶂頭鄉(現老頂山鎮)等大面積荒山、荒坡進行了全面治理,初步治理面積達0.2 萬hm2。
1976 年,在山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地位得到逐步恢復。1982 年國家頒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條例》明確提出“防治并重、治管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除害興利”的方針,進一步為潞州區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1990 年以后,潞州區將小流域治理作為興區富民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來抓,實行“持續治理不動搖,連年開發不間斷”的工作原則,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治理模式,不斷完善治理機制,靠大戶帶動、項目推進、機制激勵等措施,使潞州區小流域治理走上了治理與調產相結合、水利工程與水保措施相配套,生態與經濟、社會效益相平衡的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并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的局面。
黨的十九大以來,潞州區委、區政府更加重視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特別是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美麗中國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新時期、新形勢下,潞州區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結合自身實際邁出了新的步伐。
從1980 年開始,潞州區按照“誰承包、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方法,以戶為單位承包治理小流域。此項工作一度成為全區農村工作的亮點。
1988 年山西省小流域治理工作會議召開之后,潞州區及時總結并汲取先進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以水土保持治理與調產相結合的方式,提出了“千樹一園兩頭牛,奔向小康不發愁”的發展戰略,涌現出了一大批戶包治理專業戶,在老頂山鎮范圍內建設了一批規模化林果生產基地,大力推動小流域治理,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科學合理的調整,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0 世紀90 年代以后,潞州區大力實施拍賣“四荒”使用權的新舉措,出現了購買“四荒”、租賃和股份合作等新的治理形式。全區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荒山治理政策,結合實際制定了以流域為單元、個人治理為重點的扶持政策,提高了人民群眾治理荒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00 年之后,依靠水土保持治理項目,出現了以專業隊治理為主的戶、專干和群眾一起進行治理的多元化治理形式,使小流域治理走上了社會化的發展道路,治理效果顯著提高。
2005—2020 年,潞州區委、區政府及水利部門結合區域實際和工作形勢,不斷完善治理思路,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確立了生態強區的工作思路,在全區開展大戶治理、專業隊治理與自然修復為主的治理模式,并與老頂山旅游開發管理中心合作,以當地農家樂假日旅游為契機開展了公益植樹造林活動,推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推動了山區旅游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植樹造林可以緩解水土流失,增加水土流失地區地面植被覆蓋率[3]。因此,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應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同時還需加大力度查處人為毀林、毀草或放牧的行為,并在河渠、道路兩側植樹種草或建設漿砌石護岸,以防止坍塌和沖淤。
小流域治理是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一項山區開發性建設事業。潞州區多年來始終堅持水土保持治理與農業調產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促進水土保持產業和水土保持經濟發展,水利部門在科學規劃、統籌的基礎上,配套建設了老頂山鎮關村雨水集蓄節水工程和黃碾鎮故南村高科南華高效農業節水產業園區,實現了小農水利工程高效利用,做到了小旱不減產、大旱少減產[4]。
山坡防護工程主要是通過改變小地形來實現坡面上的水土保持防護。通過采取坡改梯工程、修建魚鱗坑、水平階、坡面道路等工程改變山坡微地形;通過設置蓄水工程、澇池、坡面截流和排水工程等措施,有效攔蓄利用自然降水,將其引入農田、林地,以提高水的下滲量和利用量,為農林植物種植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源,并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所引起的土壤侵蝕[5]。
建設溝渠治理工程的目的是控制溝渠擴張,緩解溝渠縱坡增長,控制山洪的流量、峰值,從而減少山洪流或泥石流的規模,確保山洪可以安全排泄,減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能合理有效利用水沙資源,一定程度上起到肥水沃田的作用。
修建河流護岸工程是在河道兩岸修建漿砌石護岸,達到減少河道、河岸橫向沖刷以及修復河道、塌岸治理和疏浚河道的作用。
今后潞州區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要科學規劃實施、統籌兼顧實際情況,做好區域內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科學分析、精確研判區域內水土流失產生的根本原因,針對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預防水土流失和治理工作措施,以減少水土流失對自然和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實現當地水土保持事業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