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山東 濰坊 261061)
近年來,我國海水養殖規模迅速擴大,且產量、質量等也明顯提升,發展前景廣闊、形勢良好。我國藻類養殖以及蝦類養殖產業發展已久,而且貝類養殖規模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于促進沿海經濟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養殖戶對于資源過度開發、養殖方式不合理等造成諸多問題,將經濟利益作為唯一追求目標是資源消耗過度的最主要原因[1]。而且,政府缺乏對于養殖產業的正確引導和嚴格管理,致使產業發展無序、盲目,海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和生態系統功能破壞,不僅對貝類產品安全和質量有極大影響,同時也對人類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產生極大威脅。因此,相關部門必須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具體解決策略,推動我國海水貝類養殖健康、可持續發展。
超負荷養殖是指養殖規模超過了既定養殖容量,給海區環境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同時會造成病害大規模發生,減緩貝類生長速度,提高貝類死亡率,降低貝類產品品質。出現這一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養殖戶對于經濟效益的片面追求以及海區規劃管理不合理[2]。
貝類生長限制因素包括海區溶解氧、餌料以及營養鹽類,貝類所獲營養物質與養殖密度成反比,密度過高會造成水流不暢,也會隨之造成局部水體缺氧,影響貝類生長。海區水流不暢會降低內外海水交換速度,進而造成磷、氮等過度積累,浮游植物大量聚積,加劇生物性沉降,最終引發赤潮,導致養殖貝類質量降低甚至大量死亡。
赤潮是海水富營養化的最主要表現形式,造成赤潮的原因較多,海洋污染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之一。赤潮的發生是含氮污水被大量排放至海水中,造成水體氮、磷失衡,藻類大量繁殖,海水富營養化。赤潮會破壞海洋生態結構,對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極大威脅。赤潮生物分泌的黏液還可能在海洋生物腮部黏附,阻礙生物呼吸,造成生物死亡[3]。海洋生物在攝食有毒赤潮生物后也可能出現中毒、死亡狀況,人類在食用此類海產品后同樣會影響身體健康。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會致使浮游生物暴發,在對死亡生物進行尸骸分解時大量消耗溶氧,造成海區出現缺氧環境,導致該海區貝類等生物大面積死亡,形成惡性循環,不僅會給養殖戶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還會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在我國貝類養殖過程中,目前發現的因病毒、細菌、寄生蟲等造成的流行疾病已有百余種,一旦發生病害,將對地區經濟造成嚴重影響。20 世紀90 年代海南珍珠貝因病害減產90%以上就是最為慘痛的教訓之一[4]。
不僅是病害,我國貝類種質也有待進一步提升和改良。劣質貝類累代養殖,會造成貝類生長速度慢、種質退化、抗病力下降以及性成熟早等一系列問題,嚴重擾亂種質資源,病害問題也會因此進一步加重。
海區老化問題主要是底質有機物積累速度過快,海區自然凈化速度無法滿足需求而出現底質有機物污染所致。海區高密度貝類養殖會造成水體溶解氧以及餌料大量消耗。
此外,貝類會產生大量排泄物,進一步加重對于海區水質的污染,加快海區老化。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和養殖密度增加,使海區內出現大量代謝排泄物以及殘余餌料,水體有機物含量提升速度遠超水體自然凈化速度,而海區老化問題的出現會造成病原菌進一步增加,提升病害發生概率,為貝類養殖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5]。
養殖者在進行貝類養殖時可能會因過于關注經濟效益而超負荷養殖,沒有考慮由此帶來的環境惡化及種質退化等嚴重后果,忽視了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重視保護海洋生態成為提升養殖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一步[6]。相關部門以及養殖工作者需要分析海區生態承載量,按照實際可容納量,科學選擇養殖種類,規范養殖數量,促進養殖規模合理化,秉承因地制宜原則實施貝類養殖。
在進行海區規劃時,應首先科學規劃功能區,選擇適合發展淺海養殖的海區進行養殖,航運海區和港口處應避免開展養殖業。
同時,需要考慮到養殖同自然環境的自洽性,選擇科學合理方式開展養殖,如果海區有池塘,就可以選擇輪養及混養的方式進行貝類養殖。
保護海洋環境是每一位公民都應承擔的責任,若想創造更加優良的貝類生長環境,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證水體質量,避免出現海水污染。我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既包括對于海水水質標準的制定,又包括有害生活及生產污水于海洋中的排放標準[7]。
貝類養殖工作者需要遵照相關法律規定,自覺響應環保號召,做好養殖過程中的污水科學處理,做到達標排放。需要科學規劃海上網箱養殖,必須禁止內灣養殖,應向外海區發展養殖,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對于海域的污染。
除此之外,分析生物習性、探究生物食性差異也是科學養殖的有效方法,混養和輪養等方法對于避免海水污染、創造良好海洋環境也有積極意義。
減少貝類病害的發生、提升貝類養殖品質的根本方法就是科學育種,能夠從源頭保障貝類質量。在多年貝類養殖發展進程中,我國已經在引種、育種方面積累了諸多經驗,在推行科學育種的過程中要歸納、總結經驗。政府要加強管理,對于引進的貝類品種進行全面檢疫,做好引種評估,保證引種質量。育種方面,相關人員要總結工作效果和經驗,發展育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可能性,為之后相關研究提供資料和數據支撐[8]。
育種工作操作性強,相關工作人員首先應建立正確的育種意識,做好優良品系培育,從產量、生產速度以及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提升貝類品種品質,這不僅需要積累既往經驗和先進科技,還要汲取和借鑒國外優秀經驗[9-10]。
深海養殖就是等深線大于20 m 的海域養殖,開發深海養殖能夠有效緩解海域使用壓力,同時深海具有水體交換力強、場所廣闊等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深海養殖時,需要選擇適合高鹽環境的貝類,同時還要使用抗風浪能力強的養殖設備,筏式養殖是深海養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1-12]。
海水貝類養殖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養殖規模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處于領先地位,對于推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愈發凸顯。政府及相關工作者要深入探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出現原因,根據我國海水資源實際發展情況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進一步提升海水貝類養殖質量,保護海區生態環境,促進海水貝類養殖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