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改
(中共臨泉縣委黨校 安徽 阜陽 236400)
目前,我國的行政村總數大約超過68 萬個,農村地區總人口約為9.4 億人,包括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在內的“村官”約500 萬名[1]。我國基層干部基數龐大,如果任由腐敗問題泛濫,所造成的危害不堪設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中紀委第六次全會上首次提出“微腐敗”問題,并指出“‘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它損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2]”。“微腐敗”敗壞基層社會風氣和政治生態,影響基層和諧穩定有序發展,也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阻礙。因此,防治基層“微腐敗”,探究基層“微腐敗”的防治路徑,對于抓好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打通全面從嚴治黨的“最后一公里”,推動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基層“微腐敗”主要指基層行使公權的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進行貪污、受賄、挪用公款、職務侵占等謀取私利的腐敗行為。其突出特點體現在“微”,指亂用公權的行為很小,獲取利益也較小,涉及金額少,但這種亂用公權行為較普遍且易發、頻發、多發。基層民眾對這種行為也較“寬容”,見怪不怪,態度麻木,放之任之。
2018 年中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的“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其中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實施的腐敗案件數分別占案件總數的68.75%、80.43%[3]。相對于整個國家行政管理體制來說,這些職務層級一般不高,但他們手中也擁有一定權力,有自由裁量的審批權,而且這些崗位覆蓋面較廣,從一把手到關鍵崗位,這類人員直接與群眾接觸,是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也是基層社會資源的掌握者,最容易“順手牽羊”,在“微腐敗”方面具有直接的便利性。由于腐敗主體職級地位較低,不容易被發現。
“微腐敗”發生的情形廣泛,幾乎有利可圖的領域都有可能發生,因此使得“微腐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①貪污受賄,侵占公產。冒領、虛報國家補償款的現象依然存在,截留政府補貼的行為時有發生。②巧立名目,吃、拿、卡、要。利用手中權力違規收費,在審批與群眾利益相關的事務時,“搭車”收費甚至強制收費。③劫公濟私,優親厚友。在相關拆遷、低保、補貼等惠農政策方面,基層干部往往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親友,甚至通過編造事由、虛報信息為親友爭取福利。④作風問題,失職瀆職。部分基層干部缺乏服務意識和群眾意識,工作作風不文明。
基層干部之間關系都比較密切,有的干部之間甚至是親戚關系,靠人情和宗派維護關系。部分基層干部利用家族勢力,掌握村級事務話語權,想方設法建立利益共同體,安插親友參與農村事務。有的干部還拉攏身邊同事,把他們發展為集體腐敗的成員,相互配合掩護,使腐敗波及面廣,窩案串案多,例如某村出現“微腐敗”行為時,這種不良風氣會蔓延到周邊。他們相互分享“微腐敗”經驗,達成同盟,形成隱蔽的貪污幫圈模式。還有的部分干部與黑惡勢力勾結,使貪腐案件變得更加復雜。
第一,由于農村基層政權處于政治體系末端,加上“天高皇帝遠”,不容易被上級部門監管,相對比較隱秘。第二,農村基層“微腐敗”涉案金額少,基層民眾容忍度高,導致“微腐敗”現象不易被發覺。第三,基層“微腐敗”行為主體者往往通過“打政策擦邊球”、鉆法律空子等形式,采用隱蔽性和欺騙性的手段獲取不法利益[4],這也是近年來“微腐敗”頻發的重要因素。第四,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和巡視利劍的開展,農村基層各種腐敗行為和不正之風都有所收斂,但也從“臺上”轉到“臺下”,使“微腐敗”行為更加隱蔽。
首先,農村基層干部法律知識欠缺,法制觀念比較淡薄,容易受利益驅動而出現腐敗行為。部分干部認為自己涉及金額少,沒有觸及法律底線,談不上違法犯罪,不至于鋃鐺入獄。其次,基層民眾法律法規意識普遍較低,無法辨別基層干部“微腐敗”行為。再次,基層民眾維權意識相對較差,缺乏理性,容易沖動。當發生糾紛時,部分民眾甚至通過打架斗毆的方式鬧事,不懂得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這為基層“微腐敗”提供了發展空間。
一方面,在很多百姓意識中,官貴民賤的思想根深蒂固,百姓理所當然認為當干部謀些錢財無可厚非,找人辦事給村干部送些煙酒、食物算不上什么。有的村民為爭取利益,還會以送禮的方式相互競爭。另一方面,由于多數“微腐敗”行為涉及金額比較微小,造成的經濟損失一般不大,有時還會給當事人帶來一些好處。部分村民為了保住自己的低保名額或補助,容忍村干部截留,唯恐被取消名額或補助,這也助長了基層干部的“微腐敗”行為。
現行體制的權威治理邏輯和國家與社會之間權利關系的模糊不清、規則混亂[5],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問題的存在,導致村民不能充分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無法形成監督治理合力,這是“微腐敗”產生的制度因素。大多數基層地區,很多決策決斷都是一把手說了算,權力過于集中,導致村級事務難以公開化、透明化,從而為“微腐敗”行為提供了條件。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備監察體制,但由于基層干部數量較多,在各監督機制運行中,缺乏溝通與協調,形不成監督合力。
由于部分案件游走于違法違紀的邊緣,司法部門在處理“微腐敗”問題時,無法依據現行條例進行處理。即使能夠找到相關法律條文,但由于涉案金額數量低,懲戒力度往往不足。一方面,確實因為涉及金額數量小,法律無法清晰界定其貪污行為;有的即使界定明確,由于涉及金額低,一般只要求退還贓物、贓款,給予警告即可。另一方面,在真正處置“微腐敗”人員時,通常并不會過多考慮涉案金額對不同人群產生的不同影響,僅按照腐敗涉及金額來處置,對相應人員起不到震懾或影響。
農村基層干部出現“微腐敗”問題,其本質原因是思想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不高的體現。
(1)要豐富廉政教育內容。①強化法制教育,通過普法宣傳和教育,提高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守好廉潔自律底線。②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參加黨課和廉政教育文化課。培訓內容要緊貼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提升基層干部對廉潔行政的認識,增強拒腐防變的信心。同時,落實廉政教育考試制度,必要時制定相應懲罰辦法。③強化警示教育。定期要求基層干部認真收看“拍蠅獵狐”紀錄片,尤其是本地實際的案例片。
(2)要拓展廉政教育形式。①針對“微腐敗”的新特點,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增強廉政教育的生動性和鮮活性,用基層干部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廉潔教育。②打造廉政教育地區品牌,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定期開展廉政教育活動,例如通過培訓、宣講、知識競賽的方式形成針對基層“微腐敗”的強大宣傳效應,提高基層干部的廉潔意識。
提升薪資待遇能夠從正面激發基層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也能促進“提薪養廉”目的的實現。①通過政府財政補貼的形式,提高基層干部的工資標準。但單純靠政府部門補貼工資是不現實的,尤其一些偏遠地區財政不足的現實問題依然嚴峻,在此情況下,要多渠道提升工資待遇。②精簡干部人數。劃分合并人員較少的行政村,從而把多出來的薪酬用作績效考核的發放,匯聚干事創業合力,激發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③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利用政策條件、自然區位、人文底蘊等優勢,充分挖掘鄉村發展潛力,帶領村民在發展集體經濟中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村集體經濟壯大后,各項福利待遇就能得到相應保障。④做好福利保障。對于貢獻突出、任職較長、年齡較大的基層干部,村集體考慮為其購置醫療、養老保險等,使他們無后顧之憂,從而形成競爭效應和向上效應,減少“微腐敗”的發生。
由于長期面臨懲處力度小、人情關系復雜等問題,“微腐敗”懲治起不到應有的震懾作用。因此,要增加基層干部“微腐敗”的成本,加大懲戒力度。①強化紀律約束。一旦發現損害群眾利益的“微腐敗”行為,應寸步不讓,違法必究。只要是在紀檢監察部門范圍內,就要嚴查到底。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加強與司法部門的合作和聯系,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面對“微腐敗”行為應執法必嚴。②加大經濟處罰力度。基層干部多數是為了私利貪欲而產生“微腐敗”行為,因此要加大“微腐敗”代價,從后果上形成震懾。一旦發生“微腐敗”行為,就要為此付出高昂的經濟處罰代價,當其所承擔的經濟代價高于其欲望時,便會考量是否進行“微腐敗”,從而減少這類行為的發生。③利用互聯網自媒體等渠道,發揮輿論力量,對基層干部的“微腐敗”現象進行社會譴責,督促其注重個人行為。同時,通過媒體公開“微腐敗”案件,通報違反作風規定的具體案件,形成輿論震懾。
采取多種舉措收集信息,設立各種群眾舉報箱,對監督有利的民眾給予獎勵,構建監督體系的多元主體,完善農村基層“微腐敗”監督制度是防治腐敗的重要保障。①優化提升基層紀檢委員的配置比例,充分發揮紀檢委員的職能作用。設立監督員,負責監督村級事務運作過程。②突出群眾主體,建立基層廉潔工作站。建立信息公開平臺和微信舉報平臺,充分調動農村基層監督隊伍的能動性,實現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的有效結合,對重要事項決策、各種津貼補助實行全程監督,隨時聽取群眾的訴求。發揮基層群眾的廣泛監督作用,構建監督體系的多元主體。③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監督氛圍。輿論監督是社會力量監督的一種,主要是社會各界人士通過自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這種監督方式涉及面較廣,監督范圍較全面,有利于使村務信息更加公開化、透明化,使腐敗者心中有所畏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