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
(寶雞文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就業政策是國家一直以來尤為重視的一項政策,其目的在于加強社會保障,改善社會福利,穩定社會秩序,使各單位協調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新時代,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得到高度重視并予以實施。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如何更好地制定、有效執行、客觀評價,以更好地服務鄉村,成為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之一。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例如《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政策主要規定了資金、補貼、培訓、管理等幾大類,主要體現在支持就業見習、在校期間就業創業扶持、離校后就業創業扶持、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等幾個方面。
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方面,相關政策主要包括為大學生提供合理的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助力脫貧工作;在大學生就業時必須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或者實習合同,并且要明確該項工作的薪資構成、福利待遇、晉升發展等問題;規定了大學生基層就業或者返鄉就業應享受的各項補貼,支持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對于符合到貧困村創業條件的人員和項目,優先提供貸款貼息、場地安排、資金補貼;為部分返鄉就業的學生提供住房、醫療衛生、子女讀書、個人發展等方面的配套支持[1]。
1.2.1 政策支持方式多元化
一項政策得以實施,需要多方力量的維持,因此政策支持的多元化對政策的貫徹落實來說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主管就業的政府部門頒布了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而且其他職能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高校、社會組織等多方主體都對返鄉就業政策持支持態度并大力配合。
1.2.2 政策以資金支持與就業補貼為導向
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以資金支持為主、就業補貼為輔,在許多方面,高校畢業生均可按規定享受財政部門的資金補貼。在參加返鄉就業職前培訓時,可按規定享受培訓補貼,鄉鎮企業新招用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享受一些社會保險補貼;大學生參加就業見習活動期間,不僅可以提升就業能力,還可以按規定享受就業見習補貼。這都為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了前提[2]。
2.1.1 政策缺乏系統性
關于就業政策,制定者往往只考慮急需解決的問題,忽視了隱藏、長期的問題。返鄉就業的學生一致認為,在畢業之際,為了響應政策,應積極返鄉就業并且努力工作。在工作前期,他們會參加入職培訓,入職一年以后,相關就業培訓逐漸消失。
2.1.2 政策針對性不強
我國政府頒布的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缺乏精準和針對性的導向,學生的就業渠道不足。政策實施不理想是影響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的首要問題。
一些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補貼政策,但是這些補貼政策的基本內容過于籠統,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導致返鄉就業政策太過寬泛,操作性較差,實施效果不理想[3]。
2.1.3 就業政策與學生實際相差較遠
就業政策的制定者通常站在自身的角度,根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就業政策中所需人員的限制條件進行整體規劃,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
而實際的大學生并沒有像人才培養計劃所要求的那樣全面發展,在學校中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自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不扎實,綜合實力不強,因此現實中的畢業生與就業政策中的畢業生存在一定差距。
政策的實施缺乏監督與指導,政策實施者很少調查政策對象是否需要該項政策、需要該項政策發揮哪些作用、需要該項政策提供怎樣的扶持。在我國各項事務的處理中,人們往往看重人情,通常體現在通過人際關系濫用職權,違背了公平原則。
一項政策的好壞往往會從政策的制定、宣傳、實施、評價4 個方面進行評判。大多數情況下,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涉及政策的制定、宣傳與實施3 個方面,對于政策評價的研究較淺。有了評價考核激勵機制,政策實施才會有保障[4]。
從政府層面看,要盡快制定更符合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的政策,從而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體系。要不斷深入研究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崗位以及生活需求,為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有了更加精確、明確、具體的返鄉就業支持政策,才可以提高學生返鄉就業比例。
政策的制定要考慮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各個過程、各種要素以及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特點。要從提高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積極性、為大學生提供返鄉就業崗位、大學生返鄉就業職業成長等方面出發,提供全方位的支持[5]。
建立健全集自我學習、實際操作、指導幫扶、社會引領于一體的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體系,切實增強學生的就業實踐能力。要針對廣大有返鄉就業意愿的大學生開展就業培訓,加快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網絡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通過整合各級各類政府培訓機構、聯合社會培訓力量、投資新建等多種渠道,發展大學生返鄉就業實踐基地。
統籌編制大學生返鄉就業培訓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年計劃),提高返鄉就業大學生培訓的師資能力,對返鄉就業大學生進行鑒定考核,鼓勵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上返鄉就業之路。
建立健全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是緩解就業壓力和促進返鄉就業政策落實的重要保障。要對返鄉就業大學生提供系統化的培訓,不能僅局限于入職培訓。可以組織返鄉就業的大學生參加學術報告會、線下培訓、在線培訓等。應從立法的角度入手,對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進行保護。有了法律依據,政策才能夠順利實施[6]。
政策宣傳對于政策實施具有一定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宣傳不能只局限于各地政府關于就業創業的官網中,還要充分利用高校、大眾傳媒、社會宣傳等途徑。尤其是各大高校,可以組織畢業生參加有關返鄉就業方面的報告會和先進事跡學習分享交流會,提升宣傳效果。
3.3.1 加強對政策實施效果的監管
完善相關部門對就業政策執行與實施的監管。將法律部門、社會媒體等納入返鄉就業政策實施過程中。
明確各監控與督導主體的職責和義務,提高監控督導主體的監控能力,拓寬監控督導渠道,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使各監控督導主體行使并履行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建立監控督導問責制度,保證監控與督導職責分明、權責統一。
3.3.2 加大政策實施的資金投入
建立多方位、全方面、多層次的就業金融支持體系,從而為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小額貸款政策,加強銀行、信用社以及政府和大學生返鄉就業之間的聯系。
對煩瑣的程序進行簡化,成立專門的基金,為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障,從而激發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積極性。
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從量與質的角度對政策進行評價。政策的制定方要進行自我評價,做好工作總結,明確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了解政策實施的效果是否符合該項政策制定的初衷。
對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他評,讓第三方站在全局角度評價政策的實施情況,明確其是否促進了政策受用對象的發展,是否有利于整個社會的進步,是否有利于整個鄉村的產業經濟發展,是否有利于提高村民整體的生活水平,從而促進國家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