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澤康,張囝囡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4)
20 世紀初,經濟學家發現市場信息是不對稱的。哈耶克在《知識在社會中的利用》中論述了信息不對稱性在現實中客觀存在。凱恩斯主義者和新凱恩斯主義者通過信息不對稱的假設,對于資源配置問題進行了分析。20 世紀70 年代以后,威廉·維克里等人通過研究發現行為者的信息不充分,而且同一經濟行為的雙方當事人所持有的信息也是不對等的,從而構成了信息不對稱經濟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2001 年蒂格利茨、阿克爾洛夫、斯彭斯3 位美國經濟學家因為在“使用不對稱信息進行市場分析”中的突出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現實世界中市場主體完全占有市場信息是不可能的,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會導致信息擁有者為了獲得更多利益而損害另一方利益,這就是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1]。
農業生產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是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的自然因素。因為自然因素的變化是人力難以控制的,因此農業保險公司獲取保險標的物的信息成本隨之增大。保險公司受限于邊際成本,難以無限制地加大信息搜尋成本,導致農業保險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劇。農業保險信息不對稱問題主要是指農業保險市場出現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在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道德風險體現在信息不對稱下投保人、保險公司以及地方政府采取的增加損失的難以發現的行動,即“隱藏的行動”問題[2]。
農業保險市場的投保人即農民。農民參保后,為了獲取較高的保險賠付,經常出現對于保險標的物疏于管理甚至不管理的不道德行為,致使風險損失的范圍擴大或者概率提高。農民的道德風險行為主要體現如下。第一,投保農民在防損、減損上存在道德風險問題。農民投保的保險標的物是動物和植物,而這些具有生命的標的物不僅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取決于農民管理的合理性。如果參保農民投保之后疏于對動物和植物的管理,甚至放棄行之有效的風險管控手段,就會提高產出減少、索賠增加的概率。例如在保險標的物的防損方面,農民把農作物種植在并不適合耕種的地塊上;選擇新品種作物時,由于有保險支持而具有隨意性,選擇的種子質量不高;不合理地減少肥料用量;收割期不及時收割等。在對保險標的物的減損上,例如大風吹倒某些作物后,農民不采取補救措施;作物被冰雹襲擊后,農民也不及時加以補救,使作物失去了重新生長的機會;農民飼養的畜禽感染疫病之后,農民既不上報疫情,也不精心地照料畜禽,提高了畜禽的死亡概率,增加了保險賠付金額。第二,投保農民故意所為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投保農民故意所為主要體現在農民為了獲得保險公司的賠付,制造假賠案的騙保行為。就保險公司而言,與其他保險標的物相比,農業保險標的物的查勘、核損等技術難度更高、成本更大,導致有些參保的農民把保險當成了投機的手段,出現了并不存在的虛假理賠案。
盡管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但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獲得利潤的本質并未改變。在利潤與利益的驅動下,保險公司的部分從業人員不惜違規、違法而謀取利益,出現道德風險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虛假承保。由于我國的農業保險得到了政府的補貼,所以保險公司的部分從業人員勾結有關人員,在農民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虛假投保,目的是騙取財政補貼。第二,虛假理賠。通過編造虛假的理賠案件,從業人員把賠付款截留在自己的名下中飽私囊,或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瓜分利益。第三,向投保人多收保費。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保險公司很難做到科學精準地確定保險費率,且需要較高成本,因此保險公司在以經驗為依據進行定價的條件下,會出現提高費率并向投保農民多收保費的情況,以防出現虧損。
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在農業保險工作中存在違規、違法行為。有的地方政府在協助承保時與保險公司串通起來,在農民不知情的情況下為農民承保,通過虛假理賠騙取賠付款,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有的地方政府借助財政補貼權力,要求保險公司擴大理賠范圍和增加理賠款,甚至截留理賠款挪為他用或私用,嚴重破壞了農業保險市場的良性運營。第二,部分地方政府在財政補貼過程中存在違規、違法行為。我國的地方政府按照要求承擔著對農業保險給予財政補貼的責任,但是在實際補貼時,有的地方政府存在故意拖欠保險公司補貼資金的現象,還有地方政府存在挪用和騙取上級政府補貼資金的現象[3]。
在信息完全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會按照精算原理對高風險投保農民實行高費率,而對于低風險的投保農民實行低費率。
然而,由于農業保險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保險公司在信息不對稱下的保費定價只能按照農業風險平均損失概率與農業風險預期損失而定。結果風險較高的農戶購買保險的意愿強烈,而風險較低的農戶購買保險的意愿不強,導致高風險投保農民大量參保而低風險的投保農民被排除在保險市場之外,出現了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
通過分析發現,信息不對稱下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的出現嚴重干擾了農業保險市場的良性運轉,因此有必要在監管層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
從國外農業保險監管的實踐來看,從法律層面防范道德風險等問題是構建監管體系的保證。雖然《農業保險條例》填補了農業保險立法的空白,但是對于農民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行為,保險公司的虛假承保、虛假理賠、虛假費用等道德風險行為,地方政府的違規、違法等道德風險行為,并沒有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盡管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是農業保險的不足之處,但是從立法層面加以規制,使具體的監管有法可依,這是有力監管的首要之舉。
農業保險監管機構的問題一直是專家和學者探討的重點,多數觀點認為,我國的農業保險監管機構應該加以改革。
第一,避免監管體制分散的問題。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對于農業保險的監管有其特殊性,也有更高的要求,分散的多部門監管會出現難以協調、互相扯皮、監管成本高等問題。在我國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并與其他部門高效配合,這是形成監管網的重中之重。
第二,制定系統的監管目標與細致的監管規則指導監管機構加以監管。國外的農業保險監管實踐表明,農業保險監管一定要制定系統的監管目標和詳盡的監管規則。例如,美國農業保險的一切監管規則都建立在系統明確的目標基礎之上。美國的農業保險監管目標包括提高風險管理的可利用性和有效性、提高風險管理運營制度的安全性和效率與效果、確保客戶和利益相關者具有風險管理工具及產品的知識與意識、確保作物保險行業有效監督和加強對欺詐、浪費與亂用的制止與訴訟。美國這種目標明確、全面之下的具體監管規則,對全方位防范道德風險等問題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導監管作用。
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的防范需要在監管科技上下功夫。
第一,信息技術在農業保險監管上的應用。建立農業保險數據庫,將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等相關信息納入數據庫,利用數據存貯與挖掘技術,為工作人員提供及時有效的分析數據,及時發現尚未發生、帶有欺詐性、不合理的保險賠付。
第二,利用新技術提升保險查勘核損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國外在農業保險查勘核損方面已經應用了先進的技術,我國也應該大力推廣相關技術,例如使用數碼紅外航空攝影、遙感影像、多頻譜影像、地球資源衛星、無人機查勘以及GPS 等技術,以先進的技術助力農業保險查勘核損,提升農業保險承保的科學性和農業保險理賠的精準性。
美國在農業保險監管建設方面非常注重對參保人的教育投入。我國應該借鑒其做法,加大參保農民對農業保險方面的教育培訓,讓農民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了解農業保險的欺詐行為是違規、違法的。鑒于我國農業保險的特殊性,還應加大對協助保險的鄉村干部、地方政府等人員的宣傳培訓,防止其出現道德風險行為。此外,要充分利用宣傳平臺、宣傳媒介的功能,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發揮社會監管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