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0)
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推動,綠色金融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綠色金融是綠色發展理念和金融機構的最佳結合,是連接金融資本與環境保護的重要紐帶,可以有效推動金融資本向生態保護領域傾斜,是一種致力于氣候變化、環境改善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將綠色金融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精準融合,引導金融資源配置到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通過不斷創新,進而為黃河流域綠色發展提供新動能。
傳統產業在綠色轉型升級中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單純依靠自身資金難以實現綠色改造。可以借助綠色金融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綠色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在實現社會資本逐利的同時,高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
綠色金融的核心是以生態保護為導向,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為手段,實現節能減排和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是金融投資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金融業在綠色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推手。綠色金融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引導,按照市場化的運作機制,通過商業銀行與各類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的助力,借助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政策保障,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色金融引領的綠色投資與綠色消費理念能夠助力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形成綠色投資、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良性機制,從生產和生活兩方面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這種良性機制又會使綠色金融體系更加完善[2]。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黃河流域在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生態安全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黃河流域的能源十分豐富,上游有豐沛的水能,中游有煤炭資源,這些都是保證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與此同時,黃河流域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河南、山東的糧食產量在全國居于前列。從宏觀層面上看,黃河流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能形成一種十分高效的供給體系,而且能形成一種均衡的供需系統,在供需層面上主要體現為數量相等和結構匹配。從中觀層面上看,黃河流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就是要有合理的產業結構、適度的產業集聚。從微觀層面上看,黃河流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是指產品的高品質和服務的高質量,這是提高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
綠色金融作為連通金融與生態保護及綠色產業之間的橋梁,是加強環境保護的一項金融創新。一方面,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綠色金融的內在要求,綠色金融可以滿足綠色產業的巨額資金需求。另一方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平臺。金融機構通過發放綠色信貸、發行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可以加速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轉型升級,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因此,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都離不開綠色金融的助力[3]。
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需要對黃河的水土流失和各種污染問題進行治理,而這些生態修復帶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如果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很難滿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對資金的需求,因此要想解決黃河流域生態修復的資金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在宏觀層面,通過創新綠色金融的融資模式,鼓勵銀行將資金投入黃河流域生態修復當中,這樣既能緩解政府的財政資金壓力,又能加強黃河生態保護。在中觀層面,黃河流域作為我國農產品的重要產區,存在傳統農業轉型滯后的問題,黃河域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大量的資金,通過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引導信貸資源向農業生產領域傾斜,提升銀行信貸對傳統農業轉型的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技術,節約農業用水。在微觀層面,將資金投入綠色產業中是綠色金融的一項主要任務。企業的綠色改造需要市場化的綠色債券,將資金高效流向綠色企業和產業,及時解決企業轉型中的融資問題,減少企業環保設施不完善造成的污染問題[4]。
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直面現有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直以來,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缺少植被、土質疏松,給黃河流域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黃河河道大部分位于我國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加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較為粗放,水資源與生產生活問題交織,協調兩者的矛盾難度很大。
黃河流域的產業面臨較大的升級壓力。黃河上游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青海、甘肅、寧夏在全國經濟排名較后,產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能不足。黃河中下游地區存在過度依賴資源,產業結構偏重,產能過剩,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綠色金融在我國起步較晚,近些年來雖然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信息不對稱、缺乏清晰和持續的政策信號、績效獎勵不足等問題。與此同時,黃河流經的各個省份也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自然環境與經濟結構之間存在差異,相關省、市之間沒有建立起高效的合作協調機制,跨區域的綠色金融協同程度不高,協調難度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資源的有效流動。
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問題,需要堅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將資金投向具有生態價值和商業價值但缺少資金的綠色發展項目,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銀行業的綠色信貸與綠色債券。對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綠色項目,要積極引導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的貸款支持。綠色信貸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根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金融需求,對重點領域進行支持。綠色債券同樣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要根據綠色債券融資期限長、額度大等特點,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綠色項目的資產證券化,從而為綠色產業拓展融資渠道。
第二,出臺政策,完善綠色信貸激勵機制。金融監管部門應該通過發布與綠色信貸相關的指導性文件,根據黃河流域各段的產業實際情況,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指明綠色信貸的發展方向。要對相關綠色信貸提供政策支持,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綠色信貸業務方面取得的收入提供稅收優惠,給予銀行業特殊榮譽,提高銀行業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銀行業自身需要完善內部評估和獎懲體系,定期對綠色信貸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將評估的結果作為銀行業務準入的重要內容。
第三,建立綠色金融信息共享機制。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了解黃河流域企業資源消耗、碳排放、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信息,保證銀行對企業客戶環保信息的監測,減少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用風險。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使銀行與政府部門能夠查詢企業環保信息,共同為企業編制環境風險評價方案,對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建議。加強黃河流域跨區合作,根據各地區資源優勢與產業特色,形成各地區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打通跨行政區域的信息共享平臺,促進綠色金融跨地區合作。
第四,創新排污權質押等綠色金融產品。黃河流域相關區域可以借鑒先進試點地區的經驗,加快建立用能權、排污權等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積極創新節能減排設施供應鏈融資等新型融資模式,大力發展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排污權質押貸款等綠色信貸產品,使環境交易權成為可交易的金融工具。
在綠色金融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中,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將綠色資金真正運用在生態保護、綠色產業改造投資當中。要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協調政府、市場與社會,不僅要重視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還要發揮好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和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加強黃河流域內部的聯系,以綠色金融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轉型,形成兼具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綠色發展項目,不斷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