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寧/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30199
牛養殖是我國畜牧養殖業的一大組成部分,目前正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養殖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牛在養殖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疾病的發生,特別是一些易感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疫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控制與治療,將會在牛群中迅速蔓延開來,屆時再采取一般的方法也將難以控制與治療,勢必會對牛場甚至是整個養牛行業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積極了解當前牛病的發生特點及流行趨勢,并在牛病發生之前和發生初期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進行防治,避免造成更大的影響與損失,有利于促進牛養殖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1.1 疾病的種類逐年增多且危害性更加嚴重改革開放使得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加大了對牛羊肉及乳制品的需求量,所以我國牛養殖業的規模和數量仍一直在不斷擴大中。但是,因為每個地方養殖技術水平、歷史因素和自然條件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牛養殖業的發展水平高低不同,可能潛在的牛病種類及數量也不盡相同。受供需關系的影響,必定會產生頻繁地跨市、跨省甚至是跨國牛只及其相關產品的貿易流動。不過由于現階段許多人對于牛病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且各地的牛病檢疫監測系統仍不夠完善,這就很有可能導致不同地區的牛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在舊病未治愈時又并發了新的疾病,導致了牛病的種類及數量不斷增多,且危害性更大。例如,除了牛流行熱、惡心卡他熱、口蹄疫、大腸桿菌病等發病率較高的牛病外,近年來各地還相繼出現了赤羽病、中山病和心水病等新型的牛病。
1.2 牛源性人畜共患傳染病發病率上升明顯許多病毒與病菌能夠在哺乳動物之間形成交叉感染,牛病也不例外。目前,我國大部分的牛都是采用集約化的養殖方式進行飼養,不但發展速度快,而且數量龐大,因此養殖的密度也相對較大,一旦牛群中有一頭牛染上人畜共患的傳染性疾病,必將會使傳播的速度加快,波及的范圍變廣,從而增大了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幾率。相比于普通的疾病,此類交叉感染結合的疾病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更為嚴重。目前,已知的在我國危害最嚴重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有結核病、彎曲桿菌性腹瀉、布氏桿菌病、炭疽病和沙門氏菌病等,其中有約13%的人結核病病原源自于發病牛。
1.3 混合性感染增多,病菌的耐藥性在逐漸增強我國對牛肉、牛奶和牛皮等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大,使用傳統草原放牧的養殖模式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我國有相當部分的牛都是采用秸稈、人工牧草和精飼料進行集中喂養的養殖模式圈養,導致了牛群的活動空間變得狹小,而相對擁擠的環境會使牛群接觸和摩擦的概率加大,且一些通過空氣或接觸傳播的傳染性疾病也會更容易發生,從而導致了牛群混合、交叉感染的問題更加嚴重。一旦牛群中出現病毒、病菌與真菌之間相互混合,必將加大牛病的預防及控制難度。此外,還存在許多養殖人員對牛病了解不夠全面的情況,從而時常發生用藥不規范、濫用抗生素的問題導致了病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強,進一步加大了防治的難度。
1.4 營養代謝類疾病越來越普遍現代化養牛場的集約化程度比較高,導致了牛群的總體運動量相對變少,甚至是長期被圈養,因此很容易患上營養代謝類的疾病。目前,對牛影響最深的代謝類疾病有脂肪肝、酮病和生產癱瘓等,這些疾病的發生除了跟牛運動量少有關之外,還和精料喂養過多、牛機體無機鹽含量失衡、干物質攝入量過少等有直接關系。發生營養代謝類疾病的高峰期是在奶牛的圍產期,發病率高達70%左右,而且發病的同時還有極大的可能會造成各個系統的連鎖反應,加大各類疾病的發生率,形成多病齊發的現象,此時必將會給奶牛的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甚至是死亡。
目前,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聯系日漸增多,國內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因此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牛群之間的流動變得頻繁起來,但我國的動物疫病防治機制仍有缺陷,這使得牛疫病容易在我國境內快速傳播、大范圍傳播,形成流行趨勢,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其一,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牛傳染病,病原的抗藥性較強,而且傳播的范圍較大、受感染的對象較廣、傳染具有周期性的特點;其二,以呼吸道感染為主的疾病大大增加,且大部分都會引起鼻氣管炎、肺炎等病癥,極大地阻礙了牛群的生產能力;其三,大部分的牛疫病都會有典型的癥狀表現,如貧血、水腫、角膜炎,并具有大范圍持續擴散的嚴重趨勢。
3.1 科學選址合理建場牛場的選址對于牛的健康生長至關重要,必須科學選址、合理建場。首先,牛場的選址必須遠離住宅區、生活區、工業區和其他動物飼養區等地方,和主要交通干線也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確保養殖場干凈無污染。其次,選擇在地勢高燥、水源充足、土質疏松、電力供給方便的地方建場,能確保養殖工作順利進行。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養殖所需來合理規劃工作,保證使用建筑材料的合理性、牛舍結構的科學性。最后,劃分好養殖區、生活區、動物疫病防治隔離區等,使牛群的健康生長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作為保障。
3.2 強化牛場的衛生消毒工作牛必須生活在一個干凈、整潔、無毒的環境里,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因此,必須要做好牛場的衛生清潔和消毒工作,一是要每日按時對牛舍進行清理工作,把糞便、草料殘渣、垃圾和墊草等廢棄物清理干凈,并用高壓水槍進行徹底沖洗,減少病菌的滋生。二是要在場內做好滅蟲滅鼠工作,主要是根據季節變化以及蚊子、蟑螂、蒼蠅和老鼠等的生活習性來進行,這些都是動物疫病重要的傳播媒介,做好消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減少了牛患病的概率。此外,還要定期對整個牛場進行消毒,一般10~15d 消毒一次,可用甲醛或高錳酸鉀進行熏蒸消毒,并用清水沖洗干凈通風后再投入使用。如果有傳染病發生時,還要用專門的藥物對牛身進行全面消毒、緊急消毒。
3.3 加強日常的飼養與照料除了要保持牛舍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外,還要特別注意在夏季高溫時的飼養管理。因為溫度過高會導致牛的進食量減少,甚至是應激反應,所以此時要合理搭配飼料,主要是以青綠飼料為主,并注意添加一些高蛋白質和維生素,集中在早上和晚上天氣涼爽時投料,以提高牛的采食量,在中午時盡量喂一些麥麩或豆腐渣。夏季高溫還會加大牛的排汗量和排尿量,容易造成牛體液的損失,所以還要特別注意保持牛舍的通風透氣,多補充一些清涼干凈的飲用水。此外,還必須保證草料或飼料的新鮮性,不能使用腐爛變質的飼料進行喂養,以防對牛體造成傷害,降低自身的免疫力,加大牛病的發生概率。
3.4 科學制定免疫接種程序免疫接種是動物防疫的重要措施,能有效減少牛疫病的發生。首先,在接種前必須根據當地動物疫病的流行特點、主要疫病種類、疫病高發期等關鍵信息來制定出科學的免疫接種程序,確定接種的疫苗種類、接種時間等。其次,由專業的獸醫執行接種工作,其他人則只負責輔助性工作,接種時要嚴格按照接種程序與疫苗使用說明書進行,處在生病治療期或長勢較弱的牛不能進行接種,以防出現副作用。此外,還應注意兩種疫苗的接種間隔時間最好在30d 以上,且接種完成后還要對有可能出現的病理現象提前做好應對措施。目前,我國牛類接種的疫苗主要有口蹄疫疫苗、炭疽芽胞疫苗、氣腫疽疫苗等。
3.5 及時治療病疫牛只一旦發現養殖場中有牛生病時,必須要及時進行診斷與治療,最大程度地使牛的病情在可控范圍內。首先要及時隔離可疑的病疫牛只,防止病情在沒有得到確定之前就已經發生了擴散,影響到更多的健康牛群。其次,要用專業的檢測方法對病牛進行診斷,確定好病情及病因后再進行針對性治療。然后,采用中西結合的方法對病牛進行治療,以西藥為主、中藥為輔,達到快速治療的效果,盡可能地使病牛快速恢復健康。

3.6 加大流通監管與檢疫力度牛疫病的流通監管工作以產地檢疫為重點,必須有獸醫防疫部門出具的相關檢疫合格證明才能上市交易,確保活牛及其相關制品的安全性。而且,在跨區運牛及販牛的過程中,必須要在轉運之前做好嚴格的動物疫病檢測工作,全部檢疫合格后才可以向外地運牛,疫區不能向非疫區流通任何牛只及其相關產品。此外,在牛的養殖場中,還應當做好每頭牛的備案管理工作,做到每一頭牛都可以被追蹤,特別是疫病可溯源。
綜上所述,我國牛養殖業正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但是近年來牛的疫病頻發,且種類在不斷增多,危害也越來越大,對我國養殖業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通過分析當前我國牛病的發生特點和流行趨勢,提出了科學選址合理建場、強化牛場的衛生消毒工作、加強日常的飼養與照料、科學制定免疫接種程序、及時治療病疫牛只和加大流通監管與檢疫力度這幾條防治對策,從而促進了我國養牛產業健康、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