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高校要積極應對新發展形勢,做好謀篇布局,探索一條特色鮮明的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很多高校已經基本形成了服務脫貧攻堅的模式,包括文化引領、產業支持、教育幫扶、生態建設等,為鄉村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但同時高校在助推鄉村振興方面還面臨著許多難題,如依然缺少深入服務鄉村的根本動力,高等教育對教師的評價體系未充分注重人才對服務基層方面的貢獻,這影響了優秀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很多高校的科研項目集中于先進、前沿的技術,很多實用型的涉農項目之前未能得到較多支持,起步較慢,這影響了高校助推鄉村振興的成效。另外,高校內部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的協同度不高,部門和學院之間缺乏信息的溝通和資源的優化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務的效果。對此,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將服務鄉村振興與優勢學科發展等學校層面的戰略融合起來,有效助推鄉村振興。
首先,高校應加強宏觀規劃,形成教育教學與服務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在高校的長期發展規劃中,應有鄉村振興的一席之地,出臺一系列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激勵制度,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要提供堅實保障。要善于統籌高校內部的智力資源和外部的支持,協調校內行政部門和二級學院的優勢,打破單一部門管理的局限,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圍,多方介入、全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教育主管部門,則應針對不同類型的高校,制訂差異化的管理標準,充分引導和鼓勵每一所高校投入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高校提供自由發揮創新思維的空間。
其次,高校將自身的學科優勢與服務鄉村振興結合起來。高校助推鄉村振興,應注重效能,因地制宜,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學科專業,當地鄉村也有各自的實際情況,這決定了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也應有相應的側重點。高校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服務鄉村振興的總體策略,尋找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鄉村振興的契合點。要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之上,尋求各方的共識,建立多方合作的創新機制,既能符合學校的優勢和特色,也能滿足區域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
再次,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應注重發揮人才的積極性。當前很多高校的教育評價體系還是側重科學研究,科研成果服務地方的評價激勵機制還未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校的頂尖科技人才缺乏深入基層、服務鄉村振興的動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破五唯”作出了新部署,高校借此機遇,有望增加人才考評中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評價權重,對于在鄉村振興中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在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績效考評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造福鄉村的積極性。
最后,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高校要調動服務鄉村振興的外部動力,將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組織等納入戰略規劃之中。在遴選校企合作企業以及與企業合作發展的過程中,注重企業對鄉村振興的貢獻,增加與縣域、鄉鎮企業的合作,主動對接鄉村振興的一線需求。在科研項目的申報方面,高校應鼓勵與鄉村振興相關的研究,加入力度支持實用型的涉農項目,提倡借助科研項目和基地平臺,高校與合作企業共同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總之,高校應主動對接當地鄉村振興的現實需求,將相關工作納入全校的戰略布局當中,尋找學校發展與鄉村振興實際工作之間的契合點,在辦學定位、學科發展、專業優化、人才培養、教師發展、評價體系等方面做出調整,力求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持和高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