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生物科學類專業為例,闡述生物科學類專業創新創業課程群的建設原則: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堅持跨學科、跨專業和前瞻性,堅持開放性、實踐性和動態性;提出從通識課程群、理論課程群、實踐課程群三方面構建生物科學類專業創新創業課程群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課程群 創新創業 生物科學 理論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3-0068-03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正在不斷被強化,但仍存在教育教學理念不先進,教育模式過于單一,與專業教育融合不深入,實訓實踐環節有待加強,課程特色不明顯,課程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和跨界性不強,創新創業教育功利化等諸多問題,這不利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實際上,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并非每一名學生都一定要通過參與“挑戰杯”或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來體現,《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本科生創業成功率總體不到5%。從本質上講,上述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各種困境,均與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過于強調專業界限,以及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缺失等有關,而基于跨學科、跨專業教育理念構建的創新創業課程群,由于具有明顯的交叉性、融合性、互補性、共享性等特點,不僅高度契合“大類招生、大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而且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群是根據相近學科專業間課程的邏輯性、相關性和互補性等關系,對課程進行重新設計、加工和整合而成的課程系統。目前,我國大部分“雙一流”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已從單一課程建設轉向課程群建設。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應主動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豐富課程體系、革新教學內容、強化實踐實訓環節等措施,努力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群。本文以生物科學類專業為例,根據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需求、發展趨勢、學生認知規律和未來職業發展訴求等,提出創新創業課程群的建設原則和建設內容,旨在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未來職業能力拓展提供新視角。
一、生物科學類專業創新創業課程群的建設原則
(一)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在創新創業課程群的理論構建過程中,教師應深度發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育人功能,如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勞動教育和職業道德等,特別是應注重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與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等進行有機結合,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堅持創新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在創新創業課程群的理論構建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積極借鑒先進的課程群建設理念,而且要準確把握國家有關教育層面的新政策,特別是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以及教育部有關“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等融入創新創業課群的理論構建中;課程群內的課程體系應進行合理定位,不同層級間應形成有機銜接、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的邏輯關系,既能體現遞進感,又具有整體性;課程群應科學合理,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課程群內各課程建設應遵循創新創業教育規律,尊重學生的認知、成長規律,承認并基于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跨學科、專業能力較為薄弱這一客觀事實,而不應脫離客觀基礎,刻意提高標準或嘩眾取寵。
(三)堅持跨學科、跨專業和前瞻性
課程群建設應具有跨界性,在遵循專業性的基礎上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設置標準,精準地將跨學科、跨專業課程納入課程群建設體系中,當學生掌握扎實的學科專業基礎和具備初步的科學素養后再分流培養;課程群應具有前瞻性,課程群內各課程應充分反映本領域的前沿成果和發展趨勢,應具有啟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底蘊。
(四)堅持開放性、實踐性和動態性
在創新創業課程群的理論構建過程中,應邀請行業、企業人員共同制訂課程標準、更新課程內容和開發新課程,引入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課程等;課程群建設應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充分體現面向行業、企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新要求,與實踐實訓平臺進行積極對接;課程群應具有動態性,根據企業、行業的實際需求,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等進行動態調整和不斷優化,從而確保能及時、精準地將高等教育教學新理念貫穿課程群建設中。
二、生物科學類專業創新創業課程群的建設內容
(一)通識課程群
通識課程群建設應由學校教務部門統一進行規劃和管理,生物科學類專業不再進行單獨建設,開課比例應不低于1門/100人。通識課程群可進一步分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公選課和創新創業通識課三類。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遵循教育部、教育廳和學校等有關文件規定;通識公選課應對現有全校公選課進行深度革新,重點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品質養成、責任擔當、國際視野、團隊協作、創新方法、科學精神、創新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融資管理、法律法規和風險投資等培養。通識公選課可設置創業指導、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創業案例和職業規劃等課程。其中,創業指導主要解決學生創業環節可能面臨的程序、風險、管理和法律等問題,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主要培養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進行實踐探索的能力,創業案例應邀請知名教授、企業家進課堂進行講授,職業規劃應以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為主要切入點和落腳點;創新創業通識課應以素質教育為主,重點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學科前沿、項目申報、報告撰寫、論文寫作、專利申報、產品開發、技術推廣等能力。此外,對將來從事教師教育工作的生物科學專業畢業生,還可設置一些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等有關課程。
(二)理論課程群
針對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數理化基礎薄弱且與專業教育融合度不高等現實困境,以及我國高校普遍實行“大類招生、大類培養”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要求,理論課程群建設應以強化學生數理化基礎為核心要素,按照不低于1門/200人的比例設置生物科學類專業“金課”,1門/150人的比例設置能夠體現生物科學類專業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理論課程群可分為數理類課程、化生類課程兩大類別,兩大類別均應涵蓋高等數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大學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等基礎性課程。
1.數理類課程
一類指向生物信息學類。該類課程群應由數學、計算機專業教師和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師共同主導,主要面向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從事大數據分析、精準醫療、傳染病監測等領域研究。除基礎性課程外,還應涵蓋程序設計、編程語言、Linux操作系統、結構生物學、生物統計學等課程。但需要強調的是,與計算機類專業不同,生物科學類專業師生在算法和數據庫構建等方面均存在明顯薄弱環節,因此,該類課程在理論構建和教學實施時應注重以生物資源挖掘、軟件使用和生物學意義解釋等為主。
一類指向生物物理學類。該類課程群應由物理、化學專業教師和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師共同主導,主要面向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從事生物大分子模擬、藥物設計等領域研究。除基礎性課程外,還應涵蓋生物物理學、生物數學、生物統計學、結構生物學、納米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課程。
2.化生類課程
一類指向化學生物學類。該類課程群應由化學和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師共同主導,主要面向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將化學理論、方法、手段用于生物科學領域研究,如藥物研發、靶標篩選等。除基礎性課程外,還應增設化學生物學、合成化學、化工原理、藥學化學、生物催化、分子進化、分子顯微成像、生物物理學和波譜學等課程。
一類指向合成生物學類。該類課程群應由化學和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師共同主導,主要面向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利用細胞工廠和底盤細胞生產具有重要功能的生物小分子等領域研究。除上述基礎性課程外,還應涵蓋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生物催化、酶工程、代謝工程、基因工程等課程。
還有一類指向生物制藥類。該類課程群應由化學和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師共同主導,主要面向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在生物藥物和相關領域從事藥物設計和研發、藥物申報、臨床試驗、質量控制等領域研究。除上述基礎性課程外,還應設置疫苗學、單克隆抗體技術、細胞工程、藥物分析、生物技術制藥、生物制藥工藝學、藥理學、生物制藥研發與創新等課程。
(三)實踐課程群
實踐課程群應圍繞專業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創新創業實驗進行設置。其中,基礎實驗可開設生物無機化學實驗、生物有機化學實驗、生物分析化學實驗、生物儀器分析實驗、基礎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與植物生理學實驗、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微生物與免疫學實驗等。綜合實驗可開設生命科學綜合實驗、生物工程綜合實驗、生物制藥綜合實驗等。創新創業實驗可開設本科生科研訓練項目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如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以及學生申請的創新創業項目等。按1門/100人的比例建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新創業園區等,且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等相關活動比例應達70%以上。
三、展望
創新創業課程群的理論構建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創新創業課程群的實施和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教學策略、課程群建設成效評價等進行重構,更需要以正確的政策導向和師資隊伍建設等作為前置條件。因此,除對創新創業課程群進行理論構建外,未來在課程群實施、運作層面還應關注以下幾點內容。第一,學校管理部門應深刻把握《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實質內涵,盡早形成導向明確、激勵與約束并重的教育評價標準,力爭從政策層面引導教師將主要精力聚焦于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同時,學校還應積極聘請行業、企業導師,與行業、企業聯合設置課程,精準引入一批相關在線開放課程、“專創融合”課程和虛擬仿真課程等。第二,教師應主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創業教學意識和教學能力。一方面,教師應充分采用啟發式、參與式、引導式、混合式教學等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一方面,教師還應不斷適應未來教育技術變革所帶來的各種沖擊,努力使自身由教師身份向學情分析師、教學設計師和價值塑造師等身份轉換。第三,教師應主動變革生物科學類專業課程的考核模式,積極探索多元化評價方法,注重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等納入學業評價體系中。通過生物科學類專業創新創業課程群的構建,不僅可實現學科專業間的思維碰撞,而且有助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和適應未來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各項挑戰,最終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提供新視角。
【參考文獻】
[1]林成華.重塑創新創業教育理念[N].光明日報,2019-10-29(14).
[2]李慧仙.論高校課程群建設[J].江蘇高教,2006(6).
[3]周世豪,王健,宋希強.課程群體系教學改革與設計在熱帶林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評《課程群學習的深度聚焦》[J].高教探索,2018(11).
[4]姜兆華,姚忠平,黃玉東.基于培養創新能力為導向的研究生課程群建設研究: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學科界面化學類課程改革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
[5]梅青剛,趙洪,游章強,等.生物制藥專業化學課程群建設研究[J].化學教育,2017(22).
[6]趙宏宇,季祥,蔡祿.生物工程專業發酵課程群建設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6(4).
[7]王惠琴,鄭大威,林太鳳,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群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9).
注:2020年甘肅省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項目“理學院建制模式下創新創業課程群的理論建構——以生物類專業為例”
【作者簡介】周向軍(1980— ),天水師范學院生物工程與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化學。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