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悅
摘要:科學詩既體現(xiàn)科學的真,又蘊含文學的美。科學詩讓知識更有寬度,讓詩歌更有深度,讓科學更加普及。主次分明的科學詩教學,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詩歌理解能力。
關(guān)鍵詞:科學詩;科學;詩歌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1B-0048-03
科學和詩歌不屬同一范疇,因此很多教師一聽科學和詩的組合都覺得是個新組合,其實不然,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就為我們展示了科學詩的魅力。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首科學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其中蘊含了海拔越高溫度越低的科學道理。再如,蘇軾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揭示了月相會有圓缺變化的科學事實。面對同一事物,語文教師的解讀角度和科學教師的解讀角度會有較大的不同,正是這種不同,為學生打開新的世界,使學生打破思考的局限性。
一、科學詩的內(nèi)涵
“科學”是指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guī)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詩”是指能通過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那科學詩該怎樣解釋呢?如果認為只有單純普及科學知識,描繪科學家的故事或科學活動,闡述科學道理的詩歌才叫科學詩,那自然是狹義的[1]。筆者認為科學詩是科學和詩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只要是采用詩的體裁來謳歌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揭示科學真理、抒發(fā)科學追求、描繪科學真善美的文學樣式就可被稱為科學詩。筆者更傾向于廣義的科學詩概念。
二、科學詩的價值
詩歌是中華文化里一顆璀璨的寶石,科學詩向?qū)W生展示完整的真與美的知識世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讓知識更有寬度
古人云“術(shù)業(yè)有專攻”,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分學科教學也很重要,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文理兼?zhèn)涞膶W生才能提高未來的競爭力。科學學習需要理性思維,語文學習需要感性認知,能夠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讓知識更有寬度。讀懂科學詩并非易事,在賞析閱讀的過程中,師生會不自主地翻閱更多書籍,在閱讀中思考問題。在科學詩學習中,學生面對同一個主題時能從不同角度向語文教師和科學教師請教,主動拓寬知識面。
(二)讓詩歌更有深度
古人云:詩者,天地之心也。詩歌的魅力不僅在于文字的韻味,更在于它表達的內(nèi)涵。如果教師教學生讀詩只停留在字詞句,停留在背誦,那學生對詩詞的熱情必定會減退。學生只有充分理解詩的內(nèi)涵,才能懂得詩、欣賞詩。科學詩尊重科學事實,弘揚科學精神。科學詩能用詩的體裁來謳歌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揭示科學真理、抒發(fā)科學追求、描繪科學的真善美。詩中加入科學,不僅可以讓閱讀更具趣味性,還可以豐富詩的內(nèi)涵和深度,向?qū)W生展現(xiàn)世界萬物的科學規(guī)律,引發(fā)學生對世界萬物的深度思考。
(三)讓科學更加普及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詩就是幫助教師進行科學普及的一個有效工具。科學有時是枯燥的,如果只有事實和概念去支撐,那么喜歡科學的人可能寥寥無幾;而詩歌是一個有趣的載體,通過藝術(shù)化加工,將美注入科學,加上詩歌特有的韻律,則非常有助于普及科學知識。科學詩體現(xiàn)了藝術(shù)美,在文學的裝飾下,科學詩變得多姿多彩,透過藝術(shù)化的文字傳播枯燥單調(diào)的科學,增加科學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向?qū)W生展示出科學的美,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提高。只有當學生們談?wù)撈鹂茖W,科學才會真正在學生中普及起來。
三、科學詩的教學策略
(一)詩歌蘊美,探究科學
科學求真,也蘊含著美,這種美不僅是語言表達上的美,也是詩人浪漫情懷下的大膽想象力。詩歌的藝術(shù)美感可以弱化科學真理枯燥單調(diào)的一面,真理只有一個,但理解真理的角度和表達真理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2]。
在執(zhí)教三年級下冊《影子的秘密》時,筆者借助了雪野的一首科學詩《影子》進行教學。“影子好懶,/有腳卻不會自己走。/躺在地上,讓我拖著走。/影子好胖,/好像沒長骨頭。/貼著墻壁,/靠它扶著走。/影子好膽小,/這么大的個子。/從不一個人待著,/睡覺還要我抱。”探討的科學問題是:產(chǎn)生影子的條件有哪些?思考后,學生很快回答出了第一個條件,即光源,產(chǎn)生影子需要光源。但第二、第三個條件則需要教師的引導(dǎo)。教師借助這首科學詩問道:“詩歌第一段‘影子好懶,/有腳卻不會自己走。/躺在地上,/讓我拖著走,為什么影子是被我拖著走的呢?如果沒有我,還會有我的影子嗎?同樣,如果沒有木塊(筆者拿起手上的實驗材料),還會有木塊的影子嗎?”學生經(jīng)過點撥,馬上發(fā)現(xiàn)了產(chǎn)生影子的第二個條件,即需要一個物體,而且這個物體還要遮住光源。有了這樣的發(fā)現(xiàn),教師順勢在黑板上寫下科學詞匯——遮擋物。那第三個條件是什么呢?能從科學詩里找到線索嗎?學生帶著好奇心又仔細讀了一遍科學詩。很快,學生們找到了這一段:“影子好胖,/好像沒長骨頭。/貼著墻壁,/靠它扶著走。”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學生們發(fā)現(xiàn)平日里的影子常常出現(xiàn)在墻壁或地面上,同時也有學生利用發(fā)散思維舉出了其他例子,如紙張、黑板、房門等也會出現(xiàn)影子。這樣的答案是說不完的,此時需要一個概括性的科學詞匯來總結(jié),即“屏”。至此,以科學詩為橋梁,師生一起在科學課堂中討論得出了三個猜想,剩下的時間就留給學生做科學實驗驗證了。
(二)科學求真,理解詩歌
科學詩是科學和詩的結(jié)合體,一首詩為科學詩的判定標準應(yīng)以科學精神為骨,以科學事實為血,以詩的形式為貌,文體具有自洽的邏輯性、因果律,回歸科學本身,以唯一的科學之真來約束多樣的詩學之美。科學詩以其理性的科學基礎(chǔ),輔助讀者更好地從科學角度理解詩歌。
筆者聽過一節(jié)科學詩展示課《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的前半段是很常規(guī)的讀熟課文、認識生字,接著,教師帶領(lǐng)學生進入賞讀環(huán)節(jié)。“詩歌中主要描述了哪幾位植物媽媽?她們又各自用了什么辦法傳播種子呢?”帶著這兩個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一段是蒲公英媽媽借助風力傳播種子的。第二段是蒼耳媽媽依靠動物傳播種子。師生關(guān)于前兩種植物的傳播方法都沒有異議。第三段是豌豆媽媽,文中是這樣描寫的:“豌豆媽媽更有辦法,/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媽媽。”有學生找到的關(guān)鍵動詞是“炸開”“蹦著跳著”,理解為豌豆是借助彈射傳播種子的;也有的學生找到的關(guān)鍵動詞是“曬”,認為豌豆是借助太陽傳播種子的。哪種理解才是正確的呢?教師尊重兩位學生的想法,把兩種答案都寫在了黑板上,接著,教師給學生放了一段不同植物傳播種子的視頻。視頻里豌豆、鳳仙花這類植物,只要用手輕輕觸碰果實,種子就向四周彈射。看完視頻的學生們,一下子就認可了彈射傳播種子的結(jié)論。同時,教師還解釋道太陽是植物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沒有太陽,很多植物都無法正常生長,所以太陽是植物傳播種子都需要的重要條件。經(jīng)教師這么一解釋,學生們豁然開朗,對科學詩的內(nèi)容有了更完整的理解,也激發(fā)了課后閱讀相關(guān)科學資料的熱情。
(三)主次分明,和諧共生
使用科學詩展開學科教學就要求教師既擁有文學欣賞的能力,又具備科學思考的能力,但在科學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一定要在教學中分清主次。在語文課中使用科學詩時的重點應(yīng)該放在識字、表達,帶領(lǐng)學生領(lǐng)略語言的美;在科學課中使用科學詩時的重點應(yīng)該放在科學事實,向?qū)W生展示世界萬物的真。
在備課中,語文和科學教師可以合作,互相取經(jīng)。科學教師可以借助科學詩來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學習科學詩的作者獨特的觀察角度和表達方法。語文教師在備科學詩的課時,也可以請教科學教師,豐富知識儲備,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wù)。
在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學科優(yōu)勢,但要主次分明,不能把科學課上成詩詞欣賞課,把語文課上成科學探究課。科學教學可以借助科學詩,讓學生在進行完整的科學探究后,找到有趣而形象的表達模板。語文教學中賞析科學詩時,寫作邏輯會比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更明顯。教師引導(dǎo)學生找到相同、相似事物之間的連接點,加上一些想象力,會讓學生讀起來興致盎然,激發(fā)學生模仿寫作的熱情。
課后,學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針對同一個主題,閱讀科學詩,創(chuàng)作科學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的能力。例如,關(guān)于月亮,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觀察月相變化的作業(yè),再讓學生將觀察到的變化寫成科學詩;科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查閱有關(guān)月亮的科學詩,并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去解釋詩句里的現(xiàn)象。
利用科學詩開展教學,一定是要先了解本學科的特點以及教學重點。科學詩只能作為教學內(nèi)容,教師只有分清一節(jié)課的主次,才能保證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曰方.我在科學詩創(chuàng)作中遵循的幾個基本原則[J].科普創(chuàng)作,2019(4):18.
[2]黃琪.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科普性內(nèi)容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0:48.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