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是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的核心課程。在教學中,教師從兒童立場出發,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通過創設“穿越”時空的情境,使兒童“穿越”體驗,激發情感共鳴;“穿越”探究,促進認知深化;“穿越”思辨,引領價值內化。
關鍵詞:“穿越”;黨史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1B-0055-03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1]小學道德與法治是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的核心課程,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讓遙遠、厚重的黨史進入童心呢?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穿越”時空的情境,讓學生從“旁觀者”變成“親歷者”,站在特定的歷史視角,體驗、探究、思辨黨史問題,進行道德的自主建構,傳承紅色基因。在此,以“中國有了共產黨”教學為例,試論黨史學習的有效路徑。
一、“穿越”體驗,激發情感共鳴
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著兒童的生活邏輯,力求兒童向生活學習。黨史因與兒童的生活距離較遠,兒童經驗無法很好地與之勾連,形成靜態的歷史。為了讓兒童不斷豐富和發展生活經驗,創設“穿越”情境,讓他們在創設的歷史現場,親自參與、親自體驗、親自感受,在親身經歷中,讓知識動態生成,情感得到共鳴,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誕生”這部分內容,呈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情況和意義,其中“閱讀角”講述了一大會址轉移的故事,引出“紅船精神”。這部分的內容知識點較多,如果教師僅僅進行知識的講授,需要介紹一大必須秘密召開的背景,介紹無產階級專政、共產主義的相關知識,還要介紹“紅船精神”的內涵……盡管教師已經非常努力想要講得通俗易懂,可是學生們依然興趣不大,感覺難以理解,更無法產生情感共鳴。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穿越”到1921年7月,走進上海望志路10號一個舊式石庫門建筑,此時,學生就是中共一大參會代表。為什么把地址選在這里呢?當時是怎么開會的?開會開到一半,為什么又去了浙江嘉興的南湖?最后怎么樣了?學生一旦進入歷史的情境,會產生一系列的疑問。此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用情景劇的方式,通過“秘密召開”“密探闖入”“轉移紅船”“麻將掩護”四幕劇,生動再現中共一大召開的經過。在角色體驗中,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艱難,對理想的堅定,有了切身的體會。教師適時采訪:“你們為什么要建立中國共產黨?”“為了救中國,為人民為國家謀幸福。”從學生鏗鏘的話語中,教師驚喜地發現,共產黨人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碰撞在一起,引發了共鳴。教師告訴學生,這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就是“紅船精神”。
借助“穿越”情境,讓學生以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體驗歷史,歷史以親切易懂、生動多姿、與時俱進的姿態走近學生。從“他們”到“我們”的角色轉換中,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去思考、處理、行動、共情,在歷史經驗與生活經驗的勾連、融合中,豐富真經驗,此時愛黨愛國不再只是書面話語,而是由衷從心里迸發出來的真情感。
二、“穿越”探究,促進認知深化
“中國有了共產黨”這一課用“閱讀角”“活動園”“相關鏈接”等欄目展現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其中出現的黨的基本知識,重大的歷史事件,旨在讓學生“知道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知道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加深對社會主義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2]。小學時期是政治思想與道德啟蒙的階段,教師可以立足兒童視角,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研究教材,創設兒童感興趣的情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在生發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認知深化。
“開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國有了共產黨”的第一板塊,課前教師一般會讓學生搜集五四運動的資料,并在課上交流、補充。但是,學生拿著從網絡上搜集、打印的密密麻麻、枯燥乏味的資料照本宣科,往往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教師不妨運用“穿越”情境,發布“穿越”任務單,引導學生回到1919年5月4日,以當事人的身份,借助查找的巴黎和會背景、五四運動口號以及教材“閱讀角”等相關資料,進行分小組活動,圍繞核心問題“為什么會爆發五四運動?過程是怎樣的?這對共產黨的成立有什么影響?”進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成果。交流時,一號小組的一位學生說:“我是一個參與游行的北京大學大學生。這次游行,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打仗,但派往歐洲戰場的勞工有14萬,最終中國作為戰勝國贏得戰爭,希望能收回當時被德國占領的山東。”小組的另一位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讓我特別氣憤的是,1919年初,戰勝國一起參加巴黎和會,會議上日本代表提出要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屈服于歐洲列強壓力,準備在和約上簽字。”這時,小組的一位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中國明明是戰勝國,為什么要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討論,明白了弱國無外交,認識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意義,要努力學習建設祖國。還有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為什么青年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這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借助資料,學生們發現,口號中的“外爭主權”把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國家,“內除國賊”把矛頭指向北洋軍閥政府,這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穿越”,讓教材中的“閱讀角”變成真實、立體的歷史場景,讓資料變成自己的見聞,教室里的學生變成了歷史事件的主人公。在小組合作中借助資料,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探究,在講述、質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了解了五四運動這段歷史,更為理解共產黨成立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好了鋪墊,對“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產生情感認同,對黨史的認知得到深化。
三、“穿越”思辨,引領價值內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注重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的拓展和道德認知的豐富,引導其熟悉和理解日益廣闊的生活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選擇能力,實現道德理性的自覺發展。在黨史學習教育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穿越”,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引導兒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辨析、比較、反思,在思維的碰撞中,實現價值認同、價值內化。
“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內容的相關鏈接呈現了黨旗、黨徽的知識。通過認識黨旗、黨徽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進行價值引領,增強愛黨愛國之情。在小組合作共同繪制鮮紅的黨旗時,學生由黨旗的顏色聯想到共產黨員的犧牲,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穿越”時空來到1927年4月6日,這天李大釗不幸被軍閥逮捕,要他說出共產黨的秘密。面對嚴刑逼供和利益誘惑,教師引發學生道德思辨:“你選擇堅守黨的秘密,還是保存生命獲得利益?”每個人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大家逐漸明白了,為革命信仰獻出自己的生命,忠貞不渝,這是一位共產黨員的選擇。“大丈夫寧可斷頭流血,也不同流合污。”李大釗的話語,引發了學生們的價值認同。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被捕的消息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輿論,中共地下黨組織也在暗中商討營救計劃,面對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再次思辨:要不要同意組織的營救?有的學生認為共產黨組織需要領頭人,同意營救;有的同學則不同意,認為如果實施營救,共產黨可能會暴露,犧牲更多的共產黨員,讓黨遭受到重大的損失。在辨析中,學生理解了李大釗寫信拒絕營救的選擇,他不懼犧牲,堅信還有很多同志會堅定不移地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走進了李大釗的內心,學生對共產黨更加熱愛和崇敬,看到黨旗那鮮艷的紅色,受到革命精神的強大感召,生發出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建設祖國、奉獻祖國的強烈愿望。
學生在“穿越”中,以“親歷者”的身份面對多元矛盾和道德沖突,使個人的認知與他人的觀點不斷碰撞、修正、融合,進行道德判斷與選擇,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精神與新時代學生的選擇同頻共振,引領價值內化。
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穿越”情境,讓黨史成為動態立體的真實場景,學生以沉浸式的學習方式去探究、體驗、思辨,認知得到深化,愛黨愛國的情感得以激發,價值觀真正內化。“穿越”,其實是從教師立場“穿越”到學生立場,從教“穿越”到學,從旁觀者“穿越”到親歷者,在兒童經驗的不斷豐富中、在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中,黨史學習教育發揮實效性,在兒童的心里播下紅色的種子,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3-31)[2021-05-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3/t20210331_523725.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