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妮娜,陳美娟,施卡文,潘光毅,劉 琴
(江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廣東 江門 5290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是NICU 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尤其是早產兒肺部發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不足,使肺泡萎陷、肺順應性降低,導致新生兒出現呼吸困難,且這種困難呈現為進行性。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病主要的治療方法為實施呼吸機幫助輔助呼吸、給予患兒外源性PS[1]。呼吸機輔助呼吸操作屬于一種有創操作,會對肺部造成一定的損傷,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的發生[2],增加了患兒的痛苦,也降低了新生兒的生活質量。因此無創呼吸通氣模式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其無創性的特點逐漸取代有創呼吸機治療,無創呼吸通氣大大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的發生率。目前我科主要應用的無創模式為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和雙水平氣道內正壓通氣(BiPAP),將2 種模式應用在了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中,對產生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我院確診的120 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成BiPAP 組和nCPAP 組,各60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患兒家屬知情且同意。納入標準:所有患兒都符合《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共識指南:2016 版》[3]中的RDS 診斷標準;能夠進行自主呼吸。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心臟病、重度窒息或放棄治療的患兒。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兒經評估后予氣管插管,氣管內滴入PS后拔除氣管導管,改無創通氣模式。BiPAP 組采用nfantFlowSiPAP 無創呼吸機(美國)的Biphasic 模式,參數設置:吸氣峰壓(PIP):8 ~10 cmH2O,呼氣末正壓(PEEP):4 ~6 cmH2O,吸入氧濃度(FiO2):0.21 ~0.6 mmHg,高水平壓力維持時間(Ti):0.6 ~1.2 s,呼吸頻率(R R)20 ~40 次/min;nCPAP 組采用STEPHAN 公司(美國)的nCPAP 模式,參數設置:呼氣末正壓(PEEP):4 ~7 cmH2O,吸入氧濃度(FiO2)0.21 ~0.6 mmHg。
記錄通氣前及通氣后24 h 血氣分析,統計兩組治療24 h 的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無創通氣時間及總氧療統計:記錄兩組患兒的無創通氣時間(d)及總氧療時間(d)。
應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新生兒給予呼吸支持治療后,BiPAP 組PaO2在無創呼吸支持后24 h 高于nCPAP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BiPAP 組PaCO2在無創呼吸支持后24 h低于nCPAP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PaO2、PaCO2 結果比較(± s, mmHg)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PaO2、PaCO2 結果比較(± s, mmHg)
組別例數PaO2PaCO2 BiPAP 組6074.21±3.6641.05±2.21 nCPAP 組6065.38±4.1545.02±2.34 t 8.43014.225 P<0.01<0.01
BiPAP 組無創通氣治療時間及氧療時間均低于nCPAP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無創通氣時間及總用氧時間比較(± s, d)

表3 兩組患兒無創通氣時間及總用氧時間比較(± s, d)
組別例數無創通氣時間氧療時間BiPAP 組605.22±0.667.22±1.14 nCPAP 組606.45±0.529.50±1.32 t 5.447.68 P<0.05<0.05
早產兒表現為肺表面的活性物質在合成及分泌上均有所不足,導致肺泡出現萎縮的情況,對肺泡內的通氣及換氣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最終降低了氧合功能,增加了二氧化碳潴留的情況,從而引發新生兒發生了呼吸窘迫[4]。對于RDS 應盡早進行干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5],而無創通氣模式聯合PS 的使用就可以達到這個防控目標。
nCPAP 無創通氣對于能夠進行自主呼吸的患兒來說能為其提供吸氣和呼吸的相正壓,在一定程度上擴張氣道,功能殘氣量有所增加,肺順應性得以改善,從而促進氣體進行交換,肺內分流減少,促進氧合[6]。雙水平持續正壓通氣(BiPAP)療法在實施正壓通氣的同時將呼吸壓力設定了上限值,并經過呼吸機傳送至下呼吸道,氧合改善效果更佳,潮氣量與通氣量均增加,能夠使得二氧化碳有效排出[7]。同時,nBiPAP 模式在設定好的時間里將高壓轉為了低壓,充分發揮出對順應性好的肺泡的保護作用,避免肺氣壓傷的發生[8]。
本文結果顯示,BiPAP 組在治療后提高PaO2及降低PaCO2較nCPAP 組效果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原因可能是BiPAP 能夠提供周期性的壓力變化,患兒能夠進行自主呼吸,同時患兒在呼氣的過程中防止出現氣道閉陷、避免肺泡出現萎陷,從而患兒能夠容易地呼氣[9]。與nCPAP 組對比,給予BiPAP 治療可以明顯縮短無創通氣時間及總氧療時間[1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BiPAP 通氣模式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兒血氣指標,減少無創通氣及用氧時間[11-12]。當然,我們仍需更大規模、多中心的聯合研究,從而讓BiPAP 模式更好地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