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蓮,龍華娟,廖秋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腎內科 廣西 桂林 541002)
動脈血氣分析能反映機體的代謝功能和呼吸功能,是診斷呼吸衰竭和酸堿平衡紊亂最可靠的指標和依據[1]。由于橈動脈位置表淺,易于觸及和按壓,穿刺創傷小、不易損傷神經,穿刺后不易形成血腫,采血時不需遮擋患者,光線充足,患者身體不被過多暴露,指南亦推薦動脈血氣分析標本首選橈動脈采集,故經橈動脈采集血氣分析標本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橈動脈管徑細、血管易滑動、搏動感不強,且周圍分布著豐富的神經、肌腱、穴位,痛覺較為敏感[2],疼痛增加患者緊張恐懼感,導致血管收縮,采血難度加大,甚至會導致穿刺失敗,造成不必要的血管損傷[3-4]。因此,探討如何提高橈動脈采血成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提高橈動脈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選取2020 年5 月—12 月我院腎內科收治的160 例行橈動脈采血患者,探討應用手腕護托固定法在橈動脈采血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5 月—12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腎內科收治的160 例橈動脈穿刺采血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 例。觀察組男55 例,女25 例,年齡22 ~74 歲,平均年齡(51.8±4.7)歲,終末期腎病50 例,腎病綜合征9 例,慢性腎炎9 例,各種中毒12 例;對照組男50 例,女30 例,年齡20 ~75 歲,平均年齡(52.2±5.1)歲,終末期腎病52 例,腎病綜合征12 例,慢性腎炎10 例,各種中毒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神志清醒;②Allen 試驗陰性;③穿刺部位皮膚正常;④可以進行疼痛程度評定。排除標準:①昏迷無疼痛反應;②Allen 試驗陽性;③穿刺血管周圍2 cm 內出現皮下出血或1 h 內同側橈動脈采血者;④采血中出現血腫、穿刺點出血者。
兩組患者均通過Allen 試驗測試橈動脈與尺動脈側支循環良好,尺動脈無供血障礙,方可實施橈動脈采血。采血前向患者解釋采血目的與方法,指導正確配合及采血后注意事項。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采集橈動脈血,患者平臥位,掌心向上,并在手腕下墊一軟墊,消毒患者穿刺點周圍皮膚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操作者食指、中指觸摸患者橈動脈搏動最明顯部位,右手握血氣針與手腕呈30 ~40°角進針,在左手食指下端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刺入橈動脈,有鮮紅色血液回至血氣針所需刻度時拔出針頭,并用無菌棉簽加壓止血5 ~10 min,注射器針頭斜向刺入到橡皮塞中,雙手輕輕揉搓針管,使血液與肝素混合均勻,立即通知外勤隊送檢標本。觀察組采用改良手腕護托固定法采集橈動脈血。操作者具備2 年以上工作經驗、穿刺技術熟練。患者體位為仰臥位,掌心向上,上肢外展30 ~60°,將手腕護托墊于患者手背及前臂下,分別在拇指、其余四指及前臂中下段系好固定帶,患者手掌呈反弓狀、過伸位,使手背與前臂伸側夾角呈135°左右,橈動脈暴露充分且處于繃直狀態。以穿刺點為中心順時針消毒刺部位皮膚,消毒直徑8 cm,待干后再逆時針消毒1 次,然后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2 次,待干后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觸摸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為穿刺點,以30 ~45°向心方向進針刺入橈動脈,見回血后停止進針,待鮮紅血液至血氣針1.5 mL 時快速拔針,用無菌紗布按壓穿刺部位,采血針頭立即套上凝膠隔絕空氣,轉動針筒,充分混勻肝素和血液,防止血液凝固,在檢驗條碼上注明采血時間、患者體溫及吸氧濃度,立即送檢標本。
比較兩組一次采血成功率及疼痛程度。采血成功評定標準:一次穿刺橈動脈自動回血1.5 mL。采用Wong-Baker 面部表情法[5]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為:0 分:無痛;1 ~3 分:輕度疼痛;4 ~6 分:中度疼痛;7 ~10 分:重度疼痛。疼痛率=(輕度+中度+重度)例數/總例數×100%。對比兩組采血時間。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一次采血成功率90.00% 高于對照組的7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次采血成功率比較(例)
觀察組疼痛率81.25%低于對照組的9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n(%)]
對照組采血時間為(5.85±1.25)min,觀察組采血時間為(2.35±0.52)min,觀察組采血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23.123,P= 0.000)。
血氣分析是腎病內科危重患者非常重要和常用的臨床檢驗項目,迅速、準確地進行橈動脈血采集,對于疾病診斷、病情判斷、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及挽救患者生命至關重要。臨床工作中,對需進行動脈血氣分析患者選擇橈動脈采血,因橈動脈血管解剖位置及周圍組織特點,穿刺難度較大,而且穿刺過程中會造成患者不可避免的疼痛。而反復多次穿刺會導致患者恐懼、緊張心理加劇,還會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因此需要研究一種快速有效的橈動脈采血方法。
臨床常規采用的采血方法,操作者食指中指僅固定橈動脈一端,不能充分暴露血管,皮膚未繃緊,穿刺過程中容易刺破血管,甚至可能會傷及骨骼組織,加重患者的疼痛,而且還會導致血管痙攣,影響血管穿刺成功率。而且穿刺中因僅固定血管一端,血管容易滑脫,誘發血腫瘀血。針對上述弊端問題,研究一種有效的采血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是當前臨床研究的重點。應用手腕護托固定法分別對患者拇指、其余四指及前臂進行固定,使患者手背與前臂伸側形成135°左右夾角,可繃緊穿刺部位皮膚,利于暴露橈動脈,使橈動脈繃直固定且貼近體表,護士易于觸及橈動脈搏動最明顯部位,穿刺時血管不易偏移,易于進針[6],從而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減輕患者疼痛。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采血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對照組采血方法,而且觀察組的穿刺采血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采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手腕護托固定法更為安全,可提高采血的效率。分析主要是因手腕護托固定法采血過程中,操作者食指中指同時固定橈動脈,使橈動脈固定穩妥,位置表淺,可縮短穿刺距離,減輕對皮膚及皮下組織刺激,減少致痛物釋放,從而減輕患者的穿刺疼痛感,更易被采血者所接受,應用于采血者可操作性更強[7-8]。
此外,為了保證采血準確性,在使用手腕護托固定法進行橈動脈采血時需根據患者血管情況選擇使用左手或右手手腕護托,患者手背、腕部及前臂伸側需貼緊手腕護托,使手背與前臂伸側形成135°夾角,方可充分繃直固定橈動脈;固定系帶松緊適宜,過松不能充分暴露橈動脈,過緊引起患者不適甚至影響末梢血供;使用時在手與護托之間墊一次性紙巾,需定期對手腕護托進行消毒。
綜上所述,應用手腕護托固定法采集橈動脈血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減輕患者疼痛度,縮短采血時間,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