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鐸原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文化惠民工程”始于黨的十七大,作為青年主力軍,大學生在文化惠民服務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文化惠民服務作為關聯熱點重新得到了學界的關注。大學生群體如何在鄉村振興語境下提升文化惠民服務質量,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要求,已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從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角度出發,以鄉村振興為視角,探討如何提升文化惠民服務質量,進而促進鄉村文化繁榮[1]。
(1)時代背景不同。鄉村振興戰略是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關鍵期提出的;文化惠民工程于黨的十七大提出。
(2)內涵不同。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總要求上,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包括鄉村發展的方方面面;文化惠民工程的內涵主要體現為各類子項目,例如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送歡樂下基層”等[2]。
(3)目標對象不同。鄉村振興戰略主要面向鄉村,以補齊“三農”短板,實現鄉村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文化惠民服務主要面向基層人民,沒有戶籍類型限制,目的在于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實施對象部分重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象是“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對象是城鄉基層人民,故部分實施對象重合。
(2)部分內容重合。文化惠民工程主要集中在文化領域,而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所體現的五大目標任務是相互聯系的有機體,其中鄉風文明與文化惠民工程存在一定重合[3]。
(3)經驗借鑒。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鄉風文明體現了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相互融合與發展的時代要求。如何把這兩種文明有機結合起來,已經實施多年的文化惠民工程可以提供豐富的經驗借鑒。
根據服務內容,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可分為3 類,具體包括展示性服務、教育性服務、保護性服務。展示性服務主要包括文藝演出、展示展覽等形式;教育性服務主要包括文化教育與培訓、文化宣傳科普等內容形式;保護性服務主要包括文化傳承、保護、發展等內容形式。2015 年11 月以后,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開始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實行“菜單”式服務,通過服務的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結構對政府、社會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4]。
對政府而言,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基層政府文化治理的部分職能,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補充。通過“文化下鄉”“文化下基層”等多種方式,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帶入基層社會,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對基層群眾而言,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為其送去了精神食糧,成為滿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各類教育性服務提升了基層群眾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養,“非遺”保護、民間技藝傳承等保護性服務,對于傳承和保護地方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于高校而言,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可以強化高校的育人功能。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是展示高校文化建設成果、延伸并拓展高校文化教育、高校利用自身文化成果優勢服務地方和基層文化發展的過程,有效提升了辦學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
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參與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是增長才干的重要一課。通過參觀考察、調研學習體驗,促使大學生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服務過程中的分工協作也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5]。
從基層政府角度來看,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大多是上級政府下派的工作任務,基層政府部門多以完成任務的心態被動對待。
從基層群眾角度來看,不同受眾需求分歧較大,各受眾群體表現出明顯的旁觀者心態,熱情不高。
從高校角度來看,參與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的學生群體以學生干部、文藝特長學生居多,學生參與面窄;大多數暑期社會實踐不超過1 周,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在結果考評上,重宣傳而缺少來自受眾群體的評價反饋。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看,有的大學生把參加服務作為評獎、求職的砝碼或到基層度假玩樂的重要形式;部分文化惠民服務只是簡單勞動,所“用”與所“學”嚴重脫節。
從基層政府層面看,通過上級政府對接過去的各類文化惠民服務,最終都落實到了基層政府,增加了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尤其是當大學生的服務內容并非為替基層干部分擔工作的時候,基層政府的積極性難以保障。
從基層群眾層面看,基層群眾多是旁觀者,尤其是當大學生提供的文化惠民服務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時,基層群眾的參與度不高。
從高校層面看,為保證服務質量而選擇學生干部、學生黨員或有文藝特長的學生群體,導致學生參與范圍偏小;上級文件的考核評比導向會導致高校重視活動成果的宣傳、包裝以獲得較好成果。
從大學生自身看,參加文化惠民服務只是為了獲得各種榮譽,或者在德育方面獲得加分,或者增加就業籌碼,有的甚至作為游山玩水、休閑度假的機會,導致服務過程流于形式。
(1)破解當前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困境的需要。針對當下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存在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正好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破題”方式。
(2)順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均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路徑,在每一條路徑上均可與提升文化惠民服務質量結合起來,且大有可為。
(3)高校落實職責使命、強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課程。大學的5 項職責使命是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與其中4 項直接相關。通過文化惠民服務,讓大學生向群眾學習,有利于增長才干,為畢業后走進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堅實基礎,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育人途徑。
(1)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在愿景規劃以及具體舉措的10 個篇章中,專門用了1 個篇章論述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第7 篇章),為開展文化惠民服務的大學生群體積極投身鄉村文化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2)學界重新認識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學界對于鄉村文化繁榮與振興的研究與日俱增,不少學者開始把文化惠民工程與鄉村文化振興結合起來,對大學生在其中的作為進行了有益的理論探索。
(3)基層對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的深度需求。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多年,基層的深度需求已經上升為鄉村傳統文化保護、鄉村文化生態重塑以及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由公益性的“輸血”變成“造血”,構建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這一工程需要大學生群體的參與。
以鄉村振興視角提升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質量,要立足于深化服務效果和服務深度,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發力,從政府、基層群眾、高校、大學生自身等不同主體的角度多管齊下。
(1)做好規劃引領,把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作為鄉村文化繁榮振興的重要實施載體,尤其是與鄉村特色文化、“非遺”保護以及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做好頂層設計,打造鄉村文化的自循環系統。
(2)落實責任主體,明確政府、鄉村、高校、大學生群體各自不同的責任,做到“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真正將文化惠民內容中的各項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建設項目和主要措施落到實處。
(3)做好考核評估,以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為目標,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機制,適時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將實施成效納入有關單位的年度績效考評中。
(1)前期參與。積極參與各項文化惠民服務調研和地方特色文化傳承、“非遺”及民間技藝保護等前期規劃[6]。
(2)中期參與。為大學生開展的各項服務內容提供必要的協助、配合。
(3)后期參與。積極向活動組織方、實施方提供中肯的反饋意見,為持續改進大學生文化惠民服務、推動鄉村文化發展建言獻策。
(1)加強專業建設,根據鄉村文化需要和地方文化實際,適時完善專業結構和專業體系,把服務地方文化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出發點[7]。
(2)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原則,強化校企命運共同體建設,為大學生參與文化惠民、融入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建立良好的協作機制。
(3)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把地方鄉村文化融入校本課程開發,把課堂設在鄉村,動員大學生畢業后面向“三農”領域就業創業。
(1)樹立正確的實踐觀。把提升文化惠民、投身鄉村振興作為學有所用的重要途徑,在服務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
(2)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大學生需要克服浮躁心態,扎根到鄉村一線,把論文寫到鄉村大地上,將鄉村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成才之路。
(3)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以文化惠民服務為載體,進一步加深對農村的關注和了解,做好面向農村的職業規劃,以專業的知識為背景,壯大鄉村文化產業,做好鄉村文化的傳承人,使先進思想文化之花開遍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