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珍珍 張振云 劉洪鋒 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京津冀城市群共有14座城市,總面積21.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35%,2019年經濟總量統計為86809.4億元,占全國GDP的8.76%,總人口近1.1億。京津冀城市群進入快速建設階段后,由于京津兩極人才聚集的加快,在梯度推移發展中,對河北省人才的剝削更加嚴重,京津冀城市群在人才聚集方面存在人才聚集力度差距越來越大、人力資源供求產生的矛盾越來越大、不公平就業環境等問題,對河北省人才聚集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新時代為了提升改革開放的深度,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提出了全新的戰略:區域協調發展,京津冀協同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但前期協同發展中產生了人才聚集的梯度推移,且梯度推移對河北省人才聚集已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2020年京津冀高校數量對比:北京市一共有92所高校,其中:“211”高校27所,“985”高校9所,“雙一流”高校33所。天津市一共有56所高校,其中,“211”高校3所,“985”高校2所,“雙一流”高校5所。河北省一共有125所高校,其中:“211”高校和“雙一流”高校各一所,沒有“985”高校。河北普通高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落后于北京、天津兩地。
按照梯度理論,在某一區域高等教育中,高等教育發展梯度水平越高的,就越能夠在區域的競爭中收獲更多。北京、天津作為高梯度地區,占據優勢,對高等教育資源有更大吸引力,促使教育資源集中,又進一步提高教育的水平,乘數效應發生作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又會開始新一輪的集聚,出現京津優質教育資源極化。
京津冀在多方面存在人才供求矛盾:第一方面是高的優質教育資源需求與低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矛盾。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河北省僅1所“211”高校,1所“雙一流”高校,省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其次,河北對各行業優秀人才的需求,與人才嚴重不足的矛盾。為自身和子女享受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也趨向于選擇京津,處于教育低梯度的河北,吸引力較低。最典型的是京津一兩所重點大學所擁有的高校兩院院士、“杰青”等高端人才比整個河北地區都要多。河北省高校發展由于缺乏人才,發展缺乏后勁,人才向京津聚集,河北缺失嚴重。
從每年高考錄取分數就可以看出,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河北學生所享受到的師資、經費支持、硬件設施等教學資源與京津高校相比也存在差距。這種從一開始的高等教育不公平,使得京津冀人才培養結果水平難以保障,人才在根源上就存在很大差距,在人才就業過程中能力不均等,機會不均等,分布流向不平衡。由于虹吸效應的存在,三地的人才流動普遍出現了一種“向心”的態勢,大量人才流入北京或者天津,造成河北人才供需失衡。
河北作為三方最弱一“極”,近幾年雖持續優化從業環境,在政策、待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但與北京、天津相比,從業環境還存在差距,按照梯度推移理論,隨著作為第一梯隊北京的建設擴張,設施改善等情況,從第一梯隊獲得資本、人才等,會向周邊擴散,產生擴散效應,刺激河北周邊區域的發展,實際上人才擴散效應不明顯,流入河北數量不多,甚至出現回流現象。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布局,使得河北省可借力京津優勢,推進產業重構,優化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興動能,加快構建戰略布局合理,促進梯度迭代升級,推進反梯度推移人才聚集。
根據中央提出的“一核、雙城、三軸”布局,河北仍處在從屬地位,在推進河北省反梯度推移人才聚集模式過程中,雄安新區主要功能使疏解北京地區的“非首都”功能,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將雄安新區打造成一個新的“極”,與京津并列,引領人才聚集。
雄安新區的承載地、重要“極”以及現代化城市定位,決定了其未來人口密集、人才集聚的特性,在城市群建設中,北京作為增長的“極”,動力明顯不足,而在北京、天津、雄安新區城市群中,分工不顯著,產業聯系不緊密,結構較松散,比較優勢不能夠充分發揮,這使得雄安新區具備了人才聚集“極”的條件。(見圖1)

圖1 京津冀人才增長“極”
雄安新區所屬的三個縣及周邊四個鄉鎮,由于歷史原因,屬于人才匱乏地,不能滿足高端人才需求,需要通過制定實施特殊政策,描繪遠景規劃,對人才形成虹吸效應,進而產生輻射效應,帶動河北人才聚集。
解決各地資源不均衡是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這一問題需要中央統一進行布局。解決人力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打破各地人才流動壁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
首先要打破區域性行政分割。京津冀地區的行政區劃分割使三地歸屬不同隸屬,影響到三地人才方面交流與協作。可嘗試設立京津冀三方人才反梯度發展機構,專門負責三地人才交流、流動工作,該機構要能夠以國家大局為重、通盤謀劃,在總覽京津冀全局基礎上,制定三地人才發展總體策略,拓寬京津冀三地協同的廣度、加深協同的深度、提升協同的水平。
其次是思維的轉變,打破狹隘的低于關鍵,推進人才共享。尤其是京津兩地,應在人才方面對河北進行支持,提升河北省人才培育質量,提升河北人才保有率。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聯合辦學、共建研發中心等形式幫助河北,調動高校、企業等社會各界力量,實現三方互幫互助;在頂層設計中強化京津對河北省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注重創新人才共享模式,突破傳統的人才租賃、外派等共享模式,探索帶土移植、客座顧問、智力嫁接等新模式,鼓勵高層次人才異地技術入股、異地搭建團隊等方式。
最后政策上要對河北省高等教育予以傾斜。加強對河北省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支持,支持河北省“雙一流”大學建設,支持河北該水平大學建設,發揮優勢特色學科作用,鼓勵河北將其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相對接,形成“雙一流”建設與其他重大工程相互支撐、協同推進的格局,增加對河北省高等教育資源的支持;可以通過吸引京津各地名校在雄安新區開辦分校,利用政策優勢建設高水平雄安大學,打造高水平、國際化教育高地;在布局發展上,突出重點,有先有后,選定高校重點扶持,如燕山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通過重點發展,形成省內亮點,帶動其他高校,從而改變河北省高等教育發展落后的格局。
河北雄安新區承載著優化人才配置,調整京津冀之間的空間和人才分布的作用,對京津冀人才發梯度流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首先要明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具備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的定位,高度關注和培育創新,特別是加大對于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暢通人才需求渠道。其次要高度重視人才的發展空間與保障機制,才能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能為人才解決落戶、醫療、保險、子女隨遷等方面的后顧之憂,還要做好基礎設施保障,逐步建設完善住房、管網道路、交通設施等,綠色雄安、生態雄安建設。在薪酬制定、引入標準、職級評定上放寬、放松,完善市場機制,公平競爭,對于未來讓人才有信心。
最后要以公平有序的競爭機制激活人才。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綜合人才庫,建立績效考核體系,強化對人才的跟蹤反饋;瞄準精準就業,重點關注高端人才安置及跟蹤情況,對重點領域內重點人才重點扶持;增強新區基礎創新能力,逐步將技術、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貢獻納入分配體系,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造力。
京津吸引人才,主要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基礎,各個企事業單位可以給予人才高額的薪酬,政府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河北現在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在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中,河北將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升級換代、產業轉移,通過產業結構優化促進人才聚集、結構優化,形成人才的“齒輪化”錯位格局;河北重點行業企業要做好吸引人才的“排頭兵”和“主力軍”,讓高層次領軍人才組建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帶動人才持續聚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在河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對高端人才的支持可以從引進、安置到后期績效跟蹤專門制定方案,體現個性化服務,結合大數據構建,實現服務體系建設。可引進社工機構,個性服務,有針對性的了解需求,建立“人才綠卡”制、“一人一策”制、承諾兌現制度,完善個性化服務。
完善的頂層設計,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一環,在一些方面,如產業環保、文化等方面協同機制已經出臺并開始日趨完善,但離全面協同發展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社會保障方面的協同機制還在推進過程中,目前尚處于啟動階段。一方面可以通過嘗試設立研究小組,通過調查研究,加快速度制定京津冀社會保障協同發展方案,三方共建共享,提供保障依據。其次推動社會保險統一進程,通過京津冀三地社保繳費基數、經費來源、社保費率、待遇水平等方面的統一,來實現三地社保協同。三是京津冀三地各經辦部門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推進三地社保信息共享,通過信息化手段,簡化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推動社會保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培養有利于人才流動的環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