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君 何海燕 張明真 練慶澤
膿毒癥可導致患兒器官功能喪失,近年來在重癥疾病中較為常見,總體預后差,病死率較高[1]。維生素D是維持機體生命和保存機體健康所必需的營養素[2]。不僅發揮經典的鈣磷代謝作用,對免疫調節也有作用,影響膿毒癥的發展和預后[3]。膿毒癥是危重患兒治療的棘手難題,具有病死率高、住院時間長等特點[4]。維生素D 水平是否與疾病預后相關的研究在國內較少。在兒童重癥領域,少有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為維生素D 水平與膿毒癥預后的關系提供循證依據。基于此,本文研究維生素D 水平與膿毒癥患兒的預后關系。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8 年6 月~2020 年12 月本院兒科及PICU 收治的121 例符合標準的膿毒癥患兒為研究對象,年齡1 個月~14 歲。納入標準:①住院>1 d;②均符合膿毒癥/嚴重膿毒癥的診斷標準(2012 年國際版嚴重膿毒癥與膿毒癥休克治療指南)。排除標準:①入院30 d 前連續使用>10 d 的糖皮質激素;②心臟病手術后轉入或有心臟手術史;③有腎臟等基礎疾病;④行血液透析治療;⑤未經過正規治療或治療不明顯出院。將患兒根據25(OH)D 水平不同分為維生素充足組(>30 ng/ml,58 例)、維生素不足組(21~30 ng/ml,32 例)和維生素缺乏組(0~20 ng/ml,31 例)。
1.2 方法 入院24 h 內留取外周靜脈血2 ml 標本檢測25(OH)D 水平,以3000 r/min 離心15 min 分離血清,用西門子全自動化學發光儀(ADVIA Centaur XP)及其配套試劑檢測血清25(OH)D 水平,每天質控在控范圍內。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三組患兒入住PICU 時間、住院時間、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及住院期間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兒入住PICU 時間比較 維生素充足組入住PICU 時間(8.11±1.22)d 短于維生素不足組的(10.14±1.24)d、維生素缺乏組的(13.11±1.87)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兒入住PICU 時間比較(,d)

表1 三組患兒入住PICU 時間比較(,d)
注:與維生素不足組、維生素缺乏組比較,aP<0.05
2.2 三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 維生素充足組住院時間(11.11±1.27)d 短于維生素不足組的(14.14±1.27)d、維生素缺乏組的(17.11±1.82)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d)

表2 三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d)
注:與維生素不足組、維生素缺乏組比較,aP<0.05
2.3 三組患兒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比較 維生素充足組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低于維生素不足組、維生素缺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兒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比較[n(%)]
2.4 三組患兒住院期間病死率比較 維生素充足組患兒病死率低于維生素不足組、維生素缺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兒住院期間病死率比較[n(%)]
維生素D 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參與礦物質代謝,是維持機體生命和保存機體健康所必需的營養素[2]。不僅骨骼健康離不開維生素D,而且多器官的正常運轉也離不開維生素D,多種組織細胞均含有維生素D,其具有更為廣泛的骨外生物學效應[2,5]。隨著研究的深入,免疫系統中維生素D 的作用受到廣大學者的重視。維生素D 可影響免疫細胞的細胞因子分泌、巨噬細胞對病原體的吞噬,通過促進抗菌肽的表達、抗原呈遞過程等對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進行調節,在機體感染過程中參與防御,與膿毒癥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5-7]。膿毒癥是病原體入侵后誘發機體產生的一系列連續動態宿主反應,其發病機制復雜,病死率高、住院時間長,預后受年齡、液體復蘇、機械通氣時長等多種復雜因素影響,是危重患兒治療的難題,需要較高的搶救水平。在危重疾病兒童中,維生素D 缺乏十分常見,尤其對膿毒癥患兒預后存在一定影響,維生素D水平可能存在預測及治療價值[8],這對進一步降低膿毒癥病死率存在積極意義[5,9],鑒于兩者之間可能存在關聯性,很多研究者對此開展了相關研究。
Moromizato 等[10]針對成人研究顯示入院前維生素D 缺乏是危重患者發生膿毒癥的重要預測因素。另有一些研究均表明膿毒癥患兒維生素D 缺乏發生率高,維生素D 水平可反映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11-14]。尹冰如等[15]在膿毒癥/嚴重膿毒癥患兒維生素D 水平與預后的研究中,重度維生素D 缺乏組相比于維生素D 充足組、輕度維生素D 缺乏組出院病死率顯著增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入院存在重度維生素D缺乏的膿毒癥患兒有更差的臨床結局。黎萍等[4]在重癥監護病房膿毒癥患兒預后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數據統計顯示,維生素D 充足組、不足組及缺乏組的28 d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有學者采用系統評價的方法探討不同維生素D 缺乏與膿毒癥的發生及預后的關系,結果顯示維生素D 缺乏者發生膿毒癥的風險性顯著上升,維生素D 缺乏程度越重與膿毒癥進展為膿毒性休克的關系越密切,為評估提供了一個新目標[16]。
本文的研究方法簡單,費用便宜,依從性好,易于開展,因此對膿毒癥患兒的預后情況與維生素D 水平的關聯性進行了細致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維生素充足組入住PICU 時間、住院時間短于維生素不足組、維生素缺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維生素充足組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病死率低于維生素不足組、維生素缺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4,10-16]結果較為一致,因此認為維生素D 水平與患兒的預后存在直接的關聯性,患兒的維生素D 水平可以為疾病早期識別以及疾病嚴重程度預示提供參考。
本文研究探討膿毒癥患兒體內血清25(OH)D 水平與其預后的關系,為膿毒癥患兒的診治提供新思路,擬早期識別膿毒癥,及時液體復蘇、合理使用抗生素,將膿毒癥停留在初始階段,有效控制,避免病情進展為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降低病死率,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樣本數較少,臨床指導價值仍需進一步探索,仍需要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提供循證依據。
綜上所述,維生素D 水平與膿毒癥患兒的治療存在顯著的關聯性,維生素D 缺乏患兒的預后情況更差,且與患兒的病情嚴重性存在直接相關性,可以用于指導識別膿毒癥并改善預后,且可以為膿毒癥的病情控制提供警示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