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瑩,匡月青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惠州華貿中心坐落于廣東省惠州市江北中心區(CBD)的核心區,總占地約13.5 hm2,總建筑面積71 萬m2,由一座大型時尚購物中心、三座寫字樓、四棟住宅,以及2 萬m2中央花園廣場等圍合而成,是集辦公、居住、休閑娛樂等多種業態于一體的大型高端城市綜合體,項目地理位置如圖1 所示。華貿中心所在的江北中心區是惠州規劃起點最高、市政建設投入最大、配套設施最齊全的現代化新型城區,是惠州市集行政、文化、體育、金融、商業、辦公以及居住為一體的CBD 核心區域。

圖1 項目地理位置圖
自建成運營以來,隨著商場、餐飲營業步入正軌,華貿中心的停車資源日漸緊張,高峰期間華貿中心車庫出入口及車庫內部均已出現嚴重的堵塞,無法滿足日后營運的需求。因此,急需改善其行車、停車條件,改善其交通環境,提高綜合體商業形象。
華貿中心位于城市次干道文昌一路旁,周圍有惠州大道、云山西路、文昌一路等眾多市政干道,為華貿中心構建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
改造前,華貿中心的交通主要通過文昌一路到達片區,文昌一路與華貿中心配套道路均為右進右出組織,配套道路與地下道路在西北側與東南側均為無燈控平交,改造前地面道路交通組織如圖2 所示。

圖2 改造前地面道路交通組織圖
地面停車西北側與東南側相對獨立,西北側為雙向組織,設有2 個出口,1 個進口;東南側為單向組織,設有1 個進口,2 個出口。兩側地面停車無銜接通道,無法資源共享。地面停車現狀未施劃停車位,停車數量約為300 輛,現狀停車組織為人為組織停靠。
改造前地面道路交通存在以下問題:(1)地面停車出入口數量偏少,商場西北側及前方地面停車僅能通過西北側入口進場,入口壓力大,轉彎半徑小,到達交通進場效率低。到達交通集中排隊常引發道路交通擁堵。
(2)西北側地面停車出口處離開車輛與地下道路到達車輛存在沖突。地下道路出入車輛與地面車輛交織,嚴重影響道路通行能力。
(3)現狀地面交通組織尚未形成系統,貫通性較差,場內停車效率低。
改造前,華貿中心設有一條地下道路以聯系各地塊地下停車庫,地下道路為雙向兩車道,與地面配套道路及各車庫出入口均為無信號平交形式,交通組織較為混亂,行車秩序較差,存在車輛借道影響對向交通的情況;在高峰時段,該道路通行能力較差,改造前地下道路交通組織如圖3 所示。

圖3 現狀地下道路交通組織圖
改造前地下道路存在以下問題:
(1)地下道路為雙向兩車道交通組織,單向僅為一個車道,不能滿足進場高峰、離場高峰交通需求,均需借道行駛;
(2)地下道路銜接各地下車庫出入口交通交織嚴重,對地下道路通行能力影響較大;
(3)地下道路與地面道路銜接交織嚴重,影響出入口進出效率;
(4)高峰期間地下道路通過人工管制采用單向行駛,缺乏科學的管理手段。
針對地面道路存在的系列問題,改造后地面道路交通組織如圖4 所示。主要改善內容為:

圖4 地面道路改善方案交通組織圖
(1)打通各通道,連通片區,地面交通組織采用南進北出逆時針循環體系;
(2)地面停車形成4 進4 出地面停車出入口。取消西北側停車出入口,片區西北側配套道路上設置2個地面停車出口,片區東北側配套道路上設置1 個地面停車入口和1 個地面停車出口,片區東南側配套道路上設置1 個地面停車入口,在文昌一路上設置1 個地面停車出入口(設置兩進一出閘機);
(3)在地面各出入口設置閘機替代人工收發卡。
針對地下道路存在的系列問題,對地下道路日常運營和寫字樓早高峰運營分別提出對應的交通改善方案,改造后地下道路日常運營交通組織如圖5所示,主要改善內容為:

圖5 地下道路日常運營改善方案交通組織圖
建議地下道路日常采用雙向2 車道西往東單向組織,減少與地面道路和各車庫出入口的交通交織,同時滿足車輛高峰期間通行能力需求。
針對地下道路存在的系列問題,對地下道路日常運營和寫字樓早高峰運營分別提出對應的交通改善方案,改造后地下道路寫字樓早高峰交通組織如圖6 所示,主要改善內容為:

圖6 地下道路寫字樓早高峰改善方案交通組織圖
(1)地下道路東段入口改為雙向通行,避免寫字樓車輛與西側貨車的交通沖突,保持早高峰寫字樓到達車輛通過東側地下道路入口便捷進入;
(2)在地下道路東段入口段設置車行道指示燈及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引導車輛限時雙向行駛;
(3)為不改變其余車輛單向組織大原則,確保A區、B 區出入口無沖突,早高峰限時雙向行駛路段西端設置水馬,避免車輛向西逆行。
惠州華茂中心地面道路及地下道路交通改善工程,項目已竣工投入使用,此方案不僅改善了商場停車資源緊張的現狀,緩解了商場交通停車堵塞狀況,滿足商場日后營運要求,而且同時改善商場周邊交通環境,提高了綜合體商業形象,為同類大型綜合體商場周邊交通環境改善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