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倩
(上海黃浦江越江設施投資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3)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在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今日,利用或改造地下空間迫在眉睫。
目前,地下空間的開發多集中在淺層空間(地下0~15 m),主要采用明挖法和非開挖工法實施。明挖法具有工藝成熟、適應性強等優點,當基坑開挖深度不深時,應用廣泛。
常見的基坑圍護體系有鋼板樁、鉆孔灌注樁、型鋼水泥土攪拌樁(SMW)、地下連續墻等結構。鋼板樁具有輕型、施工速度快的特點,基坑施工結束后可拔除,循環利用性好,但剛度較小,變形大,一般適用于開挖深度不大、周邊環境保護要求不高的基坑工程;型鋼水泥土攪拌樁即為受力結構,又做隔水帷幕,內插型鋼可回收,軟土地區開挖深度一般不大于13 m,且施工機械平面尺寸大、高度高,對施工場地有較高要求;鉆孔灌注樁適用性廣、工藝簡單、噪聲小、不存在擠土效應,但環保性較差,會成為地下障礙物,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間的全方面開發;地下連續墻適用于于開挖深度較大、對環境保護等級要求高的基坑工程,墻體剛度大、施工安全性高,通常在其他圍護結構無法滿足要求時采用,但工程費用巨大。
因此,很有必要研制一種快速施工、綠色環保、滿足多種要求的基坑圍護結構。近年來,一種新型圍護結構——鋼管樁,由于其承載能力大、規格多、樁長易調整、循環利用浪費少、施工速度快等諸多優點,在各種工程中得到了應用:寶蘭客專王家溝隧道飽和黃土軟弱地基加固措施[1]即采用鋼管樁加固。
為此,有必要從承載性能、工程可行性等角度研究鋼管樁的特點,可為相似工程所借鑒。
本文以上海市武寧路快速化改建工程為背景,擬開挖基坑工程為10 m 寬、10 m 深條形基坑,共設兩道支撐:第一道鋼筋混凝土支撐:800 cm×800 cm,第二道鋼支撐規格:D 609×16。
由上至下依次發育的土層為:①1-1雜填土、②1褐黃~灰黃色粉質黏土、②3-1灰色黏質粉土夾淤泥質粉質黏土、③灰色淤泥質粉質黏土、④灰色淤泥質黏土、⑤1-1灰色黏土、⑤1-2灰色粉質黏土、⑥暗綠~草黃色粉質黏土、⑦1草黃~灰黃色粉砂、⑦2灰黃~灰色粉砂、⑧1灰色粉質黏土、⑧2-1灰色粉質黏土夾粉土。相關力學參數及層厚見表1。

表1 土層參數表
為研究比較各種圍護結構的差異性,本文選取三種圍護結構做比較:預制鋼管樁(φ1 m×20 mm)、鉆孔灌注樁(φ1 m)、型鋼水泥土攪拌樁(密插型鋼HN 700×300×11×24)。
本次數值模擬采用M idas-GTS(-NX)[2]軟件進行分析。GTS-NX(New experience of Geo-Technical analysis System)是一款針對巖土領域研發的通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可進行二維和三維的有限元模擬分析,全方位真實模擬多種施工工況。
圍護結構、混凝土支撐及鋼支撐等結構,一般處于彈性受力狀態,本文采用各向同性彈性模型模擬[3]。
描述土體的本構模型(應力-應變關系)有很多:摩爾庫倫模型、DP 模型、HS 模型[4]等,其中,HS模型為等向硬化彈塑性模型,可以同時考慮剪切硬化和壓縮硬化,采用MC 破壞準則,適合于對多種土類的破壞和變形行為的描述。本文根據上海地區多為軟土以及基坑開挖卸載等特點,選取HS 模型作為土體的本構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HS 模型應力-應變關系圖
圍護、支撐等結構及土體力學參數及本構模型見表2。

表2 各結構參數及本構模型表
為降低不同變量影響,本文分析的不同圍護結構僅類型及直徑不一致(水泥土攪拌樁不考慮水泥土受力),圍護結構樁長、支撐、開挖埋深等均相同。
基坑開挖模擬步驟如下:
步驟1 如圖2 所示,土體自重應力平衡;

圖2 土體應力平衡
步驟2 如圖3 所示,分別施做不同圍護結構;

圖3 施做圍護結構(鋼管樁為例)
步驟3 如圖4 所示,開挖至第一道支撐底,施做第一道混凝土支撐;

圖4 開挖,架設第一道支撐
步驟4 如圖5 所示,開挖至第二道支撐底,施做第二道鋼支撐;

圖5 開挖,架設第二道支撐
步驟5 如圖6 所示,繼續開挖至坑底。

圖6 開挖至坑底
最終可建立三種圍護結構的有限元模型,如圖7至圖9 所示。

圖7 鋼管樁有限元模型圖

圖8 鉆孔灌注樁有限元模型圖

圖9 型鋼水泥土攪拌樁有限元模型圖
從圍護結構的水平變形、地表沉降、支撐內力三個方面出發,分析比較不同圍護結構的承載性能。
基坑圍護結構水平變形受結構剛度影響較大,通過軟件計算得到圍護形式的水平位移分布圖,如圖10 所示。

圖10 圍護水平位移對比圖(單位:mm)
從圖10 可以看出,各類圍護結構基本呈現拋物線形的變形形態,坑底附近水平位移達到最大值;且鋼管樁的水平位移最小,并不會導致圍護結構水平位移的增大。
從墻體水平位移角度考慮,鋼管樁能滿足相關水平位移控制要求。
圍護結構剛度大,則支撐所受內力相對較小;圍護結構剛度小,則支撐所受內力較大。為此,所選圍護結構必須確保支撐的安全可靠。通過計算得到,不同圍護結構兩道支撐所受軸壓力大小見表3。

表3 支撐軸壓力
從上表可以看出,鋼管樁圍護結構并不會導致支撐內力的突變,不論混凝土支撐、鋼支撐,內力均無明顯變化。在采用鋼管支撐時,只需按照普通支撐設計方法設計即可確保安全可靠。
受基坑開挖影響,坑外地表會發生沉降。若所選圍護結構導致地表沉降過大,就會導致周邊建筑物發生傾斜,甚至倒塌等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究鋼管樁對地表沉降的影響,即研究坑外地表沉降曲線分布。
根據工程實踐經驗,沉降曲線分為凹槽形和三角形沉降[5]。通過有限元軟件計算得到,不同圍護結構的坑外地表沉降曲線,具體如圖11 所示。

圖11 坑外地表沉降對比圖(單位:mm)
從上圖可看出,不同圍護結構的坑外地表最大沉降發生位置離基坑水平位移約0.7H(基坑開挖深度)~0.8H;若采用鋼管樁圍護結構,坑外地表最大沉降可比SMW 減小約70%,比鉆孔灌注樁減小約20%,采用鋼管樁圍護結構并不會導致坑外地表沉降增大。
因此,從坑外地表沉降角度考慮,鋼管樁能夠滿足相關控制要求。
施做鉆孔灌注樁圍護結構時,需要進行綁扎鋼筋籠、挖孔、吊裝、澆筑混凝土、止水帷幕施工等多個施工步驟,工序較繁瑣,施工效率相對較低;施做SMW 工法樁時,需要進行重復攪拌、插入型鋼、等待漿液硬化等施工步驟,施工效率并不太高。
相對而言,預制鋼管樁是一種更加快速、更加經濟的選擇,在江浙滬中已得到大量應用,如圖12 和圖13 所示。

圖12 預制鋼管樁

圖13 圍護結構施做圖
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四期項目,采用了鋼管樁作為圍護結構,由ICE 公司的416L 型液壓振動錘施工插拔,實現了幾分鐘打入一根鋼管樁的施工效率。
預制鋼管樁之間存在鎖扣,可通過內插鋼板樁,實現圍護止水的效果,并不需要另外施做止水帷幕,如圖14 所示。

圖14 鋼管樁與鋼板樁連接圖
因此,采用預制鋼管樁在施工技術上是可行的。
鉆孔灌注樁圍護結構由鋼筋混凝土組成,會永久地遺留在地下,若未來地下空間規劃變更,會成為影響后續建筑物施工的障礙物,不利于地下空間的可循環利用,綠色環保性較差;SMW 工法樁內插型鋼可拔除以重復利用,相對較綠色環保,但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大量泥漿,而施工場地的泥漿處理往往難以達到文明施工的要求。
施做預制鋼管樁圍護結構時,可通過拔除預制鋼管,實現盡可能降低對后期建筑物的影響,并可達到反復利用、降低造價的目的;且整個施工過程中基本不存在泥漿濕作業,更容易達到文明施工的目標。
鉆孔灌注樁以及SMW 工法樁均需在施工現場完成,施工質量不易保證,且在地下成樁,無法檢驗施工質量。預制鋼管樁可在工廠內加工,施工質量易于保證,且加工效率最高。
通過有限元分析以及工程實例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預制鋼管樁在承載性能上可行,鋼管樁圍護在圍護結構水平變形、支撐內力、地表沉降三個方面的性能與普通圍護無明顯差異;(2)預制鋼管樁在工程實施性上具有較好的優勢:施工快速高效、綠色環保、質量可控、易于加工。預制鋼管樁能較好地滿足工程需求,是一種安全可靠、綠色環保、施工快速的圍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