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楊 波,王澤銀
(1.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8;2.中國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54)
鋼桁架結構由于其跨越能力較普通鋼箱梁大,一般用于跨越較寬河流或者城市市政工程中。《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范》(CJJ 69—95)(簡稱《規范》)規定:“為避免共振,減少行人不安全感,天橋上部豎向自振頻率不應小于3.0 Hz”。
大跨度人行天橋在滿足相關規范要求的應力、強度和撓度等要求后,一般較難滿足《規范》中的頻率要求,因而往往給行人帶來不舒適的體驗。為改變此狀態,工程上通常采用的辦法有:(1)調整結構尺寸,增大結構剛度,但增大結構剛度的同時也會增大結構質量,故頻率變化不明顯且經濟性較差;(2)設置減震設施,減少結構的振動響應,天橋常用的減震方式有安裝調諧質量阻尼器(TMD),該方法具有造價低、安裝方便、減震效果顯著等優勢[1]。
廣西河池園博園內擬設計1 座跨河鋼桁架結構人行天橋(見圖1)。橋梁采用3 跨簡支結構,其中第2 跨為跨徑80 m 的簡支鋼桁架梁。桁架高6.6 m,桁架結構均采用圓鋼管,上弦桿截面尺寸為φ900 mm×30 mm,下弦桿截面尺寸為φ900 mm×26 mm,腹桿截面尺寸為φ450 m×(24~18)mm。桁架上面設置建筑裝飾鋼架,采用圓鋼管,尺寸為φ450 mm×14 mm,橋梁橫向共設置2 榀桁架。桁架橫橋向間距7 m,桁架在下弦桿之間通過縱橫梁焊接為一體,縱梁尺寸為300 mm×350 mm×16 mm,橫梁尺寸為300 mm×400 mm×18 mm;桁架在上弦桿之間及裝飾鋼架在橫橋向之間通過圓鋼管焊接連接,鋼管尺寸為φ450 mm×12 mm。

圖1 鋼桁架結構人行天橋
調諧質量阻尼器又稱動力吸振器,是結構被動控制措施的一種,主要應用于抗風和提高人體舒適性。調諧質量阻尼器系統由質量塊、彈簧和阻尼元件組成[2](見圖2)。其原理是通過在主結構上增加一個輔助機構,在主結構受到外界動態力作用時,提供一個頻率幾乎相等,與結構運動方向相反的力,來抵消部分外界激勵引起的結構響應。

圖2 調諧質量阻尼器系統示意圖
本方案在結構上布置了5 個TMD,總質量為5 t,模型中TMD 采用集中質量模擬。減振裝置設置在跨中下懸桿5 根橫梁側面,其平面布置圖見圖3,TMD設計參數見表1。

圖3 TMD 減振裝置平面布置圖(單位:mm)

表1 TMD 設計參數
針對該大跨鋼桁架人行天橋,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Civil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見圖4;人行天橋有限元模型第2 階模態豎向振動見圖5;人行天橋有限元模型前3 階振動頻率見表2。

圖4 人行橋三維有限元模型

圖5 人行天橋有限元模型第2 階模態(豎向振動)

表2 人行天橋有限元模型前3 階振動頻率
通過有限元計算分析可知,鋼結構應力和變形都滿足規范要求。結構豎向振動模態基頻為2.079 Hz,不滿足《規范》最小3.0 Hz 要求,需要對結構進行專項舒適度設計。另外,2.079 Hz 與行人正常行走步頻2.0 Hz 非常接近,容易引起橋梁共振,因此對該大跨度人行天橋進行行人舒適度設計非常重要。
行人行走模型取國際橋梁和結構工程協會(IABSE)提供的連續步行荷載,行人不同運動形式下參數間的相互關系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知,行人正常速度行走的頻率為2.0 Hz,橋梁結構豎向振動模態基頻應盡量避開此范圍,防止引起結構共振。

表3 行人不同運動形式下參數間的相互關系
實際工程中,一般都是將單人步行力按照一定的方式疊加,從而得到多人甚至人群步行力。由于行人間步行不一致,不同人的步行相互抵消,按照荷載等效原則,人數為N 的人群荷載可折減為Np(或Ns)個步調一致的行人產生的荷載,二者的比值稱為同步概率。
針對不同密度人群的自由行走,《德國人行橋設計指南》(EN 03(2007))均采用諧波荷載模型,得到了低密度人群(密度<1.0 人/m2)和高密度人群(密度>1.0 人/m2)自由行走的等效計算公式。
低密度人群自由行走等效計算公式為:

高密度人群自由行走等效計算公式為:

式中:ζ 為振型阻尼;n 為人數。
由于行人交通級別與人群密度相關,參考《德國人行橋設計指南》,給出了基于結構第1 階豎向振動工況下的人群密度為0.7 人/m2(同階頻率為2.0 Hz)。豎向人群激勵荷載曲線見圖6。

圖6 豎向人群激勵荷載曲線
國內規范尚沒有人行橋舒適度與振動加速度對應關系的表述,筆者參考《德國人行橋設計指南》,將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列出來,見表4。

表4 振動加速度限值 單位:m/s2
為了分析TMD 的減震效果,從有限元模型中提取加速度時程曲線(見圖7、圖8)和位移時程曲線(見圖9、圖10),對有無TMD 減震裝置2 種工況進行對比分析。

圖7 豎向無TMD 工況加速度時程曲線

圖8 豎向加TMD 工況加速度時程曲線

圖9 豎向無TMD 工況位移時程曲線

圖10 豎向加TMD 工況位移時程曲線
由圖7 可知,無TMD 時,豎向最不利點的穩態加速度為0.642 6 m/s2;由圖8 可知,加上TMD 后,豎向最不利點的穩態加速度為0.490 6 m/s2,滿足表4 舒適度等級1 的要求,同時豎向減振率為23.65% 。
由圖9 可知,無TMD 時,豎向最不利點的位移為4.72 mm;由圖10 可知,加上TMD 后,豎向最不利點的位移為3.94 mm,豎向減振率為16.5%。
(1)采用TMD 減振技術后,能有效減小人行激勵下結構的加速度,減震率達到23.65%,豎向位移減振率為16.5%,減震效果明顯。
(2)國內規范中尚沒有關于人行舒適度方面的評價指標,而國外相關標準和限制各不相同,建議加快人行橋TMD 減震系統相關規范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