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菊榮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蘇州市特級校長,華東師范大學教研員研修中心特聘講座教授,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小學學校管理》編委,江蘇省教育督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蘇州市督學。主要研究領域有學校文化建設、學校課程實踐、課堂觀察方法等。在《中國教育學刊》《人民教育》《中小學管理》等刊物發表教育類文章200余篇。致力于“教學評一致性”研究,獲蘇州市首屆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教育科研成果獎等。主編《教了不等于學會了—學校如何發展課程》《觀課議課問題診斷與解決》等。
學校是育人的專業地,課程與教學是學校專業育人的重要標志。就理論層面而言,課程與教學論雖然仍然在隨著時代不斷進步,不斷有新的突破與發展,但總體而言,應該非常成熟了。但是,課程與教學的原理如何成為每一個校園、每一間教室、每一個課堂的基本遵循,使實踐與原理像一枚硬幣的兩個面一樣須臾不可分離,讓教師的實踐始終處于與理論的對話狀態(即在教學現場不斷地思考基本理論問題),讓學生享受優質教育,可以說是任重道遠。筆者于2009年任新建的汾湖實驗小學校長,有幸與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團隊進行了8年的深度合作,提出與踐行“教學評一致性”,2017年調任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綜合以往經驗,系統構建、扎實推進“構建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論”,獲得了一些體會。
一、構建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論,要對“學校里要走出怎樣的人”進行哲學思考
課程與教學論的頂端是“育人目標”。對于學校來說,沒有什么比回答好“學校里要走出怎樣的人”更重要、更基本的了。“培養什么人”從總體上來說黨和國家有明確要求。立德樹人是新時代的教育任務,核心素養是課程與教學的共同目標。但是,新時代教育總任務、課程與教學共同目標在不同的學校、同一學校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會因地因時有自己的表達,這個表達居于“學校哲學”的頂端,因為只有明白我們要培養怎樣的人,才能回答其他問題。
2009年,筆者從城區重回農村,在蘇浙滬交匯處的農村創辦汾湖實驗小學。看著眼前渴望成長的年輕教師與因為進入新學校而興奮的學生,我們不斷地思考要把學校引向何方、要把學生帶往何處的問題,我們以為這是學校的“元問題”—學校發展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具體問題,但我們不能僅僅看見這些具體問題而忘記去思考學校的“元問題”。當人們在討論新建學校是否有“文化”的時候,我們提出,來到這里的第一天,文化也就開始了,我們要為學校奠定文化基因。第一個學期,教師以每人一本“土書”的方式記述自己參與創業的心路歷程,這件事情后來一直堅持著,當筆者8年之后離開這里的時候,我們已經積累了444本教師的個人著述—這是一筆精神財富,這里藏著文化基因。這個以“成長”與“堅持”為關鍵詞的文化基因,就是后來尋尋覓覓中提出的“畢業生形象”(育人目標)的基本內涵,即內修外煉、能恒樂成。筆者可以自豪地說,8年中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培養這樣的學子而努力。
2017年,筆者來到的是一所百年老校,是一個龐大的教育集團。在處理復雜事務的同時,筆者不斷思考“百年實小走向何方”的問題,與教師們一起,回溯學校歷史,對話教育經典,直面當下問題,提出了“愛德·求真”校訓的時代表達“把學校建設成為智力生活與精神世界不斷豐富之地”,把育人方向引向“智力生活與精神世界”兩個相互依托的層面。沿著這個方向,我們首先激發教師活力—一所學校的真正活力是教師具有學術能力。我們在第一時間成立“課程領導研修中心”,聘請崔允漷教授為導師,開始學習如何在每一個日常、每一個現場去思考“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問題”。2019年,我們將兩年中發表的相關成果匯編成厚厚兩冊,并稱之為“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論”。2020年,在南京師大吳永軍教授等的指導下,我們將“智力生活與精神世界不斷豐富的人”凝練成“積極生長者”的育人目標,在《人民教育》2021年第8期發表了《為新時代造就“積極生長者”—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校本實踐》(人大復印報刊《中小學學校管理》第8期轉載)。
二、構建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論,要對“如何培育我們所要的人”進行路徑設計
一所學校,一個校長,必須把“培養怎樣的人”作為核心問題去思考,這是學校的戰略問題,是課程的哲學思考,同時,又必須通過合理的路徑讓理想落地,這是課程的技術思考。沒有哲學思考,學校就沒有方向;沒有技術思考,學校就沒有方法。2009年,筆者有幸在與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緊密合作中不斷地思考課程與教學原理問題,最早把“教學評一致性”創造性地運用于日常課堂。“教學評一致性”成為我們構建“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論”的標志性技術。
“教學評一致性”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技術,學校課程規劃編制、學期課程綱要撰寫、單元或課時教學方案設計,都應遵循“教學評一致性”原理。“教學評一致性”的邏輯思考,要從“何謂好課”說起,即評價一節課是不是好課,應根據學生的學習信息,而不是僅看教師的教學情況與個人素養。學習信息從何而來?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中創造出來的。學習任務據何設計?基于學習目標。那些根據學習目標設計的學習任務,可以用來檢測目標是否實現,因此又稱“評價任務”。而教學活動就是把評價任務組織起來,以幫助學生創造信息,達成實證目標。
“教學評一致性”的技術路徑概括起來是三句話:設計對接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開發匹配學習目標的評價任務;組織嵌入評價任務的學習活動。這三句話說起來簡單,到具體課堂情境中都要進行實踐創造,在進行實踐創造的時候,又要不斷地回到這三句話,這就是構建“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論”,這就是不斷地在課堂現場思考與處理理論問題。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活動,每一個要素都是大文章,都需要往下扎根。學習目標,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們的理解總是似是而非。面對一節具體的課,我們能撰寫好學習目標嗎?我們是在敘寫預期的學習結果嗎?我們的目標有“能見度”,可測量,有“素養含量”嗎?—退而求其次,我們有目標嗎?我們進教室上課前一剎那、下課的第一時間,如果有人問你,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我們能脫口而出嗎?評價任務,這個關鍵問題,我們以往總是忽略了,我們甚至不知道“評價任務設計先于教學活動”這個“逆向設計”的基本邏輯,沒有與目標匹配的評價任務,我們用什么去組織教學活動呢?—這些基本常識,這些基本邏輯,這些基本技術,支持著我們每一次的教學保持專業、理性,支持著我們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上呈現出各種生動表現來。
說到這里,我們需要重新梳理一下:“教學評一致性”的技術如何讓我們的教室里走出我們所要培養的人呢?關鍵在于學習目標的對接,學習目標對接“能恒樂成”,對接“積極生長者”, 對接“育人目標”,我們每一天的勞作,就具有了育人的意蘊。
三、構建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論,要對課程與教學話語進行實踐創新
構建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論,是對教室里的課程與教學進行理論審視、理論叩問,但不等于是課程與教學書本知識的復制、粘貼,而是基于原理的實踐創新。
我們建立了“三部曲模型”,這是一個課堂評價循環模型,是“雙線互動”的“兩個三部曲”。從“教”的角度來說,是“呈現評價任務—收集評價信息—處理評價信息”的三部曲循環;從“學”的角度來看,是“理解評價任務—完成評價任務—分享評價信息”的三部曲循環。這兩個“三部曲循環”緊密互動,構成了“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實踐模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有四重境界:明白清晰謂之第一重,充分扎實謂之第二重,生動活潑謂之第三重,通透暢達謂之第四重。此四重境界重重精進不可跳躍,一切皆在“明白清晰”的基礎上創造,而“三部曲模型”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筆者致力于“四現象創造”,即希望課堂能夠實證、促進學生積極生長。第一,兒童創造信息,我們希望課堂信息不是“教師簡單告知”+“學生復制粘貼”,而是兒童通過信息加工產生自己的理解;第二,整塊學習時間,我們希望課堂上充分“讓學”,學生應有整塊的時間潛心完成高質量的學習任務,而不是所有的時間都被切成碎片,課堂全部由瑣碎的低水平問題構成;第三,窮盡思維可能,我們希望課堂的豐富與深刻不是由一個個學生的回答拼湊起來的表面繁榮,而是能夠充分發揮每一個個體盡可能的深度與廣度;第四,同學成為同學,同一課堂里的同學,要發生“向你學習”“相互啟迪”的現象,課堂不僅僅是“師—生對話”,更要有廣闊的“生—生激蕩”。
崔允漷教授這樣評價筆者的探索:“本人特別欣賞張菊榮校長的課程領導力,特別是在‘教學評一致性實踐探索上的卓越貢獻,從兩所學校的扎實研究到在全國的廣泛影響,堪稱‘教學評一致性一線研究的第一人,較早地進行‘教學評一致性完整的實踐探索,為后續‘教學評一致性研究提供引領性經驗,長期開展‘教學評一致性研究,12年深耕兩所學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竇桂梅校長在考察了吳江實驗小學之后,作出這樣的評價:“帶領教師有共同的專業認知基礎;讓自己這個‘個人和集體形成廣泛的專業共生;五樓圖式和一三四模型的應用方式成為具體化了的學校理論。”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