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苾菁
江蘇省蘇州市善耕實驗小學校是一所始建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2009年以后,由于生源日益增加,校舍空間越發顯得局促,限制了課程資源的豐富性,難以創造多樣化的學習關系,也不利于為學生提供鮮活的校園生活場景、真實的學習對話情境和舒展的人際交往環境。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境?當我們有機會對學校進行修繕改造的時候,便力求通過對百年老校空間資源的持續、遞進式的尋找、開發和利用,讓師生在目光所及、足跡所至處都能獲得生命成長,師生共同成為學校課程建設和項目研究的主體,更加凸顯學生在校園生活和學習的主體地位。
一、空間研創課程資源開發的校本定位
空間研創課程不是狹義的學科課程,而是一種廣泛意義的綜合課程,其根本目的是通過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互動,生成育人資源,催生情感體驗,促進意義建構,滋養生命成長。善耕實驗小學校有三個校本定位。
1. 紅色血脈
善耕實驗小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它的建立與蘇州早期中共地下黨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今,革命雖已遠,但“一生向善”的崇高信念,已化作濃濃的愛國之情,始終在延續并發展著,成為善耕校園生生不息的精神坐標。
2. 姑蘇氣質
地處姑蘇這片鐘靈毓秀的沃土,學校濡染著吳地文化的淵源,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姑蘇教育傳承有序,“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一脈相傳,綿延不息,其思想背后,閃耀著“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為成人而非成事”“為應世而非應試”的理性光輝。從蘇州走向全國的教育家葉圣陶“教為不教,學以再學”的教育思想至今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學校的本質是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資源推送庫,打破時空壁壘,激發師生的生長潛力,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和諧發展。
3. 善耕作為
學校第五任校長韓秉直先生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同處一個時代。根據校史記載,韓先生在擔任校長職務的十年中,提倡直觀教學,率先開辟自然實驗室,重視組織學生課外閱讀,重視勞動作業,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習慣,這與他提出“善耕”二字作為校名有直接的關聯。“善耕”即知道了善的價值與本義,又致力于通過行動去追索、實現它,以求得教育的真諦,體現了教育要基于生活、回歸自然、創造美好的最質樸的想法。善耕的課程理應是在師生互動協作的基礎上去共同開發、動態生成、不斷發展的產物。
二、空間研創課程資源開發的具體內容
1. 校內新景觀:在整體布局中傳承歷史
學校打造了鮮明生動的物化景觀:一座雕塑體現學校精神,兩條長廊(校史廊、姑蘇廊)訴說百年歷史,三座庭院(嬉戲園、海綿園、耦耕園)營造生態樂土,四季變化(春播、夏種、秋收、冬藏)成就耕耘主題,五牛形象彰顯成長目標。在善耕的百年校史館中,一棵老樹、一口老井、一只老鐘、一盞煤油燈、一臺打字機、一塊刻制考卷的鋼板等老物件見證著善耕發展的軌跡。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宏偉大氣的“五牛”浮雕立于墻面,彰顯“善、勤、靈、韌、和”的育人目標,體現“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學校精神。這些為物化的景觀賦予了教育內涵,將其轉化為鮮活的課程資源。
2. 空間新意蘊:在靈動設計中催生創意
學校進一步完善走廊、樓道的文化建設,打造“會說話、可互動的墻面”。例如,“姑蘇廊”幽深漸遠,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將姑蘇的傳統小吃、工藝品、名人傳承、名家詩作、宮燈以及校園內開展的傳統文化活動等內容,分為“傳承坊”“傳韻坊”“傳賢坊”三塊展示,形成了一條極具善耕特色的文化長廊,學生們常常在此駐足流連,審美情趣油然提升。
3. 班級新亮點:在師生協作中聯結共鳴
學校將班級文化的打造權放手給教師、學生,以“一班一世界”項目為載體,以“家”的概念對教室進行布置,立足學生特點,體現教師特長,追求班級特色,形成三十多項班本課程,覆蓋家校共育、學科共生、班級管理、紅色傳承、研學行走、品格提升等多個領域。在這其中,既有同齡跨班合作課程,也有跨齡班級合作課程;既有校內的研學,也有校外的拓展,豐富了學生的多重生活體驗。
4. 學科新特質:在深度學習中對話體驗
發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勾連經驗,理解知識,遷移、轉化、聯結等認知活動才會真正發生。學校以“情境調動—問題驅動—體驗互動—評價觸動”為突破,雙線并行,聯結貫通。以數學學科為例,各年段采用“數學+”的方式進行:一、二年級“數學+傳統游戲”,三、四年級“數學+有趣實驗”,五、六年級“數學+項目式研創”。此外,學校的操場上有事先規劃好的數學游戲線條—九宮格、七巧板;學校的草坪磚是密鋪的圖形,庭院里的植被可以被用來研究樹葉中的比,午后的陽光讓學生去發現樹干與影長的關系;教室、廊道、庭院……學校的一切空間都可以是研究數學、發現數學、創生數學的素材。在不同教學空間中的經歷會勾連一個人當下的學習意識,成為個體深度學習的有效支撐。
三、空間研創課程的實施策略
1. 目標引領,整體架構
圍繞“善、勤、靈、韌、和”的育人目標,學校把“空間研創課程”建設納入課程整體規劃和年度課程計劃中,系統規劃各年段的縱向內容序列,并在不同類型課程和不同學科之間形成橫向內容架構,形成縱橫聯通的立體化課程架構,完善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特色研究性課程(空間研創)的設置。
2. 師生共建,協同共生
當學生經常有機會接受挑戰性任務時,他們對知識的研究、探索、整合、創新能力就會日益增強。例如,在建黨百年之際,結合學校紅色革命歷史,師生以“建黨百年,‘紅色電影歷久彌新,這鮮艷的‘紅色蘊含著怎樣的深意與情懷”為問題驅動,開展了“跨越百年的紅色電影之旅” 項目式學習。
3. 體驗熏陶,靈動生成
從空間研創課程實施的角度上,我們采用小組學習、體驗感悟、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通過“學科專屬體驗—跨學科融合體驗—實踐活動延伸體驗”等方式,把知識和人的生命、精神聯系起來,將現在的體驗和未來發展的價值聯結起來,在啟迪智慧的同時啟蒙理性、培育美善,產生潤德之效應,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的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善耕教育集團善耕實驗小學校)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