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2021年8月,在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之際,該社官方平臺的“薦書”欄目,隆重推薦了《村落中國——中國大學生田野考察札記》一書。
這套書分上、中、下三冊,全書圖文并茂,計有89.5萬字。
恕我孤陋寡聞,這可能是中國大學生第一本大規模田野考察的成果輯錄。此時出版,對我國古城古鎮古村落立法保護而言,不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鄉村振興,亦有實實在在的助力作用。
2012年,國家組織有關部委就我國第一次傳統村落現狀開展摸底調查:這標志著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正式納入國家文化保護戰略。9年來,國家已分五批將6799個傳統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云、貴、川、贛、湘、鄂、豫、魯等廣袤的農村,許許多多具有悠久歷史和鮮明文化特色的傳統村落得到有效保護。其中以安徽的“微文化”地區、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的傳統村落群,保護和利用尤為突出。
每個人心中都有抹不去的“鄉愁”。記得2014年7月,光明日報浙江記者站葉輝站長找我,介紹說浙江省在新農村建設中重視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一些案例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當月,在光明日報主要領導的支持下,我牽頭組織了“新鄉賢新鄉村”系列報道,次年又跟進組織了“地名文化”系列報道。我在“新鄉賢新鄉村”開欄編者按中寫道:
當前,中國城鎮化發展迅速,外出務工潮波瀾壯闊,許多鄉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中國農村正呈現空殼化。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城市人口已超過農村人口,農村正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如何發展?如何治理?千余年的文脈如何接續?傳統鄉村文化如何重構?
…… ……
重構傳統鄉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獻精神的鄉賢。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有“村長教授”之稱的湖南學者胡彬彬,可謂一大鄉賢。常年在傳統村落做田野調查,足跡由東北到西北,由江南到西藏,僅湖南3300多個村落,他就走了2700多個。早在十年前,光明日報記者龍軍就先后以“古村落研究的拓荒者”“小村落大文化”為題,采訪報道過胡彬彬。可以說,胡彬彬為研究和保護傳統村落奔走呼吁,在推動傳統村落保護方面不遺余力,其功莫大焉。
近幾年來,由中南大學傳統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教授領銜,率領該中心諸多師生,多批次對我國傳統村落分布相對集中的“(長)江(黃)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區的22個省(自治區)207個縣,以及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1569個傳統村落,進行跟蹤式的大規模田野考察。并以“古城古鎮古村落保護立法”“中國傳統村落遺存與保護現狀”進行專題調查。他們發現傳統村落的消亡速度由2010年前的每年遞減7.3%,下降到了2017年的1.4%。已經列入國家保護的“中國傳統村落”中,約有37%的傳統村落,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質,成為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的熱點。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深入江蘇的江村和云南的瑤山考察,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聚村而居,終老是鄉,差序格局和禮俗社會之根源,文化之根脈,都在其“鄉土性”。費先生的考察成果結集為《鄉土中國》,該書成為中國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是了解上世紀中國基層社會的一本好書。
如今,中國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等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今日之鄉村較之昔日之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現代化程度已有明顯的提高。但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仍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中國社會的特征,主要還是表現在鄉村,中國社會矛盾,主要還體現在鄉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繁重的任務還是在鄉村。
家國情懷,代不乏人。《村落中國——中國大學生田野考察札記》,就是中南大學傳統村落研究中心組織師生在2017年7月間對傳統村落考察成果的結集。參與考察的13個調研組、100多名師生現場發回各類田野考察札記200余篇,數據6萬余條,照片6萬余張,影像資料總量達到5000多G。考察內容涉及歷史建筑、生態環境、旅游開發、歷史變遷、地域風格、生產生活、精神信仰、風俗習慣、非遺保護等諸多方面。
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頒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提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慮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時,也著重指出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
《村落中國——中國大學生田野考察札記》在這方面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是一本助力“鄉村振興”的好書。
(作者系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