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祁祥老師的新書《珍惜——跬步集續》開篇即是她在2017年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致辭《珍惜》,孫老師在那篇全網閱讀量超過3億的致辭文章中提出了“五個珍惜”——請珍惜當下;請珍惜他人;請珍惜自己,特別是你的健康;請珍惜你內心的渴望,而不要忽視它、壓抑它,甚至掐滅它;請珍惜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孫老師不僅是這“五個珍惜”的倡導者,更是這“五個珍惜”的踐行者。
“珍惜當下”,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強調要認真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情,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量做到極致和卓越。孫老師常常對我們說,在“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兩者間,她更欣賞和推崇后者。她不僅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很多不太了解孫老師的人可能會覺得,孫老師今天取得的閃亮成績是她“有一個長期規劃,然后為之奮斗”的結果。其實不然。從我們的觀察來看,孫老師并不是一個有著長期規劃的人,但她非常注重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而當她做好了手頭每一件事的時候,各種機會就自然而然地紛至沓來了,所以她的成績是由一個個對無數的當下的珍惜串聯支撐起來的。
正是由于珍惜當下,孫老師才能在90年代中后期,在當時那樣艱苦的辦學條件下,與同事們一起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為北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的發展奠基立業。正是由于珍惜當下,她才能在2010至2018年擔任北大經濟學院院長的八年期間,帶領全院師生繼續譜寫經濟學院曾經的輝煌篇章。
“珍惜他人”,體現在孫老師的身上,最突出的就是珍惜她的學生和同事。她1993至2010年擔任北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的系主任,她對學生和年輕同事好是出了名的。90年代中期,當時電腦還是奢侈品,她就在辦公室給她的研究生配置了電腦和打印機,讓其他系的同學羨慕不已。她還給選修她研究生課程的每位同學發了300元的教材復印費,這在當時是一筆不菲的金額。此外,在當時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為了給青年教師更多學習成長的機會,她四處籌集資金,將系里一位位年輕老師送出去進修深造、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參加業界實習。
1998年我碩士畢業后留在孫老師所創立的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任教,也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我清晰地記得,1999年7月孫老師帶我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亞太風險與保險學會(APRIA)年會并訪問香港保險業監理署,8月帶我參加了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美國風險與保險學會(ARIA)年會,會后我飛赴位于美國印第安納州韋恩堡的林肯金融集團實習兩周,然后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商學院開展一個學期的訪問交流。這樣的國際會議、實習和訪問經歷,讓我終身受益,即便放在今天也是珍貴無比的,更何況還是在上個世紀末!
孫老師帶我們睜眼看世界的最佳優勢就是,她自己就是專業領域國際學者眼中中國學者的標志性人物。她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連續十多年擔任國際保險學會(IIS)學術主持人的亞洲人,是第一位應邀在美國風險與保險學會(ARIA)年會上(1996年)宣讀學術論文的中國大陸學者,是第一位作為人物介紹出現在美國風險與保險學會會刊上的亞洲人,被外國同行譽為“具有將中國保險教育和西方保險教育完美結合的非凡能力”。2003年,她發表在學術期刊《風險管理與保險評論》上的論文《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是當年該刊物下載率最高的論文之一。2014年,國際保險學會將“約翰·畢克利創始人獎”授予孫老師,她也由此成為該獎項自1972年設立以來榮膺此稱號的首位中國學者和女性獲獎人,國際保險學會主席格雷格·伍德林先生這樣評價她:“孫祁祥教授一直致力于前沿創新與相關研究,研究領域除商業保險之外,還涉及社會保障,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顧問和智囊。”
“珍惜自己,特別是你的健康”,這一點不僅在《珍惜——跬步集續》的多篇文章中均有談及,在孫老師身上也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孫老師經常引用這樣一句話——“健康是一種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告誡我們千萬不要“用健康賭明天”;同時她身體力行,在繁忙工作之余,保持著游泳、打乒乓球的健身習慣,偶爾還嘗試空中滑翔、海上摩托艇等新興運動項目,讓我們這些中青年人都嘆為觀止。通過這些健身運動,孫老師一直保持著一個健康的體魄和一顆年輕的心。
“珍惜內心的渴望”,在一個浮躁的社會,是尤其難得的。孫老師在她的人生歷程中有太多的在其他人看來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但她就選擇了一輩子當一名老師;她有太多的世俗的榮譽,但她最看重的是由北大學生會組織評選的“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她常常對我們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跟別人攀比。對此,我深為認同,其實當年我畢業留校任教,也是在面對孫老師的一次詢問之后,聽從內心召喚作出的選擇。
1996年秋季學期,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在北大經濟學院國際金融專業就讀碩士研究生的我,選修了孫老師給研究生開設的一門英文課程《風險管理與保險》。當時孫老師才40歲,剛從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訪學回國不久,帶回了美國最新的專業教材,用全英文授課。在北京大學文史樓的一間教室里,從第一次課起我就被孫老師和這門課深深吸引了,不論是課程的內容,還是孫老師的講授風格,抑或是同學們的討論氛圍,都讓我如癡如醉,一個學期下來,收獲非常豐厚。在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有一次課間孫老師問我是否愿意畢業后留校任教,當時我一愣,傻乎乎地說沒想過,短暫的談話便戛然而止。但自從那次被問過之后,留校任教就成了我的一個“揮之不去”的擇業選項,我慢慢發現其實當老師是我自己之前都未曾意識到的“內心的渴望”,于是后來我申請留校,并于1998年7月正式成為北大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的一名教師,成了孫老師的“戰友”。當了老師之后,我時常也會遇到前途迷茫、不知該如何選擇的同學,此時我最經常對他們說的就是“聽從內心的召喚”——這與孫老師教給我們的“珍惜內心的渴望”是同一個意思。
“珍惜偉大的時代”,孫老師說,最好的珍惜,就是為這個時代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孫老師用她完美的職業生涯,詮釋了一位大學教師應有的貢獻——教好課、做好研究、建設好學科、培養好學生。在這些方面,我有幸跟隨孫老師,學到了太多的寶貴經驗。

教學上,系里《保險學原理》這門主干基礎課最初是由孫老師主講的,1998年我留校后,孫老師帶著我一起講,她講前一個月,我講后三個月,后來慢慢地她把這門課完全交給我講授,在我們的持續努力下,這門課在2007年獲評北京市和國家級精品課程,2021年獲評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科研上,從留校至今的23年間,我發表了近90篇學術論文,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跟孫老師一起合作發表的。學科建設上,在相關各方的指導和支持下,在全系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北大的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科已經從28年前初生時的“三無(無學生、無課程、無教材)”狀態,成長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專業學科,2017年獲得首批GCIE(全球優秀保險學科)國際認證,學科傳承發展順利實現。人才培養上,北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的歷屆畢業學生已經遍布全球各地、大江南北、各行各業,他們在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的感召下,在孫老師時常引用的“優秀是一種習慣”的熏陶下,始終在努力奮斗,為這個偉大的時代貢獻自己獨特的力量。
記得當年我寫博士論文《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變遷與經濟效應》,最初的選題靈感便來源于孫老師。2001年2月,孫老師從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和哈佛大學訪問研究歸來,給我們介紹了美國社會養老保險研究前沿,包括她在哈佛的合作導師Martin Feldstein教授的論著,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正是緣于此,我決定以中國社會養老保險為題進行博士論文研究。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一次我請教孫老師說,我讀了Feldstein教授的許多文章,我很敬重他,但是他的部分學術觀點,特別是關于養老保險改革的觀點,我不太贊同,不知是否合適。這里的潛臺詞是,您是我的導師,Feldstein教授是您的合作導師,他在國際學術界既有很多擁躉也有不少論敵,我沒有遵循他的那條“社會保障私有化”的研究路線,會有問題嗎?孫老師說“當然沒問題了,學術研究最需要的就是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她一如既往地鼓勵我大膽探索、守正創新。2003年4月,我把完整的博士論文初稿呈給孫老師,三天之后我收到孫老師的反饋,除了在文中給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之外,孫老師還在文章最后寫了一段話:“鄭偉,文章我整個看了一遍。總體感覺很好,你的確下了功夫,論文做得很精致,主題鮮明、論點突出,思路清晰,分析到位,文字也很簡潔。有幾點建議,供你參考。”看到孫老師的反饋,我如釋重負,因為我知道,孫老師向來要求嚴格,如果通過了孫老師這一關,就往往預示著后面的通關會順利許多。果然,后來我的博士論文順利通過了校內外專家匿名評審,6月8日順利通過答辯,之后還獲得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此外,論文的核心內容以《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經濟效應》為題發表在經濟學領域的頂級期刊《經濟研究》上,并由此獲得了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從1999年至2003年的四年博士階段的學習,特別是從2001年至2003年的博士論文的研究訓練,為我之后的學術研究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切,皆得益于孫老師當年的悉心指導。
有很多系友說孫老師是北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的“精神領袖”,這是實至名歸。成為“精神領袖”的一個前提是引起精神上的共鳴,而精神共鳴不僅來自于孫老師倡導了什么,更來自于她自己是如何踐行的。此文談到的“五個珍惜”,便是其中一例。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