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慶喜

在過去十幾年中,金融科技迅猛發展,促進了金融效率的提高,改變了金融行業的面貌,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遭遇了龐大挑戰和多重困惑。金融科技到底是科技,還是金融?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
11月11日,由上海金融法制研究會、上海市立法研究所共同舉辦的“金融科技和數字金融風險防范與法律監管”研討會舉行,來自上海高校、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司法實務機構的專家學者代表80余人,就目前我國金融服務業監管規制與數字化轉型中,如何有效處理好創新與防范風險關系和法治保障進行深入探討。
研討會上,有關專家學者分別就大型互聯網平臺算法規制問題研究、數字金融發展中消費者保護規則的完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法制保障、智能投顧的算法風險及算法監管研究、淺析網絡平臺過度索要消費者個人信息行為的防范與懲治、個人數字錢包運營風險及監管建議、新形勢下互聯網金融企業刑事合規制度的本土化探索等主題進行了專題發言。專家認為,針對“金融科技和數字金融”中的金融法律保障涉及金融、科技、消費者權益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查明與適用,這種查明與適用在未來也會呈現出多層次的特點,既有金融機構之間的防控,又有監管部門的應用,還會具體到金融機構與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這也體現出完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法制保障、數字金融的法治規則的重要性。
新書架
《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開端》
【美】韓 森/著 北京日報出版社
全球化對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作者在書中通過引用豐富的史料知識與考古證據,引導人們重新思考早期全球化,并指出,在公元1000年,世界已經在最基本的意義上構成了全球化。這一觀點將全球化的開端直接往前推進了500年。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21世紀的人們面對的貿易戰爭、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浪潮等全球化難題,其實早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開啟之時,就已全部出現。重新認識與了解公元1000年的世界,有助于我們看懂當下全球化所帶來的難題和挑戰,從曾經的應對措施中也能夠獲取經驗與教訓,從而真正明白今天該如何應對當下的困境。
《碳中和經濟學》
中金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著 中信出版社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僅事關人類共同命運和代際利益平衡,事關國民經濟發展與增長動力切換,也事關地方經濟轉型及產業結構調整,事關企業生產方式升級和個人生活觀念優化。“碳中和”對于中國來說,具有長期戰略性意義,也是一次歷史性機遇。本書立足經濟,聚焦政策,兼具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對于公共政策、實體經濟、金融投資等領域的讀者都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全書通過引入“碳中和經濟學”概念,從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就中國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有效路徑、具體措施和影響進行了系統性分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相關理論、模型以及技術手段,包括碳中和之路的總體框架、效率與公平問題、碳定價以及綠色金融;第二部分從具體行業角度,討論碳減排的技術路線;第三部分基于投資者視角,給出碳中和背景下的投資機會及相應的策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