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欣燁
自然角,是每個幼兒園、每個班級都會擁有的小天地,作為飼養動物、栽培植物、陳列試驗品之用的活動區域,幼兒可以在觸摸、認識、觀察、探究過程中親近自然、感受綠色。筆者執教班級的幼兒也在這片天地中慢慢成長,觀察、發現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這都是因為他們是自然角活動中的“主動小能手”。
一、共同創設自然角
幼兒愛自然是天性,所以自然角的創設非常重要,大班幼兒在這方面會有自己的想法,筆者會與幼兒一起創設自然角。如花箱怎么放?花架放哪里?幼兒先設計圖紙,然后找教師幫忙,一起合理布置自然角。在布置的過程中,幼兒會發現每一種植物需要的環境是不一樣的,有的需要更多陽光,有的卻喜陰,這也關系著自然角的整體結構。透過筆者的雙手和感官,使幼兒對自然界的事物形成正確的認識,懂得自然界與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
二、支持幼兒,做自然角的小主人。
5至6歲是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年齡,也是即將進入小學的年齡。這時期,幼兒心理活動的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現更為明顯,在活動時的主動性、自主性會提高,目的性也會增強,還伴隨價值高一些的自我評價。在這個階段,教師既要做支持者,又要做給予者,因為幼兒的思維系統還不成熟,教師需要不斷給予幫助,確認、支持和肯定。
在筆者執教的班級就發生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整個過程,幼兒都是發現者、操作者、思考者……故事中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教師和幼兒都收獲了很多,下面,筆者將這個故事進行分享。
1.與“菌”相遇
9月,當幼兒開始翻土準備種植的時候,在泥土里面發現了一個小驚喜。果果說:“哇,這是什么呀?”“我知道,我知道,這是一個蘑菇!”諾諾說。“它好可愛呀,身體小小的,我喜歡吃蘑菇!”雅雅聽到了也湊上來說。馨馨說:“我還吃過香菇呢,我媽媽會用香菇包餃子給我和弟弟吃……”這時,有的幼兒提出了疑問:“可是,為什么這里會有小蘑菇呢?”筆者說:“想知道答案,就自己去尋找吧!”在休息的時候,幼兒跑來問筆者:“為什么在班級的自然角里出現了蘑菇?”甚至有幼兒說:“老師你知道嗎?不知道的話,我們網上查一查吧。”這個階段的幼兒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在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會想到辦法去解決。于是,筆者和幼兒一起在網絡上找尋答案,發現是因為環境潮濕,土壤偏酸就會長出叫作鬼傘的菌類,這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小蘑菇。軒軒說:“怪不得,前兩天下過雨呢!那泥土里還會長出其他不一樣的蘑菇嗎?”
看到幼兒對蘑菇這么感興趣,筆者準備了一個大的菌菇包放在自然角。這樣一來,每天都會有很多的幼兒去看一看、聞一聞,仔細觀察一番。一周過去了,蘑菇沒有長出來,幼兒開始猜測:“是不是因為水分不夠,那就再澆點水吧;會不會太陽太大了,把蘑菇曬死了。”有了猜測和想法,他們就開始行動,澆水的次數多了,還把菌菇包移動了位置。第二周之后,菌菇全部都長出來了。看到已經長出來的菌菇,幼兒更加欣喜了,細心照顧,菌菇也每天一個樣,這些變化都被幼兒記錄在紙上了。同時,筆者利用家長資源開展了親子調查,鼓勵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不同菌菇的圖片與名字,編成我們班的菌菇百科小手冊。幼兒還在網上和書店購買了關于菌菇的書本,并在班級區域活動時,獲得了不少關于菌菇的知識。
2.與“菌”相識
菌菇越長越大,幼兒發現與想象的樣子不一樣。有的幼兒說:“這是蘑菇嗎?我都不認識了。”“為什么這些蘑菇長得不一樣,有的蘑菇是黃色的呀?”“為什么蘑菇有的會變黑?有的變粉?有的蘑菇傘小小的?”幼兒通過查閱書本,請求家長幫助等方法,知道了原來這是因為蘑菇的品種不同。于是,筆者開展了活動——蘑菇幼兒園,在蘑菇幼兒園里,幼兒認識了許多不同的蘑菇朋友。蘑菇是真菌類的植物,全世界的食用蘑菇估計有2000種,其中有醫療價值的蘑菇大約為700種,如平菇、金針菇、蟹味菇、杏鮑菇、白玉菇、秀珍菇、茶樹菇、雙孢菇、香菇、花菇、草菇、雞腿菇等。通過這個活動,幼兒的眼界一下子打開了,對菌菇有了更深的認識。
3.與“菌”相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筆者執教班級的幼兒在認識和照顧蘑菇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對于“蘑菇通常都生長在哪里?”這個問題,我們找到的答案是野生的蘑菇通常都是生長在潮濕且養分充足的地方,如有腐殖質的樹根底下或者是有樹葉的地上,在有些比較老的樹上也可以看到,它的孢子會隨著空氣飄到四處,落地后如果環境合適,就會長出蘑菇,蘑菇一般都生長在松林和草地里。對于“蘑菇的種子是什么樣的呢?都一樣嗎?”這個問題,我們找到的答案是蘑菇沒有種子,它靠單細胞的孢子進行繁殖。孢子在合適條件下萌發,形成菌絲,由菌絲發育成蘑菇。對于“金針菇為什么是并在一起的?”這個問題,我們找到的答案是其實最早的金針菇是黃色的,而且菌蓋比較大,類似滑子菇,所以也比較松散,后來日本人為了方便工業化的培養,所以選育出了叢生、菌蓋比較小的品種。黃色金針菇變成白色金針菇,是因為在人工選育的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突變。
4.菌菇大搬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提出問題后,幼兒們通過探究、實踐、體驗,獲得了相關經驗。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幼兒發現菌菇開始慢慢變小,有的甚至枯萎了。幼兒分析了多種原因,有的幼兒說可能是天氣太冷了,有的幼兒說可能是品種不同,生長速度不一樣,有的幼兒說可能是水澆得太少……于是,幼兒想出了很多不同的辦法來保護菌菇包。最后,幼兒想到幫助菌菇搬家,讓它們住進一個更舒服、更溫暖的地方。幼兒開始找尋班級里現有的材料,泡沫盒、錫紙、棉花、報紙等,給菌菇包穿上“衣服”,住進“新家”,希望它們可以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來年可以再長出小菌菇。春天時,班級里的幼兒仍然沒有忘記這些菌菇包,將它們放置室外,準備進行第二次觀察和記錄。
這個小故事分享完了,筆者將它整合成一個班級微課程。在微課視頻中,筆者一直都是伴隨著幼兒的好奇、探究、學習、發現的腳步,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在活動中以幼兒為本,引導幼兒猜一猜、想一想,重視幼兒發展過程,著重培養幼兒自主學習,幼兒的想法不斷涌出,讓筆者看到一個個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幼兒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同時,筆者也發現幼兒的合作意識開始增強,會主動與同伴提出合作,并且一起商量,哪怕在這個過程中發生分歧、有了爭吵,也不會影響接下來的探究活動,這是非常值得幼兒教師支持的。
三、形成系統,成為習慣
在自然角,幼兒非常自主,教師要利用幼兒真正發現的問題和要去探究的內容,參與幼兒的討論,并觀察每一個幼兒,肯定他們的能力,分析他們各自的發展水平,使他們逐漸形成較成熟的思維模式和探究方式。在給予鼓勵和肯定的同時,教師需要提出要求,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在生活活動、游戲活動、自然活動等過程中都會發生這樣的小故事,只有教師將其“放大”,這些故事才會更有意義。
普魯塔克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爐,教育就是要點燃兒童心靈的火種。”自然角的故事還在繼續,教師追隨、支持幼兒的腳步也永不停歇,讓幼兒更貼近大自然,在活動中做真正的“主動小能手”吧!
參考文獻:
[1]夏芳.成長,從“心”開始——基于兒童經驗生長的幼兒園環境構架[J].好家長,2020(2).
[2]楊艷秋.淺談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教育,2016(29).
[3]謝雨芯,周若愚,劉力維.基于視覺要素的幼兒園環境趣味性研究[J].綠色科技,2021(5).
[4]周稚雅.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現狀分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
(作者單位:昆山高新區陽澄湖科技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