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剛
摘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倡導學生質疑問難,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這也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有利于優化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創新課堂閱讀教學方法,提高課堂閱讀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閱讀教學? ?培養學生? ?質疑問難
縱觀當前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現狀,教師仍然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但是,在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已是迫在眉睫。
在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教師應著重抓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激疑
激疑,是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時,采用的激發學生產生質疑問難欲望的方法。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質疑問難的教學環境。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態度要和藹,尊重和信任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增強學生質疑的自信心,激活學生內心質疑的潛在的欲望。
第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由無疑為有疑。學生常常是學而無疑,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變無疑為有疑。如在教學《喂——出來》時,教師可以展示出與本文相關的圖片,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時,屏幕上突然呈現一行字幕:故事通俗,想象神奇,內涵深刻。緊接著,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大大的紅色問號,學生的好奇心立刻大增,開始圍繞文本提出疑問,并在文本中尋找答案。
第三,引入競爭機制,調動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在小組學習中,教師采用小組競爭評選“最佳小組”,學生爭當“最優個人”等方式,激勵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如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法。在交流環節,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課堂教學非常精彩。有的學生認為,元方指出友人的行為是無禮的,他自己為什么還要明知故犯;有的學生認為,元方為維護父親的尊嚴,應該還以顏色;還有的學生認為,友人是元方父親的朋友,是元方的長輩,元方的行為實在很失禮等。這些不同的觀點,是學生積極的思維結果。
二、質疑
質疑,就是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思維興奮點和認知的矛盾沖突,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環節。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問什么和怎么問,讓學生提出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
1.求深
求深是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學會從泛泛的淺表性問題中抓住重點、難點和矛盾點,并展開深入探究,從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文本含蓄(難點)處質疑。
如學生在閱讀《故鄉》時,提出質疑:“少年閏土活潑可愛,而中年的閏土卻麻木遲鈍,這是為什么呢?”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善于發現矛盾,在矛盾處質疑。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激發學生思維的欲望,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又如學生在閱讀《孔乙己》中“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時,學生必然會質疑,這就抓住了全文的關鍵點(重點、矛盾點),看似矛盾的表達中流露出小伙計對孔乙己的同情,有力控訴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另外,教師對學生思維方法上的指導,要從學生思維方向上著手,如自我、他人,人情、人性,歷史、社會等。學生掌握了思維方向,就能逐步實現“使用方法—發現方法—創造方法”的質的飛躍。初中語文教材對學生思維方向的安排是有層級的,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層級性訓練,即“自我—社會”的順序。如七八年級語文文本的閱讀內容,從“自我”的贊美,到“他人”的個性之美,再到歷史、社會等內容逐步深化。
2.求異
求異,是一種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教師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說出自己想法。如在教學《夸父逐日》時,有一個學生歸納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是:“贊美了夸父的勇敢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想要戰勝大自然的愿望。”而另一個學生提出了不同看法:“這個故事譏諷了夸父自認為自己能力很強大,是個妄自尊大的人。”從課文的內容來看,這個學生提出的觀點沒有抓住課文的重點,有失偏頗,但教師要肯定學生勇于發言的精神,再次組織學生展開探討。
其次,加強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預習時了解一些云與天氣的知識,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交流。學完課文內容后,教師可以提問:“與預習時相比較,你們覺得課文內容有哪些不同呢?”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進行觀察活動,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
最后,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思維中的不足,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如在教學《曹劌論戰》時,有一個學生評價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曹劌的‘遠謀,愛國、有擔當、深謀遠慮;魯莊公則是目光短淺、魯莽草率,是個昏庸無能的‘廢人。”這個學生的觀點顯然不夠全面,于是,教師可以繼續提問:“魯莊公真是那樣的人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并展開小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魯莊公也有‘不鄙的一面,他能夠禮賢下士、虛心請教,并聽取他人正確意見。”
3.求新
求新,是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動機。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如在教學完《皇帝的新裝》后,教師可以趁勢提出問題:“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皇帝呢?為什么會成這樣?”以此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為學生搭建各抒己見的交流平臺,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內容。
第二,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的生活體驗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聯想自己小時候與魯迅類似的經歷,看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從而發散思維。
三、解疑
解疑是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也是學生合作交流獲得答案的過程。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答疑解惑。
第一,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如在教學《藤野先生》時,教師可以提問:“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是不是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呢?”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閱讀、討論、解疑,并在探究后得出結論:“本篇散文采用了明暗雙線結構寫作的方式,通過多種描寫手法來刻畫人物,運用詳略得當的結構布局,表達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贊揚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同時,課文敘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變化過程,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第二,指導學生解疑方法,培養學生嚴謹的閱讀習慣。學生自主答疑解惑,需要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支持。如學生可以從書籍上查閱,也可以求教于師長,還可以到圖書室查找參考書籍,或者上網查找資料等。在自主閱讀文言文或者其他一些艱澀的文本時,學生經常需要運用工具書來解決問題。如在閱讀《孔乙己》時,為了掃清學習障礙,學生會依靠《新華字典》《漢語詞典》等工具書,讀準字音,準確解釋詞義,還可以查閱圖書或者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第三,對超越了語文知識本身的疑難問題,學生需要在課后借助相關資料的支持來解決問題。語文教材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泛,尤其是一些科普知識很容易引起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如《旅鼠之謎》一文介紹了生活在北極草原的小動物——旅鼠,它的身上就有許多難解之謎,像“旅鼠為什么會有超強的繁殖能力,而又過一段時間來一次集體大自殺呢?”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所以教師可以趁勢引導學生借助相關資料進行探究。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就要放手讓學生在閱讀中探究。因此,教師要重點抓好三個環節:激疑、質疑、解疑,讓學生擁有質疑問難的能力,有效增強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乙萍.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J].科學咨詢(科技 管理),2015(5).
[2]王柳華.論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J].成才之路,2015(8).
[3]馬瑞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J].語文天地,2015(5).
[4]黃慧霞.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上旬),2014(10).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官林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