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
基于生態學視角,加強高中地理課堂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但與高中生地理知識掌握程度有關,而且與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科素養有很大關系。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加大課堂管理力度,采用多元化方法,提升高中地理課堂管理水平,助力高中生取得良好的地理成績。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在生態學視角下,因為每個人都生存在一個循環的生態圈中,所以營造和諧且舒適的生存環境非常重要作為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之一,課堂教學環境是否活躍,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息息相關,所以教師要構建良好的課堂環境。
第一,有關精神方面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將學生當作生態的主體,增強高中地理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以激情和尊重的教學環境感染學生。這樣可以營造積極的課堂生態環境,有助于實現師生生態主體平等,實現良好溝通,形成穩定的生態效應。第二,有完備的教學設施。地理課堂教學中需要實踐的內容比較多,教師應將地圖與地球儀等教具放到教室中,并準備好測量工具與演示設備,學生會產生極強的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實現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標。
二、創新教學理念,增強教師專業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從絕對權威的角色變成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學生平等溝通,照顧好學生的多方需求,不要一味地壓制學生,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如教師可以通過完善教學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地理學科比較偏向對學生認知能力與主觀感受的培養,所以教師應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通過不斷學習與總結,完善地理教學內容。同時,教師要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專業水平,并與學生定期展開心理交流,給學生健康發展提供良好服務。此外,教師應不斷反思自己,實現互相監督與考核,杜絕出現不良行為,塑造更好的教師觀和道德理念。這是確保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也是實現生態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
三、重視整體性與有記性,實現生態教學
生態系統內的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質流是不斷運動的,且共同存在。建立高中地理生態課堂,教師需要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知識技能等置于同一框架中。因為地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且含有諸多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課本與有關課程的解讀,讓地理知識簡單化與綱要化,而要重視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間的關系,關注地理學科的開放性特點。
在高中地理生態課堂內,作為生態主體的學生應學會從多方面完善自己,進而做好角色轉換,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教師應結合每節課生態系統的內容做好速率統籌工作,在能量信息的流動中推動學生個體化健康發展。地理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環節有所差異,具有較強的整體性與有記性,教師并不是簡單地講課與復習,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完成,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地理三維課程目標的整合,師生主體共同參加與協作,相互激勵對方,實現地理教學長足發展。
四、建立教育機制,增進師生關系
生態學視角下的高中地理課堂需要進一步優化教育機制,如教師與學生應學會互相理解與尊重。當前,教師的職責已逐漸從傳遞知識的灌輸者變成學生的學習顧問,組織和指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不僅如此,教師和學生的課堂位置也發生了轉變,教師在多個角色中反復轉換,如組織激勵者、發動協調者、促進合作者。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發揮多元化功能,多方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系統研究學生的生理特點、生活經驗等,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建立高中地理生態課堂的主要表現形式。
另外,由于教學中包含著諸多不能預估的變數,而生態課堂的構建脫離不開靈活的教師與學生主體,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性格,把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做到因材施教,進而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并依據個體需求,實現生態平衡。
構建高中地理生態課堂,教師必須從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創新教學理念,增強教師專業素養,重視整體性與有記性,實現生態教學,建立教育機制,增進師生關系這些方面入手,逐漸實現生態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