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抬眼滿目翠綠,處處古色古香,真沒想到一所僅130余學生的村小能有這樣美麗的風景。”10月19日,湘鄉市月山鎮龍洞學校迎來“國培計劃(2021)農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骨干校長”研修班的14名校長。當看到青瓦白墻的徽派風格教學樓、硬化平整的操場、明廚亮灶的食堂、配備齊全的信息化教學設備時,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忍不住發出嘖嘖稱贊。
很難想象兩年前這里連像樣的操場也沒有,教室透風漏雨,孩子們上體育課多是自由活動,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學校最困難的時候,只有三十幾個學生,隨時都有被撤并的可能。”龍洞學校校長葉橋華告訴記者,2019年,學校迎來了發展機遇——湘鄉市委市政府聯合社會力量共同投入1400余萬元對龍洞學校原址重建。不到一年時間,一所嶄新的學校拔地而起,成為了村里最亮眼的風景。“在詩意的校園里學習,我感到很開心。”五年級學生劉彩婷幸福地說。
在湘鄉市,學生人數不足100人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共有64所,它們是教育體系中“神經末梢”,承載著農村孩子的夢想與希望。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村小日漸衰弱、鄉鎮中心校難負重壓的情況日漸明顯。
如何改變這樣的困境?近年來,湘鄉市多措并舉,為村小“輸血補鈣”,從資金、教學設施、師資、教研等領域給予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面支持,讓一所所“小塊頭”的村小有了“硬實力”。
金藪鄉普嶺學校是一所薄弱學校,現有學生86人。由于年久失修,學校圍墻坍塌,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2020年下半年,在湘潭市教育基金會及湘鄉市教育局的幫助下,學校獲得了40萬元的項目建設資金,校舍得到全面提質改造。如今,煥然一新的校園,美觀又安全,讓家長和老師更加放心。
據了解,自2020年以來,湘鄉市共投入2000多萬元對鄉村小規模學校進行提質改造;投資4000多萬元,對全市學校進行“三通兩平臺”建設,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普及;每年投資近400萬元,用于農村學校教學設施設備的添置和更新。“環境改善了,老百姓無需舍近求遠送孩子到城里上學了。”普嶺學校校長賀伯平高興地說。
對農村小規模學校來說,另一個弱項在師資。怎樣才能吸引好教師到村里來教書?湘鄉市嚴格執行新招聘教師分配向邊遠學校傾斜、晉級晉職向邊遠學校傾斜、落實待遇向邊遠學校傾斜,近5年共為農村學校補充600余名教師,給農村學校帶來了希望與生機。
“原來我校教師平均年齡高達50歲,現在只有30出頭,音樂、體育、美術、英語等課程都有了專業老師。”在月山鎮勝利小學教師辦公室內,一張張獎狀、一塊塊獎牌彰顯著學校的喜人變化。校長彭文明告訴記者,為了幫助農村教師成長,今年,湘鄉市教育局開展了“訂單式精準送培”,只要學校提出訂單,便會有教師進修學校的專家團隊上門為大家答疑解惑。如今學校教研氛圍濃厚,學校的教學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彭文明的切身感受是,“小規模學校教師跳出了閉塞的地理空間,有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
從“小而弱”到“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精”,湘鄉市不斷探索著激發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活力的密碼。
在毛田、虞唐等鄉鎮,學校充分利用當地特色,將茶文化、高蹺等鄉土文化資源引入校園,開發校本課程,引導學生熱愛家鄉,感受獨特的文化魅力;中沙鎮是紅軍將領黃公略故里,境內的公略完小選擇革命傳統教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切入點,通過講述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壺天鎮日新學校地處偏遠,學生大部分是周邊村的留守兒童。一直以來,運動場地的局限、沒有專業體育老師授課是學校教育不容忽視的“硬傷”。2020年9月至今,多名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孩子通過湖南湘成足球俱樂部的選拔,成為了俱樂部的青訓小球員,被安排到湘鄉壺天鎮日新學校學習和生活,也為學校帶來了以足球特色立校的契機——在他們的帶動下,許多本地孩子一同加入了足球隊,在綠茵場上揮灑汗水。更多的孩子培養了不服輸、不怕苦的體育精神。今年元旦,學校足球隊出征婁底JOMA杯賽,勇奪JOMA杯冠軍。
“將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好辦優,讓邊遠鄉村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這是教育的擔當。”湘鄉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陳友明告訴記者,目前全市鄉村小規模學校正在從“痛點”“堵點”中走出,“亮點”多了起來,在家門口上好學的目標正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