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民間故事,這一單元圍繞語文要素,提出了相應的復述要求。本文圍繞以“講述”“想象”“思辨”為核心的策略,嘗試從民間故事的文體特點出發,依托課后練習題,并結合實際教學研究,探尋在教學中開展復述的教學策略,以期將復述訓練落到實處。
【關鍵詞】民間故事;復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1-073-03
【本文著錄格式】潘俐.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民間故事復述策略探析——以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J].課外語文,2021,20(31):73-7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第三學段都對“復述課文”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人物、細節……”這些學段目標的“復述”都旨在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
“復述”這一語文要素在各個年段的目標要求,呈現了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特點,舉例來說,二年級是學生借助圖畫、圖表、提示詞等來講述故事,三年級要求學生能夠詳細講述故事情節,四年級則是學生會將長故事說短,五年級要求學生能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對學生的要求是隨年級遞增,其間,學生的復述能力也是循序漸進。在教學中,讓學生在逐級遞進的實踐中領會方法,從而形成較強的復述能力。
民間故事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單元課文的主題,民間故事因其獨特的文體特點,一直深受兒童喜愛。開篇的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如何有效開展復述教學,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筆者嘗試從民間故事的文體特點出發,依托課后練習題,并結合實際教學研究,探尋、梳理出相關教學策略。
一、以講述為核心的策略
民間故事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就是口述故事、復述故事了??v覽部編版教材,不同年級呈現出各不相同的側重點,一到三年級重在詳細復述,四年級重在簡要復述,到了五、六年級則要追求創造性復述。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凸顯學段特點,從“講述有序”到“講述有法”直至“講述有趣”。
策略1——把握結構脈絡,將故事講有序
要想講好故事,關鍵是理清故事脈絡。啟發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明晰故事發生的前因后果,有效指導學生發現故事的結構脈絡,從而幫助學生利用文本的敘事結構,把故事情節前后關聯起來,使復述故事變得有法可依。這一切可通過畫表格、示意圖、課文插圖或列小標題來理清故事的敘事結構,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來復述故事。
很多時候,故事的敘事結構都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是由一連串關鍵詞串成的,只要緊扣這些關鍵詞,就能厘清故事脈絡,有條理地復述出整個故事。如《獵人海力布》這一課,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故事的敘事線索,帶領學生梳理出獵人海力布的主要事件,從而根據小標題來復述:救白蛇——得寶石——知災難——救鄉親——變石頭。這樣羅列小標題就好比提煉出了故事的一條主線,把握了復述故事的主干,學生更加容易地復述故事內容。
策略2——運用增刪改縮,把故事講有法
從實際教學中看,筆者發現多數學生在復述故事時往往不知道哪些內容需要保留,哪些內容可以去掉,抓不住重點。其實,講故事就是要會選擇最精彩的部分——故事的高潮來詳細復述,這也是最能打動聽眾的地方。復述課文要求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信息的提取、整合與記憶,對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而學生會感到有難度。如何才能準確地提取文本信息,讓學生做到有法可依?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口語交際的主題就是“講民間故事”,在這一部分的內容中,書上總結了兩點方法:“可以豐富故事里的細節,適當添加人物對話,如,織女和牛郎第一次見面時會說些什么。細致描繪人物形象,如,織女穿的紗衣是什么樣的?!苯虒W到此處,教師可引導學生像這樣根據表達的需要,加入想象,把內容說具體,便是復述的一種方法,概括為“增”字訣。同樣的,復述可以語言簡潔卻不改變故事的原意,這就是運用了刪減的方法,意為“刪”字訣。教科書上羅列的方法之二為:“還可以模仿人物的動作和表情,讓聽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模仿織女被王母娘娘帶走時的情形?!边@就為復述提供了一種導向,復述時也可以改一改,轉變講述人的口吻,聽的人也能明白你的意思,這就是“改”字訣。在習作部分,編者其實也在傳遞著復述的一種方法——“縮”字訣:把長句縮為短句,把幾句話合并成一句話,或者用自己的話把故事中具體情節說得更簡潔。
策略3——抓住神奇情節,把故事講有趣
在指導學生將故事講有序、講有法之后就是要教學生如何把故事講生動、形象了。故事吸引人緣于情節的沖突,有了沖突才會讓故事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民間故事之所以能口耳相傳、歷久彌新,靠的是其中神奇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感??梢姡v好民間故事和神話,就要抓住其中的神奇之處來打動聽眾。例如《牛郎織女》一課,老牛能未卜先知,兩次開口說話,都能有效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要想把故事講有趣,口頭功夫不可少。首先,是模仿人物的說話語氣,講述人要有一定的代入感,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通過語速、語調的控制和調節,區分不同人物性格特征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說話風格。其次,就是要模擬人物的神態,根據情節變換相應的人物表情,這些富有畫面感的演說不僅使故事中的人物鮮活,而且還能帶動聽眾進入故事情境,變得生趣盎然。
二、以想象為核心的策略
民間故事口耳相傳,從生活出發,用充滿想象的語言講述神奇的故事,這些故事中蘊藏著許多神化而夸張、跌宕起伏的情節。抓住這一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故事描繪的景象、個性鮮明的人物、離奇曲折的情節中,感受民間故事帶來的奇妙想象空間。
策略1——閱讀留白,想象神奇的景象
民間故事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學作品,留有許多空白點,勞動人民在口耳相傳中通過自己的想象豐富著故事情節、豐滿著人物的形象,這些故事同樣也給兒童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如《牛郎織女》中最吸引人的情節是織女被王母娘娘抓走的部分。在王母娘娘“狠狠一推”的同時,還會說些什么呢?織女又會怎么喊呢?讓學生想象當時的場景,這樣的想象是十分有意思的。正是故事里的這些“留白”,成了提高學生復述能力的訓練點與生長點。這既是對故事情節的具體化,同時又是一種言語創造性實踐,學生在想象中儲備個性化的語言,為創造性復述做好鋪墊。
策略2——導練于寫,想象鮮明的人物
可以看到,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具有神化色彩,結合教材中想象寫話的思考題,幫助學生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如課文《獵人海力布》書后最后一道題,讓學生來講述“海力布石頭”的由來,在學生想象寫話的過程中加深對獵人海力布人物形象的認知。又如結合《語文園地3》中的一道題,上課時可以讓學生來想象牛郎和織女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他們之間會說些什么,讓學生根據故事情境來想象,對話要符合當時的情景與人物。課文略寫了牛郎和織女的見面場景,這就為學生提供了發揮想象與自由表達的機會。學生根據課文語境的創設,結合生活實際,補白人物當時的對話,就能使復述從文本語言生發到個性創造。
策略3——創編講述,想象曲折的情節
人們之所以愛聽、愛講民間故事傳說,除了情節曲折生動之外,還有著其他的奧妙之處,例如常常在故事中制造多處懸念,埋下許多伏筆,就如《牛郎織女》中具有神性的老牛臨終前的囑托、老牛為何預言牛郎能遇見織女等等。往往民間故事和神話具有模式化的敘事結構,在遵循敘事規律的基礎上,可鼓勵學生不受句式和章法的限制進行創編想象,這樣學生更加能放飛想象的翅膀。例如課文《獵人海力布》可以讓學生試著以海力布或鄉親們的口吻來說一說海力布勸老百姓搬家的情景。這樣的創編,讓復述變得更好玩,更有創意。
三、以思辨為核心的策略
進入高年段,教材對學生復述能力的提升更是指向了創造性復述,創造性復述要求基于故事內容,能合理地融入自己想象的畫面。這樣的復述,在某種程度上是發展學生多元化思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重要言語訓練方式,不僅能使學生讀懂故事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的奇思妙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創造性復述比較靈活,但難就在于保證故事合理性的基礎上,在故事的什么地方展開創造,才能讓講故事更加有新鮮感。
策略1——學習轉述,讓思維走向辯證
民間故事多是老百姓通過口耳相傳下來,多使用第三人稱。如果將復述變為轉述,即變一變人稱復述,不失為增強復述趣味性的好方法。轉述,就是讓學生想象自己成為故事中的人物,圍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等,用自己的語言配上動作和表情講演,這樣講故事就繪聲繪色了。例如教學《獵人海力布》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來扮演海力布,勸說鄉親們搬家,當然人物身份的選擇還可以是老人或村主任,講述者語氣符合人物的身份,配上表情、動作來進行創造性復述,既訓練學生轉述的言語實踐,又使學生對前文內容的概括與表述有了一次鍛煉的機會,學生的思維不僅得到轉換,還使復述變得有味道。
策略2——續編故事,讓思維走向深刻
有的故事結局言有盡而意無窮,結尾的“留白”給聽眾留下遐想的空間,這就為創造性復述提供了更多渠道。如延續課文,獵人海力布變成石頭后會發生什么,接著往下續編故事,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還能滿足聽眾一探到底的好奇心。此外,由于民間故事具有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性,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考指向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例如《牛郎織女》一課,課上可以適時結合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學習相關的古詩,秦觀的《鵲橋仙》、杜牧的《秋夕》、林杰的《乞巧》等,拓展中華詩詞文化,這樣學生的思維更加向縱深發展。
策略3——群文閱讀,讓思維多元發散
教學中,可以有選擇性地將一組民間故事進行組合對比教學,拓展學生對民間故事閱讀的深度和廣度,“群文閱讀”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聯系教科書上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講民間故事》和《快樂讀書吧》,引領學生走進閱讀中外民間故事的世界。如學習完《牛郎織女》,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課后閱讀《中國民間故事》,了解更多我國民間文化;當然,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書上選取的都是發生在我國的民間故事,放眼看看世界,還有《外國民間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等等許多有意思的外國故事,接觸不同地域文化,學生的思維也更加多元化。這時,讓學生運用課堂上習得的方法,通過開展故事會的形式來復述,激發學生講故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的思維向多元化發散。
總而言之,學生復述能力的培養是需要一個反復訓練的過程。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環節的需要,滲透這些復述策略,層層推進,以達成教學目標。小學民間故事的教學,教師應抓住一切復述機會扎實訓練,讓學生逐級遞進,逐漸內化,不斷提高復述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衛娟,阮彩偉.讓復述落在實處[J].小學教學設計,2019(1).
[3]廖麗萍.整體關照尋思維路徑? 精巧設計為復述創新[J].小學教學設計,2019(9).
[4]陳衛娟.要素落實:復述再出發[J].小學教學設計,2019(12).
[5]錢麗芬.把握故事情節? 優化復述教學[J].小學語文,2019(12).
作者簡介:潘俐,女,瑤族,1987年生,廣西南寧人,研究生,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