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露
【摘要】教學活動中的提問無疑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課堂提問是一種讓教學活動高效、優質的藝術,語文新課標強調要將課堂的主體地位回歸于學生。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是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搭建“臺階”,這“臺階”應當符合三項原則: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留給學生發問的自由。本文將分別闡釋和詳細論述這三種原則,以及提出相應的合理可行的課堂提問方式。
【關鍵詞】高效提問 重要性 三項原則 合理方法
課堂提問對于教師而言,既是一門技術、一門學問,又可以使它成為一種讓教學活動高效、優質的藝術。
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是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搭建“臺階”,這“臺階”是否合理我認為教師應當綜合考慮三項原則:第一,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既包括固有的知識儲備也包含學習的能力;第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不拘泥于一種問法、一種答案,使問題和答案都具有靈活性,以激發學習興趣;第三,新課標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應留給學生發問的自由,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第一項原則,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固有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生活實踐涉及的廣度和興趣范圍,甚至還要預估在此基礎上學生可能達到的理解水平。
遵循這項原則教師值得參考的第一種方法是“化難為易”。由于現行試題中有很多題目本身就相當費解,復雜的文字游戲給學生擺了個“迷魂陣”,光看題目就很困惑,讀不懂題目自然無法準確作答。因此,教師在此時應當充當“翻譯”的角色,“譯”難為易、“譯”書面為生活,用相對直白和生活化的語言,將題目表達的信息傳遞給學生,當然,同時也要教會學生“翻譯”題目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學習中舉一反三。“翻譯”的途徑可以分為間接提問、類比、舉例三種。
第二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化大為小”。不管是平時的練習、考場試題還是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文本所設置的問題當中,總有一些對于學生來說包含的信息量太大,解題的困難在于,一個復雜的問題實際上是由多個簡單的問題組成的,需要從三四個不同的角度去作答,學生回答的時候不僅要找到各個部分相應的答案,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各個答案之間的邏輯關系,整理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之后才能確定正確答案。針對以上情況,教師要說明學生“解構”題目,將復雜的問題分解,并理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樣,也要教會學生分解題目的方法。“解構”的途徑可以嘗試連續提問。
第三種方法是讓問題梯度化。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有兩種認知水平:一是既有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水平。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遠遠高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而是稍稍高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正如贊科夫所說:“對于學生來說,教學內容應具有適中的復雜程序和難度。”可是在實際操作中,教師無法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但仍然可以通過使問題形成梯度的途徑讓各種學習程度和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學有所得。讓提問形成梯度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就同一個問題調整設問的深度,對于基礎知識掌握得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打破沙鍋問到底”,其他學生則淺嘗輒止即可;另一種是,針對相同的文本,提出不同形式、不同難度、不同側重點,甚至是不同數量的問題,使學情各異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和實際水平自行選擇題目來作答。
第二項需要參照的原則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不拘泥于一種問法、一種答案,使問題和答案都具有靈活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具體落實到教師課堂設問的操作上,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該問題應該能夠給學生留有廣闊的思考空間,要能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這樣的問題學生才有可能去討論交流,從而達到真正參與到課堂中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常用的障礙提問法和爭議提問法就是兩種符合該原則的合理方法。
第一種提問方法稱之為障礙提問法。即教師在一些看似沒有疑問的部分提出質疑,使學生思考是否真的存在其他的可能性。例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中可以進行這樣一種設問:上文第③句指出紅光波“熱效應大”,第⑤句說明紅花“反射”熱效應大的長光波以保護自己,但第⑥句卻說藍花“吸收”“熱效應大的長光波”對它的生理作用有利,這樣寫前后是否矛盾?說說你的看法。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思考和討論,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將得到培養,也符合當前課改和新課標的要求。障礙提問法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拓展。
第二種提問方式稱為爭議提問法。即教師對一些有爭議,可能存在不同答案或看法的問題提出多個可能,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要求學生對教師拋出的問題和所有預設的答案進行深入地分析、比較和綜合論證。以閱讀題《那一扇門》中的一道題為例: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認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結合內容說說理由。爭議提問法典型的設問方法為“你怎樣看待這種說法”或“你同意哪一種說法,并說出理由”等等。爭議提問法讓學生能夠各抒己見,有助于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第三項應當注意的原則是,留給學生發問的自由,注重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俗話說,學貴有疑,疑中載思。質疑既是深思的結果,又是創新的體現。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敢于對教材或教師的結論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見解,那是極有價值的。
教師的設問在教學活動中起到的應當是“拋磚引玉”的作用,課堂提問是教育藝術中的一種手段、技巧,正像馬卡連柯所說的教育學一樣,也是靈活而復雜多樣的。教師的提問使學生有了疑問,“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進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