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言

徐航
徐航,1992年出生于福州。畢業于福建藝術學院,跟隨姐姐徐丹學習薄意雕刻,后入中國美術學院研習宋畫山水與花鳥畫,現跟隨陳達先生學習壽山石雕刻與藝術品鑒賞。
徐航與雕刻之間的緣分可以說是刻進了血液之中的,父親與姐姐都是手握刻刀的雕刻師。在她的童年中,刻刀磨石的響聲不絕于耳,各式各樣的奇石佳作浸潤著她。一切一切關于石頭的記憶,讓她從兒時起就對這個行業充滿著好奇。

童趣(芙蓉石)

相伴(月尾石)

歲月靜好(芙蓉石)
在與她的交談中,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在外人面前十分沉靜內斂的女孩。但令人稱道的是,她的“靜”并不柔弱,反而像一朵懸崖邊倔強生長的花,充滿著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心理學上的“三圈理論”,將人類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在舒適區中,人們面對熟悉的環境,處事游刃有余,容易感到放松、穩定、有安全感;在學習區中,面對不熟悉的變化和挑戰時,人們會愿意去嘗試新鮮事物、掌握新技能;恐慌區是學習潛力最低的區域,人們常常感到憂慮、恐懼,心理壓力巨大,以至于不堪重負。
主動進入學習區,去開拓自己的思維、激發潛力,是擺脫恐慌的最好方式,在藝術創作當中也是如此。
為了讓自己的雕刻水平再上一個臺階,徐航選擇繼續學習國畫。在杭州學習了兩年的她,回來之后說起這段經歷,感受頗深。她說:“學習是一艘很好的船。無論是學習雕刻、國畫還是其他,保持這樣的狀態,就能通過它達到自己理想的彼岸。”
從一開始的好奇,到訓練薄意作品刮底基本功,到逐漸明白在畫什么,再到表達什么思想,徐航投入大量精力去學習。她的線條、構圖、布局、運筆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在繪畫媒介里找到了對畫面的明確表達。
對于徐航而言,學習國畫對自己薄意創作的幫助無疑是非常大的,但她的學習之路沒有停止。在姐姐徐丹的引薦之下,徐航的畫作得到了陳達老師的認可,并且成為了他的學生。
陳達是一個對學生言傳身教毫無保留的老師。他有著豐富的學習資源,如石雕、書畫、篆刻、瓷器等,從方方面面提升了徐航的審美水準和對藝術創作的理解。陳達老師還會告訴她,中國傳統藝術、傳統文化呈現在器物上是怎樣的一種美感。

廣常無量(芙蓉石)
她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于她而言,學習應該是多維度的,而不是單一的技法復制。手上功夫每個人都能通過后天的努力學成,但像老師那般深厚的學養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的。
雖然她是少言寡語的小女生,但她經常拿著自己的作品給老師點評,老師不僅會給出中肯的建議,還會做出示范,讓她理解得更透徹,這樣的交流對她的構思和創作影響至深。
受老師的影響,徐航開始打開自己的思維廣度,嘗試著去做更多題材、更有趣的作品,用新的元素滲透到創作當中。她覺得僅僅做薄意題材太局限自己的思維,應多嘗試雅玩等雕刻形式去激發自己的創造力。
創作是表現藝術家生命力的過程,而藝術同樣需要不斷的往前推進。如果放在一個大的語境下,這種進步需要有人去進行思考、實驗、創新。
蘇格拉底說過:“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一個囚籠,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無知。”徐航認為學習是打破無知的良方。現有的知識結構,或者說以往的一些經驗,實際上對今后的藝術創作會形成一種阻礙或者限制,要去學習、實踐,才能做出一些突破。
關于創作風格,徐航說:“我的藝術追求會盡量堅持我想表現的東西”。風格本質上是藝術家對審美獨特鮮明的表現,有著無限的豐富性。藝術家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堅定的表現形式,它源于對生活的感悟和提取,源于對美的發現和創造。這是一種個人化的表達方式。
雕刻創作就是一個“水落石出”“明心見性”的過程,徐航在臨摹、創作、重新積累中,不斷發掘傳統精髓,嘗試學習不同方向的東西,并將它們融會貫通,從實踐中找出自己的體會、感受。經過這樣的積累,她的藝術發展空間得到了拓展,也有能力去挑戰更多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