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芳芳 朱繼芬

現實中,有一種情況,繼承人以外的人,也可以分得遺產。
民法典第1131 條規定:“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適當的遺產。”
什么叫“依靠被繼承人扶養”?什么情況屬于“扶養較多”?怎樣才算“形成扶養關系”?筆者帶你全面了解民法典第1131條“酌情分得遺產權”具體適用規則。
小文10 歲時父母因一場意外去世,之后就跟著舅舅一家生活。
小文舅媽:律師,前不久我丈夫查出了癌癥,他去世后,我們家要分給小文一部分遺產嗎?
律師:要分!小文雖然不屬于法定繼承人,但是他還未成年,缺乏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屬于需要依靠您丈夫扶養的人,因此有權依據民法典第1131 條分到適當的遺產。
“依靠被繼承人扶養”主要發生在祖孫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或姻親之間等旁系血親之間,且不要求“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人”既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
王某是李某的好友,李某住在養老院的十幾年間,時常去探望李某,陪他聊天解悶,購買日常用品,還會在經濟上進行資助。李某去世后,在國外定居的兒子小李才露面,為父親料理后事。在繼承遺產問題上,王某和小李發生爭執。
王某:這些年小李一次都沒回來看過他父親,我覺得他不配繼承這份遺產!
小李:我是法定繼承人,我不繼承誰繼承,難道給你這個外人嗎?
律師:小李是法定繼承人,但是未盡主要贍養義務,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王某多年來對李某的生活起居給予了較多的幫扶照顧和精神慰藉,有權依據民法典第1131 條適當分得李某的遺產。綜合以上情況,王某和小李都能分到遺產,至于各自能分多少法院會酌情確定。
“扶養”不限于經濟上的資助和供養,還包括照料日常生活起居等勞務上的付出和精神上的陪伴撫慰。
單親爸爸周先生再婚了,再婚對象有一位已經成年的兒子,平常回家也稱周先生為父。再婚兩年后,周先生意外去世,留下一筆遺產,兒子和繼子對遺產歸屬問題產生了爭執。
繼子:作為繼子,我有權繼承你父親的遺產!
兒子:我父親沒生你沒養你,你也沒對我父親盡孝,憑什么繼承遺產?
律師:民法典第1072 條第二款規定,繼父或者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
本案中,繼子未受周先生撫養,也未贍養周先生,彼此間未形成扶養關系,因此不能享有法定繼承權,無權依照民法典第1131 條分得遺產。
此處的“扶養”,包括長輩對晚輩的“撫養”關系、平輩之間的“扶養”關系、晚輩對長輩的“贍養”關系。
民法典第1131 條規定的酌情分得遺產制度并非對法定繼承人不公,相反,這一制度正是基于正義、扶助的理念,讓法定繼承人外的人也可以取得部分遺產,以此倡導了公平、互助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