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莆田老鷹尖省級自然保護區中心,福建 莆田 351100)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生態資產,提供涵養水源、固土保肥、森林游憩等多種生態系統服務。森林生態服務價值評價是以貨幣化形式展示其生態效益,衡量生態建設成效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人們對森林生態效益重要性的認識水平[1]。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所產生的服務是最普惠的生態產品,實現其價值轉化具有重大的戰略作用和現實意義,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既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更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有益探索[2-8]。
涵江區是典型的沿海山區縣(區),山海兼備,但農林業發展基礎薄弱,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低,且發展不均衡。評估全區森林資源生態服務價值量并探討其價值實現路徑,對推動區域生態建設,統籌協調沿海和山區鄉鎮經濟全面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涵江區位于福建沿海中部、莆田市的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5o44′10″~25o32′14″,東經118o51′59″~119o13′23″。位于木蘭溪下游,瀕臨興化灣,與臺灣省一水相隔;東與福清市相接,西與仙游縣、荔城區相連,南隔興化灣與荔城區、秀嶼區相望,北與永泰縣相鄰。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0.2 ℃,年平均日照1 943 h,年平均降雨量1 289 mm。交通條件便捷,離廈門高崎國際機場200 km,距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和泉州晉江機場80 km,融入福莆泉廈2 h 生活圈;324 國道橫貫城區,沈海高速公路、莆炎高速公路、向莆鐵路、在建福廈高鐵穿境而過。
1.2.1評估方法
參照《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GB/T 38582—2020)[9]及《自然資源(森林)資產評價技術規范》(LY/T 2735—2016)[10]的思路和計算方法,測算內容包括涵養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釋氧、凈化大氣、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生物多樣性保育、森林游憩7 大類8 個指標。
1.2.2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涵江區2020 年森林資源年度更新數據(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同時參考近年來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資料,權威機構公布的社會公共數據,以及氣象局、水利局、統計局相關統計資料。
1.2.3數據分析
采用分布式算法測算,分三級,共劃分230 個均質單元。一級單元按行政區(鄉鎮)劃分,共10 個。二級單元以小班為基礎,按樹種組分為馬尾松組、人工闊葉樹組、鄉土闊葉樹組、桉樹組、杉木組、竹林組、經濟林組、一般灌木林組8 類(詳見表1)。三級單元按齡組劃分,其中喬木林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過熟林4 類,竹林、經濟林、一般灌木林未作細分。

表1 涵江區森林類型劃分標準表
經測算,涵江區森林資源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總量為64.86 億元/a,其中價值量最大的為涵養水源功能,價值量為22.22 億元/a,約占全區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總量的34.27%,其次為森林游憩功能,價值量14.97億元/a,約占23.08%。從各個鄉鎮的情況來看,價值量較大的前3位分別是莊邊鎮、新縣鎮、大洋鄉,價值量分別約為14.20 億元/a、10.81 億元/a、9.43 億元/a。詳見表2、圖1、圖2。

表2 涵江區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量

圖1 涵江區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占比示意圖

圖2 涵江區各鄉鎮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量(單位:萬元/a)
全區單位面積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量為12.66 萬元?hm-2?a-1。從單位面積森林的價值量上看(見圖3),內陸山區鄉鎮如大洋鄉、莊邊鎮顯著高于靠近城區的國歡鎮、白塘鎮等鄉鎮。影響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量的因素除了喬木林、竹林、喬木經濟林、灌木林的面積外,森林的質量、自然度以及所處的經濟區位和生態區位也直接影響其單位面積價值量的高低[4,10]。根據森林資源建檔數據,全區森林資源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一方面,樹種結構不斷優化,逐步由純林向針闊混交林、闊葉混交林轉變。近年來,通過實施一系列造林綠化工程,如“大造闊葉樹綠化全莆田”“松林改造工程”等,原有馬尾松純林逐步被更新改造,補植、套種生態服務功能更強的闊葉樹,如木荷、楓香、火力楠、杜英等鄉土闊葉樹種。另一方面,隨著林區人為活動減少,林分轉入正向演替階段,屬于亞熱帶原生頂級物種的櫧類、栲類、櫟類等逐步恢復并占據優勢,林分的自然度和生產力大大提升。另外,全區大部分森林屬于莆田老鷹尖省級自然保護區(區位代碼0337)、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區位代碼0601)、海西一重山-望江山(區位代碼0706)、省政府批準劃定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林地(區位代碼0900)、省級森林公園(區位代碼1002)、天然林(區位代碼1200)等重要生態區位內,約占全區林地總面積的96.83%,生態功能十分重要,其價值量也較高。

圖3 涵江區各縣鎮單位面積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量(單位:萬元/hm2)
從各個鄉鎮的主要經濟發展指標上看(見表3),位于城區附近的江口鎮、三江口鎮、梧塘鎮、國歡鎮和白塘鎮等在工農業產值比重、人口等方面明顯占優勢,而國土面積較大、森林覆蓋率較高的鄉鎮如新縣鎮、大洋鄉和莊邊鎮等所占比重明顯較低,也反映出山區鄉鎮在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還有很大潛力需要挖掘。

表3 涵江區各鄉鎮主要經濟指標占比表
從林業生產總值上看,2020 年全區產值為94.26億元,包括林木育種和種苗、營造林、木材和竹材采運、經濟林產品的種植和采集、花卉及其他觀賞植物種植等的第一產業,約占4.94%;木材加工和木竹藤制品加工制造、家具制造、造紙、林產化學產品制造、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業、木質工藝品和木質文教體育用品制造等的第二產業,約占72.26%;而包括林業生態旅游與休閑服務等在內的第三產業約占22.80%。說明涵江區林業產業對第二產業依賴程度較高,而第三產業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是從源頭上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從涵江區自身情況上看,也面臨著工業增長壓力較大,部分消費行業出現下降,服務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競爭力弱等問題。因此,探討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實現路徑意義重大,筆者認為可從以下5 個方面入手。
3.2.1發展森林康養產業
全區森林公園起步于2002 年,經過近20 年的努力,森林生態旅游發展建設已初具規模,基本構建了“一區、六園”的森林生態旅游體系,一區即老鷹尖省級自然保護區,六園即瑞云山省級森林公園、夾漈草堂省級森林公園、尖山寨省級森林公園、望江山省級森林公園、黃龍省級森林公園、白云省級森林公園。要充分利用涵江區山海資源特色,沿海與山區鄉鎮的顯著差異,提升森林生態旅游品質。發揮山區鄉鎮的綠色生態優勢,利用特定森林環境、生態資源及產品,配備相應的養生休閑及醫療、康體服務設施,開展以修養身心、調適機能、延緩衰老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療養、保健、休閑、養老等森林康養、休閑度假產業。充分利用瑞云山、望江山、夾漈草堂等森林公園和笛韻等森林人家,結合紅色革命遺址、自然山水資源、生態觀光果園等特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與森林康養、山水觀光、研學考察等旅游相結合的休閑林業,大力發展閩中紅色山水森林生態旅游和康養基地。
3.2.2壯大林下經濟
加快發展林下經濟,著力把生態要素轉變為生產要素,把自然生態資源轉變為經濟發展效益。全面激活山水資源和本土文化,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引導社會和民間資本向林下經濟聚集,鼓勵和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種植公司加快發展現代高效林業。加大福建莆田山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福建農林大學、廈門大學的合作,大力發展金線蓮、鐵皮石斛、砂仁等種植面積400 hm2,有效推廣林菌、林藥、林草、林蜂、林茶、林糧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實現一村一品的目標。
3.2.3發展碳匯林業
林業在“碳中和”目標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通過植樹造林和提高森林質量來增加森林碳匯,不僅成本低,而且具有較高生態附加值。涵江區中幼林面積1.81 萬hm2,占全區林地面積的35.46%,低產和低效林面積2 萬多hm2,比重較高,具有發展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的基本條件。要鼓勵和推動山區鄉鎮發展一批林業碳匯項目,突出林業碳增匯的優先地位,通過林種改造、林木蓄積量的提升以及城市森林的建設等努力提高碳匯能力。結合鄉村振興、高鐵高速公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水土保持等重點,統籌山上山下、山區沿海、城市鄉村造林綠化美化,至2025 年完成植樹造林0.3 萬hm2。以涵江云龍國有林場為依托,大力開展0.25 萬hm2低效松林改造提升。加強森林撫育經營,至2025 年完成森林撫育1 萬hm2,封山育林0.8 萬hm2,逐步優化森林資源結構與分布格局,實現森林蓄積量、森林碳密度、總碳儲量的全面增長。
3.2.4布局生態工業
在嚴格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鼓勵探索多樣化的模式和路徑,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依托純凈的水源、清潔的空氣、適宜的氣候等良好自然生態條件,發展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前沿高科技產業。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抓住國家支持新能源發展的重大機遇,布局HDT 高效異質結電池生產制造和裝備制造項目,推動福建鉅能電力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領先的異質結電池供應商。培育綠色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現代制造為支撐的綠色產業體系。
3.2.5發展生態休閑農業
利用農村田園景觀和森林生態環境[11],依托《涵江區現代農業發展十年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區域布局,推進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江口蒜溪流域、山區萩蘆溪沿岸、大江線沿線和風景名勝區周邊為重點區域,引進和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項目。完善大洋鄉天亮農業生態園、農耕情農業生態園、新縣鎮巨然農業云頂基地農業科普觀光采摘園、白沙鎮桂花香生態農業園、香積國生態農業園、坪盤村真田農業觀光園、萩蘆鎮潭井村龍山現代休閑農業園、崇福村農林休閑生態園,江口鎮上后等村葡萄采摘園、梧塘鎮九蓮山莊、松東村特色水果采摘園等的建設。以點帶面,通過白沙鎮坪盤村省級休閑農業示范村,白沙鎮香積國、桂花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及梧塘鎮九蓮山莊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帶動全區休閑農業發展,打造涵江區休閑農業品牌[12]。
涵江區經濟區位優勢明顯,生態區位重要,經濟基礎較好,且山海兼備,資源豐富。研究結果表明,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單位面積的價值量較高,探索包括森林生態服務產品在內的生態產品實現途徑的基礎條件較好。建議在確保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借鑒現有成果,引導山區鄉鎮開展相關試點,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和路徑,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