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偉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江蘇連云港 222100
脛骨平臺是人體負重的重要部位,一旦發生骨折,無論是簡單型還是復雜型,均應高度重視進行積極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發病率較高,是骨折類型當中臨床非常多見的一種,各年齡段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原因為直接、間接暴力,如沖撞、重壓等,常發生于小腿外前側部位[1-2],其中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發病率較低,主要累及半月板、軟骨、韌帶等,雖然手術可以復位骨折,臨床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3],伴隨影像、手術技術的不斷改進,通過切開固定的方式基本上均可以恢復脛骨骨折的解剖構造和性能,盡管通過手術治療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愈合較難,容易產生關節炎、感染等不良后果[4],術后仍會產生血液循環障礙等情況,對骨折愈合形成不利影響,因此減少術后并發癥是提升患者預后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手術治療基礎上,還應為患者進行藥物輔助治療[5]。臨床相關研究表明,復方骨肽對脛骨骨折患者具有一定治療效果,骨肽注射液成分以骨代謝活性肽為主,可以調節骨代謝,具有促進骨細胞增殖的效果[6],為深度了解脛骨骨折患者使用復方骨肽注射液進行治療的效果,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8月—2020年1月該院收治的84例脛骨骨折患者使用復方骨肽注射液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4例脛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成常規組(42例)與研究組(42例)。常規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21~48歲,平均(36.38±5.25)歲;骨折類型:脛骨下段骨折、脛骨中段骨折、開放性骨折、閉合性骨折例數分別為10例、11例、11例、10例。研究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2~49歲,平均(37.22±4.10)歲;骨折類型:脛骨下段骨折、脛骨中段骨折、開放性骨折、閉合性骨折、例數分別為12例、10例、9例、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無精神疾病史;家屬及患者均了解該研究,并簽訂同意協議書;符合脛骨骨折診斷標準;研究得到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不配合研究者;資料不完整者;合并關節功能異常、凝血障礙、惡性腫瘤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多處骨折者。
常規組:為患者使用碳酸鈣D3片(國藥準字H1095 0029,規格:600 mg×30 s)進行治療,口服,2次/d,1片/次,連續治療14 d。
研究組:為患者使用復方骨肽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1952)進行靜脈滴注治療,1次/d,30 mL/次與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連續治療14 d。
觀察患者骨生長因子、足踝功能、臨床指標、術后并發癥情況。骨生長因子包括骨形態發生蛋白、轉化生長因子-β、堿性成纖維細胞因子3個方面;足踝功能通過踝后足評分量表進行評定,包括關節功能、步行情況等8個方面,總分100分,功能恢復理想為90~100分;功能良好為75~89分;功能一般為50~74分;功能較差為50分以下。臨床指標包括骨折愈合時間、消腫時間、骨痂形成時間、術后疼痛度4個方面,其中術后疼痛度通過VAS量表進行評定,分別為患者術后3、7、14 d疼痛情況進行評定,分值為0~10分,0分代表無痛,10分最痛,分數越高痛感越強。術后并發癥包括成角畸形、傷口感染、其他3個方面。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研究組臨床指標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骨折愈合時間(周)消腫時間(d)骨痂形成時間(d)術后常規組(n=42)研究組(n=42)t值P值23.21±0.52 18.00±0.52 15.14±1.95 10.45±1.61 45.45±6.63 33.03±4.50 5.33±3.65±45.913 12.049 10.045<0.001<0.001<0.001 11.1<0.0術后疼痛度(分)3 d 術后7 d 術后14 d 0.89 0.41 4.99±0.75 3.01±0.22 4.32±0.26 2.55±0.60 10 01 16.417<0.001 17.541<0.001
研究組在骨生長因子、足踝功能方面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骨生長因子、足踝功能的比較(±s)

表3 骨生長因子、足踝功能的比較(±s)
組別 骨形態發生蛋白(pg/mL)治療前 治療后轉化生長因子-β(pg/mL)治療前 治療后堿性成纖維細胞因子(pg/mL)治療前 治療后足踝功能(分)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n=42)研究組(n=42)t值P值91.14±8.41 91.23±8.58 110.79±19.63 142.85±15.82 1 752.08±251.39 1 752.10±251.42 2 117.41±303.52 2 692.36±326.27 42.61±3.61 42.64±3.85 52.71±4.85 68.26±7.05 58.87±6.48 59.14±6.69 82.41±3.58 92.75±2.32 0.048 0.961 8.241<0.001 0.000 0.999 8.361<0.001 0.036 0.970 11.776 15.708<0.001 0.187 0.851<0.001
脛骨位于小腿前側,在暴力作用下會產生骨折情況,脛骨骨折是骨科多發性疾病,常伴隨血管組織損傷,引發局部微環境紊亂,從而造成骨折愈合不理想情況[7]。脛骨骨折常用術式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患者骨折后常會出現疼痛腫脹、患肢縮短、患肢成角畸形等異常情況[8],因此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盡管手術會為骨骼愈合與肢體功能恢復創造良好局部環境,但手術創傷會破壞骨折斷端血運,對局部腫脹的消退造成影響,也會阻礙骨骼生長,且具有較高致殘率,因此如何有效治療脛骨骨折一直是骨科的研究課題[9]。脛骨骨折的常見病因為外界高能量暴力,受傷后會產生嚴重組織損傷情況,損傷滋養血管,對骨折端血運造成影響[10]。脛骨骨折的治療以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為主,但術后骨折不愈合、愈合延遲發生率較高,不利于肢體功能恢復[11]。所以,利用藥物輔助治療,改善肢體能力成為臨床治療重點。
骨肽注射液是臨床常用骨生長調節藥物,主要有效成分為骨生長因子、微量元素,是一種多種骨代謝活性肽類物質的復方制劑,具有調節骨代謝的作用,能夠調節鈣磷代謝,增加骨鈣沉積,防止骨質疏松[12]。相關研究表明,骨肽注射液能夠促進骨生長因子合成,促進間質細胞轉化為骨細胞,另外,骨肽注射液可以改善骨折局部組織微循環,對骨折組織的修復具有積極作用[13]。骨肽注射液的有效成分為活性肽,可以促進骨代謝,復方骨肽注射液內存在大量骨生長因子,可以調節骨代謝水平,促進骨細胞分化形成,且復方骨肽注射液可以改善骨折位置血液循環,減少骨折后炎性反應,從而降低患者術后痛感[14]。另外,復方骨肽注射液含有無機鈣、磷、有機鈣、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能夠促進生長激素細胞分泌生長激素,可以促進骨折部位愈合[15]。另外,骨肽注射液內含有營養因子能夠為骨折周圍組織提供營養與能量,從而改善血供情況,減少炎性反應,可以為骨折愈合創建良好的環境[16]。復方骨肽注射液是從健康動物四肢骨和全蝎中提取出的有效活性骨多肽和全蝎多肽,可以參與骨鈣的吸收和釋放,促進骨痂及新生血管的形成,且可以促進內源性鎮痛物質發揮效用,可以加快腫脹位置周圍細胞循環代謝,達到消除腫脹的目的,臨床治療效果較理想,且復方骨肽具有調節骨代謝、促進新骨形成的作用,同時可以促進骨痂形成,縮短骨折愈合時間。
曾志琴等[17]研究發現,骨肽注射液能夠改善骨折局部微循環,促進骨折組織修復,其研究中顯示,患者經骨肽注射液治療后,骨形態發生蛋白、轉化生長因子-β、堿性成纖維細胞因子指標均得到改善,治療后分別為 (136.74±15.71)pg/mL、(2 691.25±325.16)pg/mL、(68.15±6.94)pg/mL。該文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過該藥物輔助治療后,骨生長因子和足踝功能均得到改善,研究組骨形態發生蛋白、轉化生長因子-β、堿性成纖維細胞因子指標治療后分別為 (142.85±15.82)pg/mL、(2 692.36±326.27)pg/mL、(68.26±7.05)pg/mL,與曾志琴等研究結果相符。另有研究表示,骨肽注射液能夠促進骨痂產生,促進骨折功能恢復。趙海鷹[18]研究發現,骨肽注射液可加快骨折愈合速度,且安全性較高,在其研究結果中,患者的消腫時間、骨痂形成時間、愈合時間分別為(10.56±1.72)、(33.15±4.61)、(101.45±12.65)d。該文研究中,患者經復發骨肽注射液治療后,消腫時間、骨痂形成時間、愈合時間分別為(10.45±1.61)d、(33.03±4.50)d、(18.00±0.52)周,與趙海鷹等研究結果相符。從該文研究結果可知,患者經復方骨肽注射液治療后,臨床指標均得到改善,且并發癥少,安全性高,其治療效果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脛骨骨折患者使用復方骨肽注射液治療后,臨床指標得到明顯改善,且安全性較高,足踝功能恢復較佳,骨生長因子水平得到提升,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