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張文兵,陳賢翔
1.南平市第二醫院泌尿外科,福建南平 354200;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福州 350000;3.漳州市正興醫院病理科,福建漳州 363000
良性前列腺增生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且發病率與患者年齡呈正相關,該病癥早期無明顯表現,但隨著疾病發展會出現尿失禁、夜尿多、尿急等情況,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在臨床上,保守治療僅能緩解患者的疾病發展,因此針對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尤其以前列腺電切術為常見術式,但是多數研究認為,該手術治療方法存在術中出血量多、并發癥發生率高等問題,不利于高齡患者康復[2]。隨著現代醫學治療技術的發展,該院針對傳統治療方案的缺陷,在臨床上積極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臨床實踐經驗證明該方法可促進患者康復,所取得的治療效果滿意,現為進一步分析高齡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方便選取該院于2019年1—11月收治的76例高齡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進分析,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76例高齡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根據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對照組。研究組患者40例,平均年齡(67.39±4.48)歲,B超檢測前列腺體積為(64.06±10.19)cm3,平均病程(7.13±2.16)年;對照組患者36例,平均年齡(68.09±4.12)歲,B超監測前列腺體積為(64.82±9.38)cm3,平均病程(6.79±1.8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滿足醫院倫理委員會的相關要求。
納入標準:①因尿急、尿不盡等癥狀來院就診,并經影像學檢查、尿常規檢查等確診為良性前列腺增生;②能正常勃起與體外排精等;③無前列腺手術治療史;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有前列腺手術治療史者;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性病變或惡性腫瘤史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做好備皮以及生殖器局部沖洗、消毒等。
研究組患者接受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治療,實施硬脊膜外連續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醫師在監視器下經尿道置入Storz-F26雙極等離子電切鏡后,設置電切功率為280 W,電凝功率為100 W,先認真觀察尿道與前列腺位置,評估有無病變情況,并確定膀胱頸、輸尿管口以及精阜等。手術治療期間,用0.9%生理鹽水灌洗,之后分別按照5~7點、中葉、側葉以及11~1點以及尖部等順序分別切除前列腺增生組織,保證切除深度可以達到前列腺薄膜層,在切除尖部時需要徹底切除精阜部位,做好止血。在沖洗吸出前列腺組織碎片后,將碎片送往病理科進行檢驗;對于合并膀胱結石患者,用鈥激光碎石技術進行處理,將被切除的前列腺組織以及碎石等一并取出。手術治療后,留置三腔氣囊導尿管,對膀胱連續沖洗,并術后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
對照組患者接受前列腺電切術治療,所采用的手術麻醉方法以及體位等與研究組相同,使用德國Wolf內鏡電切系統,設置電切功率120 W、電凝功率80 W,手術治療期間持續采用5%甘露醇低壓灌注,所采用的手術切除方法以及術后處理手段與研究組相同。
前列腺體積計算公式為:體積(V)=(前后徑×上下徑×左右徑)×0.52。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可認為手術治療取得成功。統計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導管留置時間等,同時記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使用VAS評分統計不同時間段患者的軀體疼痛情況,取值范圍0~10分,得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導管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指標對比(±s)
組別術中出血量(mL)膀胱沖洗時間(d)導管留置時間(d)研究組(n=40)對照組(n=36)t值P值153.96±42.96 385.92±47.25 1.48±0.29 3.04±0.52 3.74±1.09 6.49±1.12 22.417 16.363 10.839 0.001 0.001 0.001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研究組患者術后24、48、72 h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
組別術后24 h 術后48 h 術后72 h研究組(n=40)對照組(n=36)t值P值4.97±0.53 5.41±0.49 4.06±0.36 4.77±0.41 2.89±0.29 3.84±0.35 3.745 0.001 8.039<0.001 12.932<0.001
良性前列腺增生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該病癥的發生率與年齡呈正相關,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年齡超過60歲的高齡男性人群發病率超過50%[3]。發病后患者主要病理特征表現為進行性排尿困難、前列腺內平滑肌增生、膀胱出口梗阻等,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4]。目前臨床上對前列腺增生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認為家族遺傳、肥胖、高血壓是危險因素,該疾病還可能與上皮間質相互作用以及雌雄激素比例失調有關[5]。
在當前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療中,前列腺電切術是一種可靠的技術手段,其技術成熟、創傷小,且隨著醫師手術治療經驗不斷積累,該手術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以及手術時間均進一步改善[6]。但實際上,前列腺電切術在實施階段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①單擊前列腺電切術處于電切環位置,術中溫度較高,最高溫度可能達到400℃以上,較高的溫度可能對前列腺增生周圍的正常組織造成傷害,并且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切除尖部組織,可能造成熱穿透損傷等,影響患者恢復[7]。②術中使用無晶體溶液沖洗,此時手術創面將大量吸收沖洗液,而引發前列腺電切綜合征,患者臨床表現為血容量的異常變化、稀釋性低鈉血癥等;再加之患者創面凝固層薄,常規的止血方法難以取得滿意效果,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大出血等問題,危及生命安全[8-9]。③前列腺電切除的主要治療目的是消除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下尿路梗阻癥狀,但是由于該術式對患者的創傷較大,在手術切除過程中有可能因為失誤操作以及過高的熱量破壞支配陰莖勃起的神經與血管,不利于術后患者性功能恢復[10]。④對于高齡患者而言,隨著年齡增長,對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下降,前列腺電切除術所造成的創傷對患者機體傷害較大,手術治療風險較高,因此該術式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臨床治療中受到諸多限制[11]。
針對上述情況,該院在臨床治療中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治療,所取得的治療效果滿意。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治療是在傳統電切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型手術治療方法,以高頻電流通過雙極時激發生理鹽水在電極周圍形成動態等離子體,最終消除手術治療期間對前列腺組織有機分析的破壞,有助于加快患者臨床癥狀改善[12-13];同時在手術治療期間,能夠在組織表面接觸等離子體時發生汽化作用,能夠達到術中止血的效果。從該研究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研究組患者在接受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治療后,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53.96±42.96)mL少于對照組(P<0.05),證明該治療方法具有滿意效果。此外,研究組患者膀胱沖洗時間(1.48±0.29)d、導管留置時間 (3.74±1.09)d以及并發癥發生率(12.50%)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均證明,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治療效果顯著,但是在手術治療期間,術者要注意:術中切割增生組織要盡量達到前列腺外科包膜層[14]。注意保護支配陰莖勃起且走形緊貼包膜的神經叢,在手術治療之后盡量保證患者的性功能[15-16]。
林耀彬等[17]在研究中,對患者實施了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196.7±55.3)mL,少于對照組的(335.4±88.1)mL,與該研究的研究結果相同,均認為該治療方法可減少出血量。同時在臨床治療期間,醫師相關關注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患者的手術適應癥問題,重點包括以下內容:①該研究中所患者的患者年齡主要集中的60~70歲之間,未收納年齡>80周歲的患者,這是因為此類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問題,并且合并癥、發病癥較多,對手術治療的耐受性差[18]。但是考慮到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的先進性,若采用該術式進行治療,則需要先進行術前更顯評估,完善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評估,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是否滿足手術治療要求,堅持優先治療并發癥,在滿足手術條件后才能實施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治療[19-20]。②有學者認為,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在臨床治療中能夠強化對患者個體情況的識別,在了解解剖結構的基礎上再實施手術,并且手術治療過程應該注意保護患者的器官功能,避免影響術后性功能[21]。③也有學者認為,部分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會造成術中低體溫問題,因此為取得理想的手術治療效果,在手術期間應該重視圍術期的生命體征監測,所使用的灌洗液等可根據手術要求做適當加熱,這樣才能降低對患者的應激刺激,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22-23]。
綜上所述,在高齡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臨床治療中,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雙擊等電離子電切術能夠取得滿意治療效果,與傳統手術治療方法相比能夠進一步加快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因此應該成為臨床治療地首選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