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裕婷,鄭曉莉,陳艷艷,吳超
福建省立醫院重癥醫學三科,福建福州 350001
ICU重癥患者身體抵抗力較低,并且往往合并神經系統退行性改變,患者具有起病迅速、病情危重的典型特征,多數患者需要進行相應的急診手術,也需要利用重癥監護室觀察身體各項指標,降低病死率[1]。ICU重癥患者的恢復是建立在正常的內環境基礎上的,但是,ICU重癥患者由于意識混亂,在救治中使用機械通氣治療,患者無法正常進食,常伴隨臟器功能衰竭,無法經口進食來獲得機體所需的影響,腸胃功能降低,吸收能力差,會造成營養不良[2]。營養支持護理包括機體的營養狀況,營養支持護理對ICU重癥患者的預后有重要影響[3]。為評價ICU重癥患者在臨床護理中應用營養支持護理的有效性,該次研究便利選擇該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就診的86例患者開展調查,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就診的ICU重癥患者86例使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營養支持護理。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4~77歲,平均(49.65±5.62)歲。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5~75歲,平均(49.29±5.38)歲。兩組ICU重癥患者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該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均知曉該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患者病情危重,采用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治療。排除標準:①麻痹性腸梗阻者;②妊娠期與哺乳期女性;③凝血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為患者提供救治與護理,做好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檢測,評估患者病情。密切監測其身體各項指標,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若患者出現面色蒼白與血壓異常,需要及時通知醫師處理。及時清除患者口腔與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保證呼吸道通暢,采用吸痰與霧化吸入,秉承無菌操作的原則,預防出現感染。及時清洗導管,預防導管堵塞,做好患者的衛生與清潔工作,及時為患者翻身,預防壓力性損傷。加強患者的抗感染治療,為患者輸注營養液,并且提供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為患者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
觀察組采用營養支持護理:①營養風險篩查。評估營養不良風險,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營養評估,包括進食、患病、服藥、體格檢查、人體測量及化驗等資料,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干預內容。②營養支持治療。包括腸外營養支持、靜脈輸液治療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腸外營養支持治療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反應。鼻飼患者建議使用腸內營養輸注泵控制速度。鼻飼劑量應控制在200~300 mL范圍內。為患者提供維生素、蛋白質、葡萄糖等微量元素。腸內營養支持治療中,將食糜和營養液經過胃管輸入到患者的胃部,根據患者的實際恢復情況來調整營養物質的攝入量。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結合語言和肢體對患者進行安慰,若患者不具備溝通能力,可以采用肢體語言等方式與患者交流,提升患者的配合度。通過表情和動作感受患者的需求,和患者家屬積極溝通,了解患者愛好興趣,為患者講解急性創傷治療的方式和效果,為患者講解治療成功的案例提升治愈信心,讓患者主動接受胃腸運動,促進營養吸收。④日常干預。為患者使用無菌棉簽清潔口腔內部,避免應嗆咳導致細菌進入肺部,預防肺部感染。⑤并發癥預防護理。為患者補充丟失的水分,按時補足生理所需的量,按醫囑靜脈補液,記錄出入量,保證患者足夠的營養和水分,以免出現電解質紊亂問題。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做好心電監護,及時糾正低血容量,預防休克。若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需要及時開展吸氧處理,迅速補充血容量,采用損傷最小的方式止血(如藥物治療、胃鏡下止血、介入治療止血、手術止血)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預防誤吸。
①營養狀況,包括血紅蛋白、總蛋白、前白蛋白和轉鐵蛋白。
②免疫指標,包括CD3+(T細胞分化簇3)、CD4+/CD8+、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③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胃腸道反應、水電解質異常、反流誤吸和消化道出血等。
④ICU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量表進行評估,100分制,分數和患者的滿意程度呈正比關系。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營養狀況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血紅蛋白、總蛋白、前白蛋白和轉鐵蛋白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比較(±s)
組別血紅蛋白(g/L)護理前 護理后總蛋白(g/L)護理前 護理后前白蛋白(mg/L)護理前 護理后轉鐵蛋白(g/L)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112.63±8.56 112.31±8.39 131.26±11.23 122.31±11.25 51.36±5.35 51.77±5.33 64.53±7.51 56.63±7.52 281.36±11.31 281.31±11.09 308.52±15.36 295.66±15.42 1.72±0.33 1.71±0.32 2.77±0.62 2.11±0.52 0.175 0.861 3.692<0.001 0.356 0.722 4.874<0.001 0.020 0.983 3.874<0.001 0.142 0.886 5.348<0.001
兩組干預前的免疫指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CD3+、CD4+/CD8+、IgG、IgM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s)
組別CD3+(%)護理前 護理后CD4+/CD8+護理前 護理后IgG(g/L)護理前 護理后IgM(g/L)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42.32±4.36 42.30±4.23 65.89±5.51 51.33±5.59 1.53±0.04 1.52±0.03 2.25±0.62 1.88±0.42 8.22±1.23 8.23±1.20 11.36±1.54 10.06±1.42 0.82±0.11 0.83±0.12 1.19±0.15 1.01±0.12 0.021 0.982 12.163<0.001 1.311 0.193 3.239<0.001 0.038 0.969 4.069<0.001 0.402 0.688 6.144<0.00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ICU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ICU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ICU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組別ICU時間(d)住院時間(d)護理滿意度評分(分)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6.23±2.13 9.66±3.25 18.96±3.25 23.23±4.55 96.48±2.63 90.15±3.53 5.788<0.001 5.007<0.001 9.429<0.001
ICU重癥患者多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據調查發現,心臟腦血管疾病、低蛋白血癥、過去30 d感染、食物選擇、磷和維生素C攝入不足、是否有持續咀嚼障礙、腹瀉或厭食癥均為營養不良的高危風險因素[4]。ICU患者若出現營養不良,不僅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且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增加病死率[5]。有研究發現,ICU重癥患者如果營養不良,可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病死率。所以,為ICU重癥患者開展營養支持護理對于患者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6]。
傳統護理的效果不佳,無法更好地改善ICU患者營養狀態、免疫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和恢復時間,對于改善臨床滿意度無積極意義。近年來,營養支持護理在ICU重癥患者恢復中起到積極作用[7-8]。營養支持護理中,根據患者的疾病程度為患者選擇合適的營養支持,以此更好地滿足患者的恢復要求,并且采用逐漸過渡的方式,結合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狀態科學的調整營養物質的攝入,補充營養的同時預防營養過剩[9-10]。營養支持護理注重科學化、個性化,通過營養風險篩查,可以挑選出營養不良風險較大的患者,并且給予預防護理。通過營養支持治療,改善患者的營養情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營養指標和免疫指標。通過心理護理,消除患者恐懼與緊張的情緒,提升患者的配合程度。通過日常干預,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11]。
曹韶研[12]在《營養支持護理在ICU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中,實驗組的前白蛋白(46.55±5.17)g/L高于對照組,CD3+(65.93±5.55)%、CD4+/CD8+(2.25±0.66)、IgG(11.25±1.55)g/L、IgM(1.18±0.16)g/L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具有相似性,該次研究中,觀察組前白蛋白(308.52±15.36)g/L高于對照組,觀察組CD3+(65.89±5.51)%、CD4+/CD8+(2.25±0.62)、IgG(11.36±1.54)g/L、IgM(1.19±0.15)g/L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營養支持護理在ICU重癥患者護理中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營養指標和滿意度評分,還可以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率,具有使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