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治,羅新英
三明市第二醫院新生兒科,福建三明 366000
動脈采血為兒科常見護理操作技術之一,其使用頻率僅次于小兒靜脈輸液[1]。由于小兒靜脈血管的解剖特點有時不能從靜脈途徑一次性采集夠檢查所需血量,這就大大增加了新生兒的痛苦和護士的工作量[2]。采取從動脈途徑采血的方式能夠較好地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但新生兒在動脈采血時由于疼痛常表現為哭鬧不安,肢體扭曲,疼痛感明顯時甚至會造成睡眠不安、食欲下降等,影響新生兒的成長發育[3]。臨床上在新生兒動脈采血時常進行耳部撫觸,由此可讓新生兒獲得安全感,有效穩定新生兒不安的情緒,使新生兒的疼痛感得到緩解。有研究報道,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對減輕新生兒動脈采血疼痛效果更佳[4]。為豐富臨床經驗,該研究以該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180例新生兒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探討了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減輕新生兒動脈采血疼痛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80例新生兒作為該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等分為觀察組、對照組A和對照組B,每組60例。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該次研究,所有參與新生兒家屬對該研究知情同意。對照組A新生兒動脈采血時行耳部撫觸干預,對照組B新生兒采血時行安撫奶嘴干預,觀察組新生兒動脈采血時行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干預。對照組A男32例,女28例;年齡1~10 d,平均(4.73±1.50)d;胎齡37.4~42.0周,平均(40.20±1.73)周;Apgar評分9~10分,平均(9.48±0.41)分。對照組B男31例,女29例;年齡2~10 d,平均(5.02±1.31)d;胎齡37.3~41.8周,平均(40.58±1.62)周;Apgar評分9~10分,平均(9.50±0.42)分。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1~9 d,平均(4.60±1.72)d;胎齡37.4~42.0周,平均(40.09±1.58)周;Apgar評分9~10分,平均(9.49±0.46)分。3組新生兒基線資料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組均進行動脈采血流程規范采血,穿刺角度根據患兒的年齡、胖瘦等情況加以調整,肱動脈、股動脈穿刺角度一般會略大,一般進針角度為20~40°,甚至更大角度。操作者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在搏動點最強下約0.5 cm處進針,見回血后停止進針,持注射器迅速抽吸。穿刺時進針速度宜快,可采取快進慢退的進針方式。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針,用無菌棉球按壓5 min以觀察有無繼續出血。對照組A在采血時5 min進行耳部撫觸干預,由兩名護理人員配合,在新生兒采血前后5min由一名護理人員對新生兒進行耳部撫觸,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按壓耳朵,從最上面按到耳垂處,反復向下輕輕拉扯,然后在不斷揉捏,撫觸過程中輕聲地安撫新生兒。對照組B在采血時行安撫奶嘴法干預,在新生兒逐漸出現哭鬧時由第3名護理人員給予安撫奶嘴,在新生兒哭鬧情況緩和后,慢慢地取出安撫奶嘴。觀察組行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干預,耳部撫觸方法同對照組A,安撫奶嘴方法同對照組B。
記錄3組新生兒動脈出血時間、哭鬧時間;檢測3組采血穿刺前、穿刺中和穿刺后心率和血氧飽和度。記錄3組新生兒采血后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滲血和血腫兩種情況,計算并比較3組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A和對照組B的哭鬧時間和出血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哭鬧時間、出血時間均明顯長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新生兒出血時間和哭鬧時間對比[(±s),s]
表1 3組新生兒出血時間和哭鬧時間對比[(±s),s]
組別哭鬧時間 出血時間對照組A(n=60)對照組B(n=60)觀察組(n=60)F值P值65.21±6.20 63.19±5.76 43.57±4.64 3.70±0.65 3.59±0.60 2.89±0.57 276.12<0.001 31.38<0.001
采血穿刺前,3組患兒的心率及血氧飽和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穿刺中及穿刺后的心率均低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37.47、106.39,P<0.05),其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09.65、165.66,P<0.05)。見表2。
表2 3組新生兒采血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對比(±s)
表2 3組新生兒采血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對比(±s)
組別時間 心率(次/min) 血氧飽和度(%)對照組A(n=60)對照組B(n=60)觀察組(n=60)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119.80±7.41 167.35±6.30 150.31±7.93 120.42±6.84 168.15±6.47 150.18±7.24 119.75±7.31 147.08±5.15 134.30±5.30 98.52±1.27 83.58±2.69 91.23±2.40 98.50±1.45 83.70±2.59 91.09±2.46 98.52±1.27 91.38±1.79 97.53±1.70
對照組A和對照組B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3.33%,明顯低于對照組A、對照組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新生兒采血相關并發癥情況對比
為幫助新生兒做詳細的身體檢查,了解其身體狀況,新生兒需要進行抽血體檢。但由于新生兒身體發育尚未成熟,血管較細且充盈度不佳,所以動脈采血更受阻礙[5]。因此新生兒采血時常表現為哭鬧不安。國內外專家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給嬰兒進行耳部撫觸,有利于嬰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增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減少嬰兒哭鬧,增加睡眠[6-7]。撫觸的同時可以幫助嬰兒獲得安全感,減少其疼痛。臨床實際表明耳部撫觸雖能一定程度緩解新生兒疼痛程度,但是效果并不顯著[8]。有心理學專家提出,安撫奶嘴吸吮可幫助寶寶轉移緊張情緒,提升安全感[9]。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能否有效減輕新生兒動脈采血疼痛程度具有探究意義,為此該科室進行了研究,并得出結論。
新生兒通過吸吮的方式來進食維持生長發育之外,還可經由吸吮的動作促進唇與舌頭附近的觸覺。進入口腔期后,新生兒通過嘴巴吸吮,有助于轉移緊張情緒,提升安全感,得到滿足的快樂感覺[10-11]。因此使用安撫奶嘴吸吮是寶寶緩解情緒的一種有效方式[12-14]。該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33%)明顯低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P<0.05)??芍?,聯合組的預后安全性更高。相關學者在其研究中也得出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組的并發癥發生概率僅為3.19%,低于對照組[15],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安撫奶嘴的設計和媽媽的乳頭相似,能夠給新生兒提供一種最接近媽媽的感覺,給了新生兒安全感和滿足感,有效減少其對外界刺激的恐懼。同時耳部撫觸使其感覺盡快感受到安穩、舒適,心理上的改變可影響生理,從而有助于緩解其生理疼痛和恐懼[16-17],因此兩者聯合時使并發癥發生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A和對照組B的哭鬧時間和出血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A和對照組B的哭鬧時間和出血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A和對照組B哭鬧時間(65.21±6.20)、(63.19±5.76)s明顯長于觀察組 (43.57±4.64)s(P<0.05);對照組A和對照組B出血時間(3.70±0.65)、(3.59±0.60)s長于觀察組(2.89±0.57)s(P<0.05)。且采血穿刺中及穿刺后,觀察組患兒的心率低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P<0.05),其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患兒(P<0.05)。所以,通過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可有效減少新生兒哭鬧時間、出血時間,穩定心率,提高血氧飽和度,與國內外專家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相似[18-20]。另有相關學者在其研究中也得出類似結論,指出聯合干預可明顯降低動脈采血過程中新生兒的疼痛程度及出血、哭鬧時間,有助于穩定新生兒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各項指標,臨床意義顯著[21]。因此,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應用效果理想,可緩解患兒疼痛,縮短新生兒的哭鬧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但該次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所有研究對象僅限于該院收治的180例新生兒,因此樣本量較小,地點局限。此外,各種干預方法對新生兒疼痛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今后應進一步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安撫奶嘴聯合耳部撫觸可有效減輕新生兒動脈采血并發癥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