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芳
福州市馬尾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福建福州 350015
小兒單純性肥胖是指能量代謝障礙, 患兒食欲亢進,不喜運動,體質量處于同齡兒高限,甚至高于同齡兒高限,使體內脂肪積聚過多,尤其是皮下脂肪堆積的一種營養障礙疾病[1]。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顯示,兒童單純性肥胖已成為影響我國兒童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2]。 同時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兒童營養供應充足,缺乏鍛煉,小兒單純性肥胖患兒數量逐年增多,病情嚴重時可能會引發肥胖通氣不良綜合征, 部分重度肥胖患兒可能出現疋氏綜合征,導致患兒死亡,給患兒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危害[3]。 有報道稱,一般在學齡前期易發生脂肪的重聚和堆積, 故盡早對患兒進行干預預防則顯得尤為重要[4]。 目前臨床上對小兒單純性肥胖不建議使用藥物治療, 主要以飲食管理和運動鍛煉等護理指導措施為主。 就此,為探究小兒單純性肥胖的干預及健康指導手段, 提高小兒單純性肥胖治療效果, 該文于該院 2019 年 4 月—2020 年 9 月的患兒中,隨機選取70 例分析,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70 例小兒單純性肥胖患兒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35 例。 對照組:男 20 例,女 15 例;平均年齡(4.67±0.34)歲;平均身高(97.15±5.35)cm;平均體質量(20.88±2.56)kg。 觀察組:男 19 例,女 16 例;平均年齡(4.51±0.38)歲;平均身高(96.98±5.33)cm;平均體質量(20.76±2.64)kg。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兒確診為小兒單純性肥胖;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無嚴重的功能障礙;③該次研究已由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獲準執行, 且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兒依從性較差;②患兒意識不清晰或患有精神類疾病;③患兒患有運動障礙;④合并惡性腫瘤。
對照組采用常規指導, 主要包括對患兒給予常規的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并對患兒和家屬進行簡單的健康宣教。
觀察組在常規指導基礎上, 實施全面干預與健康指導。全面干預措施如下:①飲食干預。根據患兒性別、年齡、身高、病情輕重程度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方案,例如患兒年齡7~9 歲, 每日攝入總熱能約為4 200~5 800 kJ; 年齡10~12 歲, 每日攝入總熱能約為5 000~6 600 kJ。 早、中、晚三餐熱量攝入分別占每日總攝入的35%、40%、25%,且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攝入占總能量的25%、50%、25%。在確保食物可使患兒產生飽腹感、供應正常身體發育的同時,減少患兒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攝入,科學規劃患兒三餐。 例如,早餐以豆制品、牛奶和水果蔬菜為主;中餐以瘦肉、豆制品等食物為主,提高蛋白質攝入,減少脂肪和熱量;晚餐進食前喝一碗湯,減少患兒進食量,避免患兒因暴飲暴食堆積過多脂肪。 盡量避免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例如油炸、奶油食物,少吃甜食、零食,少喝飲料、果汁。 烹飪方式應以煮、蒸、燉為主。②運動干預。根據患兒身體狀況,設定合理強度的運動計劃,避免患兒因運動強度過大產生厭煩、 排斥心理。 每天堅持40 min 左右的運動,每周至少5 d,可帶領患兒進行跑步、跳繩、打球、游泳、登山等各項運動,其中活動量以運動后不感到疲勞為宜。 鍛煉方式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采用無氧運動和技巧性運動為輔助。 患兒進行運動鍛煉時家長需盡量共同參與并進行監督。③心理干預。小兒單純性肥胖患兒因身高、體質量與同齡兒童存在差異,可能被同齡兒童嘲笑,產生自卑、抑郁情緒,在護理和干預時,需根據不同患兒的性格特點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 與患兒進行一對一溝通, 了解患兒因小兒單純性肥胖帶來的不便和不良心理情緒, 鼓勵患兒積極傾訴自己的感受,表達出負面情緒,疏導患兒,以成功案例激勵患兒,鼓勵患兒積極配合干預措施并多與其他兒童進行交往,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讓患者勇敢面對肥胖,并樹立戰勝肥胖和減肥的自信心, 引導患兒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健康指導如下:①健康教育。 在全面干預前,利用圖文、視頻、動畫等方式,向患兒介紹肥胖相關知識,包括肥胖的概念、成因、種類、危害等,必要時以真實案例為基礎,編寫故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使患兒全面了解肥胖;再根據肥胖成因,介紹如何通過飲食調整和運動鍛煉擺脫肥胖, 使患兒掌握營養膳食、 科學鍛煉等知識,為患兒調整飲食、開展運動提供指導。 ②飲食指導。告知患兒及家屬吃飯時細嚼慢咽, 多次咀嚼促進腸道蠕動, 確保攝入的食物被有效吸收; 告知家屬看管患兒,減少巧克力、膨化食品、糖果等高熱量零食的攝入,兩餐之間可食用水果。③運動指導。建議患兒家屬與患兒共同運動,提高患兒依從性,鼓勵患兒堅持運動,根據患兒家庭條件,指導患兒進行太極拳、慢跑、輕度游泳等運動,每日運動時長應達到1 h,嚴禁患兒進行劇烈運動,避免患兒食欲劇增,加大脂肪、熱量攝入。
①肥胖發生率。 統計兩組患兒輕度、中度肥胖發生率。 肥胖程度的判定標準如下:以身高計算的標準體質量為基準,如患兒體質量超過標準體質量的20%~30%,評估為輕度肥胖; 如患兒體質量超過標準體質量的30%~50%,評估為中度肥胖。分別于干預指導護理前和干預指 導護理6 個月后進行肥胖率的計算。
②知識評分。 自制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兒對肥胖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包括肥胖基礎知識、飲食運動知識兩部分。 每部分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知識認知越全面。
③體格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干預前和干預1 年后體質量、身高、BMI 指數并進行分析比較。
④行為改善情況。 采用該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和干預后的日常行為進行調查, 主要包括進食速度快、睡前進食、常吃甜食、零食、飲料等。
⑤生化指標。 檢測兩組患兒干預前和干預1 年后TC、TG、HDL-C、LDL-C 水平并進行分析比較。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輕度肥胖率為82.9%,明顯高于對照組60.0%;且觀察組中度肥胖率為17.1%,均低于對照組 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肥胖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肥胖基礎知識評分和飲食運動知識評分分別為(89.65±2.27)分、(91.39±2.09)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68±1.74)分、(71.85±1.4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知識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知識評分對比[(),分]
組別 肥胖基礎知識 飲食運動知識對照組(n=35)觀察組(n=35)t 值P 值73.68±1.74 89.65±2.27 33.033<0.001 71.85±1.43 91.39±2.09 45.649<0.001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身高、體質量、BMI 水平無明顯差異, 但在干預后兩組身高均有所提升, 體質量、BMI 指數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身高明顯高于對照組,體質量、BMI 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格指標情況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格指標情況的比較()
注:a 與干預前相比較,P<0.05
組別 身高(cm)干預前 干預后體質量(kg)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 值P 值145.11±21.76 144.97±21.74 0.026 0.978(151.98±11.77)a(146.23±11.93)a 2.029 0.046 57.27±8.58 57.31±8.59 0.019 0.984(52.01±7.82)a(55.87±8.23)a 2.011 0.048 BMI(kg/m2)干預前 干預后28.37±4.25 28.41±4.26 0.039 0.968(24.11±3.61)a(26.53±3.97)a 2.668 0.009
干預后兩組日常不良行為均得到改善, 但對照組與干預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干預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行為改善情況的變化比較(n)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TC、TG、HDL-C、LDLC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干預后觀察組TC、TG、LDL-C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且 HDL-C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化指標情況的比較[(),mmol/L]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化指標情況的比較[(),mmol/L]
組別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 值P 值TC干預前 干預后TG干預前 干預后HDL-C干預前 干預后4.58±0.68 4.61±0.69 0.183 0.855 4.11±0.63 4.48±0.67 2.415 0.018 1.67±0.25 1.64±0.24 0.512 0.610 1.08±0.16 1.47±0.22 8.481<0.001 1.23±0.18 1.26±0.19 0.678 0.500 1.58±0.23 1.37±0.20 4.076<0.001 LDL-C干預前 干預后2.95±0.44 2.98±0.45 0.282 0.778 2.52±0.37 2.73±0.41 2.249 0.027
該研究分析兩種單純性肥胖兒童的指導措施,在該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中, 結果顯示實施全面干預與健康指導在減輕單純性肥胖兒童肥胖程度, 改善預后方面臨床效果顯著,從該研究成果出發,可初步認為與對患兒飲食、運動、心理進行干預有關。
兒童時期是生長發育、行為、性格的關鍵時期,其生活、行為習慣易受家庭和教師的行為、飲食、運動習慣和對肥胖態度的影響。 田素珍等[5]將正常體質量兒童和單純性肥胖兒童的飲食習慣相比較發現, 良好健康的飲食習慣在降低肥胖兒童的發生率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有相關文獻資料顯示,單純性肥胖兒童食物攝入與其父母飲食習慣有密切關聯, 可能是因為兒童容易模仿父母的飲食方式[6]。 故改變父母的飲食、生活習慣,避免兒童養成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預防和治療兒童肥胖。 小兒單純性肥胖不僅影響患兒正常生活,還會危害患兒身體機能,引發心肺功能不全問題,待患兒成年后, 高血壓、 冠心病等疾病發生率遠高于正常群體。 在確診為小兒單純性肥胖后, 應立即實施控制措施,從小養成健康飲食習慣,控制食物攝入,平衡膳食。對于少年期兒童,特別是家庭成員有肥胖史的兒童,需盡早實施飲食運動指導。 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導致小兒單純性肥胖的原因包括多食、缺乏運動、遺傳因素與神經精神疾病等。 就此,在小兒單純性肥胖干預及健康指導護理中,應以飲食、運動干預指導為主。 在臨床實踐中,部分家長為小兒單純性肥胖患兒憂慮,四處求醫問藥,指責患兒不良進食習慣,引發患兒焦慮、反抗心理,加重患兒病情[7-9]。 同時,部分小兒單純性肥胖患兒因體質量、身高與同齡兒童相差較大,受到同齡兒童的嘲笑與孤立,產生抑郁等心理問題,降低患兒參與治療的積極性[10]。 在小兒單純性肥胖干預中,可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增強患兒參與肥胖治療的自信心,鼓勵患兒健康飲食、積極運動,促進患兒身心全面發展。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和對照組相比,干預及健康指導護理后觀察組中度肥胖患兒顯著減少, 輕度肥胖患兒明顯增多, 且觀察組肥胖基礎知識與飲食運動知識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對單純性肥胖兒童實施全面干預與健康指導, 首先給予患兒低熱量、低脂肪、高蛋白、適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在干預過程中能有效保證患兒每日熱量的攝入, 避免患兒出現肌肉組織萎縮、負氮不平衡的現象[11]。 同時飲食方案根據不同患兒的性別、年齡、體質量、病情來制定,并讓早中晚三餐的熱量分別占比35%、40%、25%, 且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攝入占總能量的25%、50%、25%,與正常兒童每日攝入的熱量相比,適當降低了脂肪的攝入,提高了蛋白質的含量[12]。 其中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主要以乳制品、瘦肉、魚類為主,這些食物中富含豐富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等,在單純性肥胖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中具有積極意義, 同時由于蛋白質具有較強的特殊動力作用,其能量密度高,能有效增加機體的飽腹感,有利于減輕單純性肥胖兒童的體質量[13],提示小兒單純性肥胖的干預及健康指導可減輕患兒的肥胖程度,控制患兒體質量增長,避免患兒出現一系列并發癥,保障患兒健康成長,同時干預及健康指導可提高小兒單純性肥胖患兒的知識認知水平, 引導患兒正確看待肥胖, 積極配合飲食與運動指導, 強化飲食調整、運動鍛煉效果[14-16]。李靜等[17]在研究報道中將兩組小兒單純性肥胖患兒進行肥胖知識知曉程度評分與飲食運動評分,結果顯示干預及健康教育后患兒得分更高,證實干預與健康指導可使患兒形成健康生活理念,養成良好飲食、運動習慣,擺脫肥胖疾病的困擾,這與該次研究結果相符。 大量臨床研究證實,HDL-C、LDL-C水平和冠心病有密切關系, 而小兒單純性肥胖脂代謝紊亂是成人后冠狀動脈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單純性肥胖患兒 TC、TG、LDL-C 水平升高、HDL-C 水平降低是其脂代謝紊亂的主要表現形式[18],對單純性肥胖兒童實施全面干預與健康指導, 通過降低每日攝取食物中的膽固醇,并適當增加豆制品、蔬菜水果、粗糧和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食物的攝入,增加體育鍛煉,促進能量消耗,有利于糾正單純性肥胖兒童代謝紊亂情況[19],故該次研究中觀察組TC、TG、LDL-C 水平在干預后明顯低于對照組,且HDL-C 水平高于對照組,這與楊金娜等[20]研究結果相符, 提示給予單純性肥胖兒童全面干預與健康指導能有效調節患兒體內內分泌代謝異常, 改變體內血脂成分。
綜上所述, 加強對單純性肥胖兒童實施干預及健康指導護理可減輕患兒肥胖程度,改善預后,督促患兒養成良好飲食、運動習慣,避免患兒肥胖加重,保障患兒身心健康。